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闲适,颐养天和,已觉无俗念。
沈谦〔清代〕《鸾啼序 陈眉公先生题娱园图,家君命谦绩填此词用杨升庵碧鸡唱晓体》
功成解组开别业,桐鱼早占。虽通市、车马无喧,亭榭半隔村店。
盟白鹭、陂塘旋买,水环沙嘴多菱芡。更千章、乔木撑空,骇日光暗。
栋接山云,帘低野月,爱閒凭曲槛。独啸夜、深似鸾鸣,银河珠斗影淡。
曲房幽、道书閒读,丹成九转神光湛。忆飞鸢、浪掷岁华,被浮名赚。
广南文竹,衔碧嵌金,空翠摇青簟。常把钓、东湖荡漾,舟傍垂杨缆。
良朋老衲,焚香煮茗清谈,直至疏钟撼。入春来、花满流莺瞰。
荷钱叠叠又菡萏。任一叶惊秋,万峰雪彩奇艳。
四时闲适,颐养天和,已觉无俗念。咫尺红尘不到,苔卧绿枪,月挂玉弓,江走龙剑。
诗题辋川,吴笺时砑,怪篇篇、连城无玷。饮松醪、肯负兰灯焰。
漫言绿野优游,醉月迷花,补平日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四时(四時)sì shí
(1).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前蜀 韦庄 《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2).指一年四季的农时。《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闔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3).指一日的朝、昼、夕、夜。《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乐舞名。 汉文帝 作。《汉书·礼乐志》:“ 孝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 ,《四时》广於 孝文 。”参见“ 四时舞 ”。 ——《漢語大詞典》
(2).指一年四季的农时。《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闔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3).指一日的朝、昼、夕、夜。《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乐舞名。 汉文帝 作。《汉书·礼乐志》:“ 孝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 ,《四时》广於 孝文 。”参见“ 四时舞 ”。 ——《漢語大詞典》
闲适(閒適)xián shì
亦作“间适”。亦作“闲适”。 妾代嫡妻之意。《汉书·杜钦传》:“以改前之容侍於未衰之年,而不以礼为制,则其原不可救而后徠异态;后徠异态,则正后自疑而支庶有间适之心。” 颜师古 注:“间,代也,音居莧反。适读曰嫡。”
亦作“间适”。亦作“闲适”。 清闲安逸;优游自在。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至於‘讽諭’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宋 苏轼 《与监丞事书》:“君自名臣子,才美渐著,岂復久浮沉里中,宜及今为乐。异时一为世故所縻,求此閒适,岂可復得耶?”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续集·石郎蓑笠墓》:“时以短笛自娱,意亦閒适。” 郁达夫 《一个人在途上》:“这一年的暑假,总算过得最快乐,最闲适。” ——《漢語大詞典》
亦作“间适”。亦作“闲适”。 清闲安逸;优游自在。 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至於‘讽諭’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宋 苏轼 《与监丞事书》:“君自名臣子,才美渐著,岂復久浮沉里中,宜及今为乐。异时一为世故所縻,求此閒适,岂可復得耶?”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续集·石郎蓑笠墓》:“时以短笛自娱,意亦閒适。” 郁达夫 《一个人在途上》:“这一年的暑假,总算过得最快乐,最闲适。” ——《漢語大詞典》
颐养(頤養)yí yǎng
保养。《汉书·食货志下》:“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 唐 薛调 《无双传》:“ 震 曰:‘姊宜安静自颐养,无以他事自挠。’”《花月痕》第三回:“原来 漱玉 家中,有一座园亭,是太傅予告之后颐养之地。” ——《漢語大詞典》
天和 tiān hé
(1).谓自然和顺之理;天地之和气。《庄子·庚桑楚》:“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成玄英 疏:“汝形容端雅,勿为邪僻,视听纯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归至汝身。”《淮南子·俶真训》:“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 唐 孟郊 《蜘蛛讽》诗:“万类皆有性,各各禀天和。”《红楼梦》第十六回:“且父母在家,思想女儿,不能一见,倘因此成疾,亦大伤天和之事。”
(2).谓人体之元气。《文子·下德》:“目悦五色,口肥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精灵困於烦扰,荣卫消於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诗:“虚怀养天和,肯徇奔走闹。”《封神演义》第一百回:“ 李靖 等慰之曰:‘陛下当善保天和,则臣等不胜庆幸。’” 清 顾炎武 《寄子严》诗:“不幸丧厥明,犹能保天和。”
(3).天气和暖。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诗之二:“鸟鸣知天曙,冰泮知天和。” ——《漢語大詞典》
(2).谓人体之元气。《文子·下德》:“目悦五色,口肥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精灵困於烦扰,荣卫消於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诗:“虚怀养天和,肯徇奔走闹。”《封神演义》第一百回:“ 李靖 等慰之曰:‘陛下当善保天和,则臣等不胜庆幸。’” 清 顾炎武 《寄子严》诗:“不幸丧厥明,犹能保天和。”
(3).天气和暖。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诗之二:“鸟鸣知天曙,冰泮知天和。”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動-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觉 ( 覺 ) jué/jiào
觉 [ jué ]
- 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知~。触~。视~。~察。
- 睡醒;醒悟:~悟。~醒。“~今是而昨非”。
- 睡眠(从睡着到睡醒):午~。睡了一大~。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俗念 sú niàn
世俗的想法。 唐 白居易 《玩松竹》诗之二:“幽怀一以合,俗念随缘息。” 明 杨慎 《词品·丘长春梨花辞》:“ 丘长春 咏《梨花无俗念》云:‘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聆卿佳音,令人宿酲顿醒,俗念俱消。敢再求一曲,望勿推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