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或如醉人之春游,两两三三互牵拽。

邓深宋代〕《遡蛱诗

胪言峡山天下奇,欲观愁隔三千里。
常恐因循孤此兴,非假夤缘那得至。
偶逢月湖起仕宦,正指夔门愁凋敝。
忻然谓我便登陆陟。久矣与同臭味。
何尝佳处倦扶藜,莫惮西征共行李。
绣旆前驱抵江陵,画鹢迎车舣沙市。
长年槌鼓转般头,川后回风送旂尾。
侵寻岸石惬幽赏,汹涌波涛反轻视。
雾船烟缆恣深游,露宿风餐浥清气。
百巧千奇类神工,纷至沓来恼吟思。
取句未佳恐难操,传笔欲书还复止。
去岁延陵骇心目,指摘形容写行记。
今年江夏袭见闻,掇拾绪馀循故事。
试以七言用檃括,庶几二妙相表里。
或若洞户之谽谺,或若楼台之峻峙。
或若香山之插炉,或若笔架之横几。
或遮护如重帘幙,或张展如大旂帜。
或戍削如城堞高,或森列如刀剑锐。
或若蕉叶之斜纹,或若莲花之叠起。
或若顶相之初净,或若蓬头之未理。
或剥落为枯松身,或刻画为古篆体。
或斧伤而痕迹乱,或锯解而缝罅细。
或如秋瓜作四分,或如笼饼裂十字。
或如白盐之浮霜,或如红霞之散绮。
或陈宝藏之所珍,或堆铁冶之所弃。
或累百姓块而不危,或悬一发而欲坠。
或飞磴而可扪天,或断崖而无立地。
或窝如狐兔之穴,或窈如蛇閟。
或整如排立之衙,或鬌如对髽上髻。
或皎如日光玉洁,或霭如云碧烟翠。
或蜂腰而或蟆吻,或牛头或马耳,
或鸾飘而或凤翥,或猫伏而或羊跪。
或如皷卧如盘擎,或如幢垂如盖倚。
或如塔孤如桥拱,或如壁立如屏翳。
或激卧鲸之冲波,八月潮生怒不已。
或送垂虹之飞瀑,四时雪缟莹无比。
或如壮士之宵征,十十五五相拥蔽。
或如醉人之春游,两两三三互牵拽。
变怪纷然莫鹤状,约略陈之可推类。
百篇须赋谪仙才,一石难施王宰技。
是时致身何萧爽,几月清魂无梦寐。
弱水蓬莱何用到,孤岸落伽宁有此。
由来介性不婚宦,聊寓闲情在山水。
既贪清致豁心胸,仍须长语琢肝肺。
糟糠虽恶饥者厌,土炭无味病者嗜。
万事终然总是空,一物未忘犹有累。
况闻南山韩退之,不及北征杜子美。
议论从公何足凭,唯阿相去真能几。
浮屠公案无尽话,维摩法门不容喙。
昭文不鼓无成亏,乞就先生参此意。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醉人春游两两三三牵拽

或 huò《國語辭典》

或 [ huò ]

  1. 也许。如:「或许」。《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
  1.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1.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
  2. 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醉人 zuì rén
(1).喝醉酒的人。 唐 王驾 《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三折:“你教我扶将他起来把衣换了,他正是醉人难叫。”
(2).令人陶醉。 茅盾 《子夜》二:“这门现在关着,偶或闪开了一条缝,便有醉人的脂粉香和细碎的笑语声从缝里逃出来。” 高士其 《你们知道我是谁》诗:“我走过美丽的花园,花儿正在开放,知道我来到,它就发出醉人的芬芳。” 徐迟 《三峡记·芬芳颂》:“又是这股清香,浓郁幽远。我深深的呼吸了一下,多么醉人,多么新鲜!”  ——《漢語大詞典》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春游(春遊)chūn yóu
亦作“ 春游 ”。
(1).指帝王春日巡行。《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春游,览省远方。”《文选·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啟诸蛰於潜户。” 薛综 注:“春游谓仲春巡行 岱岳 。”
(2).泛指春日出游。 晋 陆机 《日出东南隅行》:“冶容不足咏,春游良可叹!” 宋 柳永 《荔枝香》词:“金缕霞衣轻褪,似觉春游倦。” 清 纳兰性德 《杏花》诗之三:“寒禁花信愆期易,病减春游好事稀。”如:我孩子上星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春游活动。  ——《漢語大詞典》
两两三三(兩兩三三)liǎng liǎng sān sān
(1).谓三两为群。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今 冀州 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觝。” 唐 张致和 《渔夫歌》:“钓台渔夫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元 杨载 《宿浚仪公湖亭》诗:“两两三三白鸟飞,背人斜去落渔磯。”
(2).形容稀疏。 胡韫玉 《哭唐守楩集放翁句》:“凄凉 江夏 秋风里,两两三三鬼火青。”  ——《漢語大詞典》
互 hù《國語辭典》

互 [ hù ]

  1. 彼此、相互。如:「互敬互爱」、「互助合作」、「互通有无」、「互不退让」。
  1. 交错的。《文选·嵇康·琴赋》:「互岭巉岩,岝崿岖崟。」唐·杜甫〈宿花石戍〉诗:「四序本平分,气候何回互。」
牵拽(牽拽)qiān zhuài
见“ 牵曳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