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自从结体入尘寰,水火兵戎阻百关。

王季珠清代〕《拟营生圹十首 其一

自从结体入尘寰,水火兵戎阻百关。花甲转头真侥倖,如何懵不计登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自从结体尘寰水火兵戎百关

自从(自從)zì cóng
(1).介词。表示时间的起点。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三:“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唐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诗:“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復射蛟江水中。”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二折:“自从认了个兄弟,我心间甚是欢喜。”《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原来 许晏 、 许普 ,自从蒙哥哥教诲,知书达礼,全以孝弟为重。”
(2).跟从自己;自随。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盖 隋煬 酷嗜经典,既欲徙都 广陵 ,必尽载诸书自从。”  ——《漢語大詞典》
结体 jié tǐ
指汉字书写的笔画结构  ——《整理自网络》
入 rù《國語辭典》

入 [ rù ]

  1. 进,由外面到里面。如:「入内」、「入场」、「入境」。
  2. 收进。如:「收入」、「月入十万」。《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岁余不入,货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
  3. 接纳、缴纳。《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其臣箴谏以不入。」《金瓶梅·第一七回》:「到明日他盖这房子,多是入官抄没的数儿。」
  4. 参加。如:「入会」、「入股」、「入学」、「入伍」。
  5. 到、达。如:「入夜」、「入冬」。
  6. 沉没。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7. 合宜、适合。如:「入时」、「入情入理」。
  8. 沉浸、深透。如:「入味」、「入骨」、「入迷」。
  1.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入声 」条。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入 [ rǔ ]

  1. 不留心的塞放。如:「一张钞票不知入到那里?」
  2. 暗中把财物给人。如:「偷偷入给他一包东西。」
  3. 陷于其中、投于其中。如:「一脚入到泥里了。」

入 [ rì ]

  1. 发生性关系。《水浒传·第五一回》:「那婆婆那里有好气,便指著骂道:『你这……乱人入的贱母狗!做什么倒骂我!』」
尘寰(塵寰)chén huán
亦作“ 尘闤 ”。 人世间。 唐 权德舆 《送李城门罢官归嵩阳》诗:“归去尘寰外,春山桂树丛。” 宋 张元干 《永遇乐·宿鸥盟轩》词:“谁人著眼,放神八极,逸想寄尘寰外。” 清 杜岕 《和轮山夕阳寮》诗之二:“榰颐向西坐,宴息忘尘闤。” 茅盾 《子夜》十七:“据她自己说,二十四年前这月亮初升的时候,她降生在这尘寰。”  ——《漢語大詞典》
水火 shuǐ huǒ
(1).水与火。《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东观汉记·郑众传》:“单于大怒,围守闭之不与水火,欲胁服众。”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积薪》:“寓宿于山中孤姥之家。但有妇姑,止给水火。”《西游记》第二回:“就如那窰头上,造成砖瓦之坯,虽已成形,尚未经水火煅炼,一朝大雨滂沱,他必滥矣。”
(2).借指烹饪。《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鑊,以给水火之齐。”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肴馔》:“海椒、鲁鼓、盐、蜀薑,剂水火而和调。”
(3).互不相容。喻势不两立。《魏书·山伟传》:“﹝ 山伟 ﹞与 綦儁 少甚相得,晚以名位之间,遂若水火。”《明史·朱天麟传》:“王知羣臣水火甚,令盟於太庙。” 赵振 《说败》:“盖各私其私,絶无国民同体之概念,不至互相残杀,互相水火,岂可得哉!”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弟对 王举人 深为不满,当面责备他两次,遂成水火,不相往来。”
(4).谓水深火热。比喻艰险的境地。《管子·法法》:“蹈白刃,受矢石,入水火,以听上令。”《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宋 苏轼 《学士院孔子从先进论》:“圣人视天下之不治,如赤子之在水火也。”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徐兴安论将》:“无如 英国公 ,屡典大兵,且威严胜,将佐无敢犯,可赴水火。”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八章:“倘若你不仁不义,不能救民水火,别人凭什么要拥戴你?”
(5).旧时用为大小便的隐语。《水浒传》第八四回:“ 石秀 説道:‘我教他去宝藏顶上躲着,每日饭食,我自对付来与他吃。如要水火,直待夜间爬下来浄手。’”《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众牢子到次早放众囚水火。”
(6).中医学指心与肾。《针灸甲乙经·五藏六府官》:“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心气通於舌。”
(7).指马鼻两孔间的部位。《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 汉 马援 《铜马相法》:“水火欲明。”原注:“水火在鼻两孔间。”  ——《漢語大詞典》
兵戎 bīng róng
(1).战争,战乱。《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史记·历书》:“ 秦 灭六国,兵戎极烦。” 三国 魏 曹丕 《禁复私仇诏》:“今兵戎始息,宇内初定。”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诗:“汝生不及 贞观 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筹议日本改约暂宜缓允疏》:“ 中国 与 英 法 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
(2).比喻争端。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幼学诗》:“惟口起兵戎,多言自召凶。”
(3).士兵,军队。 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屡佐大侯,以调兵戎。” 宋 范仲淹 《推委臣下论》:“练兵戎,谨城壁,脩方略,威夷狄,此将帅之职也。”
(4).指武器。如:兵戎相见。  ——《漢語大詞典》
阻 zǔ《國語辭典》

阻 [ zǔ ]

  1. 险要的地方。如:「天阻」、「险阻」。《说文解字·阜部》:「阻,险也。」《文选·班固·西都赋》:「左据函谷、二崤之阻,表以太华、终南之山。」
  2. 障碍。如:「路阻」、「通行无阻」。
  1. 妨碍、隔断。如:「阻隔」、「阻碍」。唐·杜甫〈遣兴〉诗五首之五:「烟尘阻长河,树羽成皋间。」
  2. 拦、挡。如:「拦阻」、「遏阻」。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二下·楚游日记》:「风与水交逼,而火复为阻,遂舍之出。」
  3. 推辞、拒绝。如:「推三阻四」。《诗经·邶风·谷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4. 依恃、依仗。《左传·隐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文选·潘岳·马汧督诔》:「蠢蠢犬羊,阻众陵寡。」
  5. 怀疑、疑惑。《左传·闵公二年》:「是服也,狂夫阻之。」三国魏·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足下阴自阻疑,密表系都。」
  1. 艰险难行。《文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八上·滇游日记八》:「以壁削路阻,不得达。」
百关(百關)bǎi guān
人体各个部位。《云笈七籤》卷十三“百窍关连章”原注引《洞神明藏经》:“百脉通流,百窍相望,百关相锁,百节相连。” 前蜀 杜光庭 《兴州王承休特进为母修黄箓斋词》:“蠲消厄会,荡涤灾衰,使六气均调,百关康愈。” 前蜀 杜光庭 《马师穆尚书土星醮词》:“使百关宣畅,六气均调,疾苦痊瘳,福祥臻会。”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