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于菟(於菟)wū tú
见“ 於菟 ”。 ——《漢語大詞典》
伏 fú《國語辭典》
伏 [ fú ]
动- 趴,身体向前倾靠在物体上。如:「倒伏」、「伏案」。《礼记·曲礼上》:「坐毋箕,寝毋伏。」
- 隐藏、隐匿。如:「蛰伏」、「危机四伏」、「昼伏夜出」。《老子·第五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降服、使屈服。如:「降龙伏虎」、「制伏」。
- 低落下去。如:「伏地挺身」、「此起彼伏」。
- 承认、承受。如:「伏罪」、「伏法」。《文选·班彪·王命论》:「遇折足之凶,伏斧钺之诛。」
- 佩服、信服。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同「服 」。
- 隐藏不露的。《文选·左思·蜀都赋》:「漏江伏流溃其阿。」
- 参见「伏日 」条。
- 对尊长自谦的敬辞。《文选·枚乘·七发》:「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闲乎?」《汉书·卷四·文帝纪》:「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宜称。」
林薄 lín bó
(1).交错丛生的草木。《楚辞·九章·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王逸 注:“丛木曰林,草木交错曰薄。”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正经为道义之渊海,子书为增深之川流,仰而比之,则景星之佐三辰,俯而方之,则林薄之裨嵩岳也。” 唐 骆宾王 《从军中行路难》诗之一:“杳杳丘陵出,苍苍林薄远。”《明史·戚继光传》:“山谷仄隘,林薄蓊翳,边外之形也。” 苏曼殊 《耶婆提病中末公见示新作伏枕奉答兼呈旷处士》诗:“ 恒河 去不息,悲风振林薄。”
(2).借指隐居之所。《晋书·束晳传》:“忠不足以卫己,祸不可以预度,是士讳登朝而竞赴林薄。” ——《漢語大詞典》
(2).借指隐居之所。《晋书·束晳传》:“忠不足以卫己,祸不可以预度,是士讳登朝而竞赴林薄。” ——《漢語大詞典》
樵 qiáo《國語辭典》
樵 [ qiáo ]
名- 木柴。如:「薪樵」。《左传·桓公十二年》:「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宋·柳永〈煮海歌〉:「卤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 打柴的人。如:「樵夫」。唐·杜荀鹤〈游茅山〉诗:「渔樵不到处,麋鹿自成群。」唐·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诗:「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 瞭望敌人的高楼。《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为堑垒木樵,校联不绝。」通「谯」。
- 砍柴。《诗经·小雅·白华》:「樵彼桑薪,卬烘于煁。」《左传·昭公六年》:「不樵树,不采蓺。」宋·方岳〈三虎行〉:「西邻昨暮樵不归,欲觅残骸无处所。」
者 zhě《國語辭典》
者 [ zhě ]
代- 人或事物的代稱。如:「記者」、「作者」。《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楚辭·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 指示形容詞。同「這 」。多用於古詩詞中。宋·晏幾道〈少年游·離多最是〉詞:「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者番同。」
-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用於句末,表示語氣結束。《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表比擬。相當於「的樣子」。《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已而相泣,旁 若無人者。」
远 ( 遠 ) yuǎn/yuàn
远 [ yuǎn ]
- 距离长,与“近”相对:~方。~道。~程。~景。~足(较远的徒步旅行)。~见(远大的眼光)。~虑。~谋。~客。遥~。~走高飞。舍近就~。
- 时间长:~古。~祖。长~。永~。
- 关系疏,不亲密:~亲。疏~。~支。
- 深奥:言近旨~。
- 姓。
- ◎ 避开:近君子,~小人。
斤斧 jīn fǔ
(1).斧头。《管子·乘马》:“其木可以为棺,可以为车,斤斧得入焉。”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凡木结根於灵山,而 匠石 为之寝斤斧。” 宋 苏轼 《筑高丽亭馆一绝》:“簷楹飞舞垣墙外,桑柘萧条斤斧餘。” 郭沫若 《洪水时代》诗:“ 夏禹 ,只把手中的斤斧暂停,笑说道:‘那只是虚无的幻影!’”
(2).指兵器。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宣宗 索 赵嘏 诗,其卷首有《题秦皇诗》,其略云:‘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羣儒定是非。’”
(3).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又窥诸公所赋,何以措手,然旨命丁寧,亦勉率成篇,并自写上呈,所谓将勤补拙,更乞斤斧,免貽众誚。”参见“ 斧正 ”。 ——《漢語大詞典》
(2).指兵器。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宣宗 索 赵嘏 诗,其卷首有《题秦皇诗》,其略云:‘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羣儒定是非。’”
(3).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又窥诸公所赋,何以措手,然旨命丁寧,亦勉率成篇,并自写上呈,所谓将勤补拙,更乞斤斧,免貽众誚。”参见“ 斧正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