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耶?”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驰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
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忻,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有子济、滋。天子闻其丧,官其一子,使禄其家。既卒之三十七日葬于太清之先茔,其友欧阳修表于其墓曰:
呜呼曼卿!宁自混以为高,不少屈以合世,可谓自重之士矣。士之所负者愈大,则其自顾也愈重,自顾愈重,则其合愈难。然欲与共大事,立奇功,非得难合自重之士,不可为也。古之魁雄之人,未始不负高世之志,故宁或毁身污迹,卒困于无闻。或老且死,而幸一遇,犹克少施于世。若曼卿者,非徒与世难合,而不克所施,亦其不幸不得至乎中寿,其命也夫!其可哀也夫!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2).指多时以后。《汉书·蔡义传》:“久之,詔求能为《韩诗》者,徵 义 待詔。” 晋 潘岳 《马汧督诔》:“久之, 安西 之救至,竟免虎口之厄。” 唐 韩愈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不中第,益困。久之,闻金吾 李将军 年少,喜士可撼,乃蹐门告曰:‘天下奇男子 王适 ,愿见将军白事。’” ——《漢語大詞典》
改 [ gǎi ]
動- 修改、修正錯誤。如:「批改」、「改衣服」、「朝令夕改」、「知錯能改,善莫大 焉。」
- 姓。如秦代有改產。
(2).官名。 秦 置奉常, 汉景帝 六年更名太常,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历代因之,则为专掌祭祀礼乐之官。 北魏 称太常卿, 北齐 称太常寺卿, 北周 称大宗伯, 隋 至 清 皆称太常寺卿。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通典·职官七》。 ——《漢語大詞典》
寺 [ sì ]
名- 古代的官舍、官署。如:「大理寺」、「太常寺」。《说文解字·寸部》:「寺,廷也。」《新唐书·卷四十六·百官志一》:「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曰寺、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
- 佛教的庙宇,僧人所居住的地方。如:「少林寺」、「善导寺」。唐·张籍〈野寺后池寄友〉诗:「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
- 宦官。如:「寺人」、「阉寺」。《洛阳伽蓝记·卷一·昭仪尼寺》:「太后临朝,阍寺专宠。」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又地理志济州唐 前为济北郡治单父唐初为济州又为济阳郡仍改济州周濒济水立济州宋因之金迁州治任城以河水湮没故也又河渠志济州河者新开以通漕运也世祖至元十七年七月取参政阿里尚书奏为姚演言开河事令阿哈玛特与诸臣集议以钞万锭为佣直仍给粮食世祖从之
又淮南子正北济州曰成土 ——《骈字类编》
金 [ jīn ]
名- (gold,Au)化学元素。原子序79。金属元素之一,质地柔软,延展性极大,可与银、铜等合金制成货币、装饰品、笔尖等。由于色泽黄澄,俗称为「黄金」。
- 金属的总称。如:「五金」、「合金」。
- 刀剑之类的武器。《淮南子·说山》:「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
- 古代八音之一。指钲、钟一类的金属打击乐器。《宋书·卷一九·乐志一》:「乐器凡八音:曰金,曰石,曰土,曰革,曰丝,曰木,曰匏,曰竹。」
-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 金星的简称。
- 钱。如:「金额」、「你身上有多少现金?」
- 朝代名。参见「金朝 」条。
- 姓。如元代有金履祥,明代有金圣叹。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坚固。《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汉书·卷四五·蒯通传》:「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 珍贵。如:「金玉良言」。《文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红楼梦·第一五回》:「奶奶也要保重金体才是。」
- 颜色澄黄。唐·孟郊〈送淡公〉诗一二首之九:「橙橘金盖槛,竹蕉绿凝禅。」唐·薛涛〈九日遇雨〉诗二首之二:「茱萸秋节佳期阻,金菊寒花满院香。」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