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押韵比说偈,兹游乐莫乐。

永珹清代〕《和海住先生登蓟门独乐寺观音阁韵

我昔经渔阳,振衣上杰阁。回首春风颠,几度吹花萼。

蹲龙去天咫,怖鸽见人愕。四禅云与齐,三乘尘莫著。

人海浩脚下,踏踏轮蹄错。翘首睋乌蟾,光明金镜灼。

平地涌珍楼,有目俱仰瞩。缅忆布金日,良工巧营度。

四围山青青,千里烟漠漠。直拟妙高台,时沾香雨落。

谁欤运帚书,墨痕湿犹昨。君居惭愧林,性与俗缘薄。

登临得佳趣,客况静于鹤。凭高赋大篇,压倒青莲作。

正似遇崔颢,口噤手难拓。哲弟妙词翰,苦思敢约略。

仿佛斗诗械,偏师互跳脱。押韵比说偈,兹游乐莫乐。

纵教未同往,补和心亦足。丈六接尺五,梵论信昭廓。

彼岸望非遥,慈航欣可托。水观倘容登,庶惬雪山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押韵

押韵(押韻)yā yùn
亦作“ 押韵 ”。 诗词歌赋句末(偶亦在句中)用同一韵母的字,以使声韵和谐。一般用于偶句句尾。也称韵脚。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歷,押韵必有出处。”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三》:“ 山谷 作诗,有押韵险处,妙不可言。”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四:“吏部侍郎 赵公 玉峰 曰:‘公诗大佳,尤难其押韵天然耳。’”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五:“押韵是加强节奏的一种手段;韵愈繁,节奏愈急。”  ——《漢語大詞典》
比 bǐ《國語辭典》

比 [ bǐ ]

  1. 較量。《文選·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文選·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2. 媲美。《三國演義·第三六回》:「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
  3. 依照、仿照。如:「比著葫蘆畫瓢」。《戰國策·齊策四》:「食之,比門下之客。」
  4. 用手勢摹擬動作。《紅樓夢·第二九回》:「因為寶姐姐要看獃雁,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
  5. 打譬喻。《紅樓夢·第三四回》:「別說多了,只拿前兒琪官的事比給你們聽。」
  6. 表示勝負結果的對比。如:「競賽結果為五比一。」
  7. 同類的兩量相除,求出前量為後量的幾倍或幾分之幾,以A:B或A/B表示。
  1. 《詩經》六義之一。即譬喻。《詩經·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2. 事例。《禮記·王制》:「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漢·鄭玄·注:「已行故事曰比。」
  3. 比利時的簡稱。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比較程度、性狀的差別。如:「你有很多地方比我強。」

比 [ pí ]

  1. 參見「皋比 」條。

比 [ bì ]

  1. 親近。《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漢·鄭玄·注:「比,猶親也。」
  2. 緊靠、相並。如:「比肩而行」、「比鄰而居」、「櫛次鱗比」。
  3. 結黨營私。如:「朋比為奸」。《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 最近、近來。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
  2. 及、等到。宋·岳飛〈良馬對〉:「比行百里,始奮迅。」《聊齋志異·卷二·陸判》:「比醒,則殘燭昏黃,鬼客已去。」
  3. 連連、屢屢。《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又比殺三趙王。」《漢書·卷五·景帝紀 》:「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
  1.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易經·比卦·彖曰》:「比,吉也;比,輔也。」
  2. 古代地方組織名稱。五家為「比」。《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1.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2.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均读轻声)。~媒。
  3.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4. 责备:数~。
  5.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说 [ shuì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说 [ yuè ]
    ◎ 古同“”。
      偈 jì/jié《國語辭典》

      偈 [ jié ]

      1. 疾驰。《广雅·释诂》:「偈,疾也。」《诗经·桧风·匪风》:「匪风发兮,匪车偈兮。」《文选·宋玉·高唐赋》:「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
      2. 勇武。《广韵·入声·薛韵》:「偈,武也。」汉·扬雄《太玄经·卷六·𫔵》:「辅其折,廅其缺,其人晖且偈。」

      偈 [ jì ]

      1. 佛教文学的诗歌,无韵。音译相当于梵语gāthā的原文,义译为颂。每偈由四句构成。《五灯会元·卷一·五祖弘忍大满禅师》:「卢自秉烛,请别驾张日用于秀偈之侧,写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兹 ( 茲 ) zī/cí
      兹 [ zī ]
      1. 这,这个,此:~日。~行(xíng)。
      2. 现在:~聘请某先生为本校教员。
      3. 年:今~。来~。
      4. 同“滋”,增益;多。
      5. 古代称草席。
      兹 [ cí ]
      1. 〔龟(qiū)~〕见“龟”。
      游 yóu《國語辭典》

      游 [ yóu ]

      1. 在水中行動。如:「游泳」。《詩經·邶風·谷風》:「就其淺矣,泳之游之。」《淮南子·墬形》:「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士者無心而慧。」
      2. 遨遊。《墨子·貴義》:「子墨子南游於楚,見楚獻惠王。」通「遊」。
      3. 交往。《左傳·隱公三年》:「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通「遊」。
      1. 飄蕩不定。如:「游民」、「游資」、「氣若游絲」。《新唐書·卷九五·竇威傳》:「周洛間,因隋亂,人不土著,軌下令諸縣,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趨本。」
      1. 河流、江河的段落。如:「上游」、「中游」、「下游」。《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2. 姓。如清代有游士鳳。
      乐 ( 樂 ) lè/yuè/yào/lào
      乐 [ lè ]
      1. 欢喜,快活;快~。~境。~融融。~不可支。其~无穷。~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 使人快乐的事情:取~。逗~。
      3. 对某事甘心情愿:~此不疲。~善好(hào )施。
      4. 笑:这事太可~了。
      乐 [ yuè ]
      1. 声音,和谐成调的:音~。声~。~池。~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歌(❶音乐与歌曲;❷有音乐伴奏的歌曲)。~正(周代乐官之长)。~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 姓。
      乐 [ yào ]
      ◎ 喜好、欣赏。用于文言文:知者~水,仁者~山。
        乐 [ lào ]
        ◎ 地名用字: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莫 mò/mù《國語辭典》

          莫 [ mò ]

          1. 表示禁止的用语,相当于「勿」、「毋」。如:「非请莫入」、「闲言莫说」。《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君有急病见于面,莫多饮酒。」唐·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没有。《论语·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孟子·梁惠王上》:「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3. 不能、不可。如:「变化莫测」、「莫测高深」。
          1. 姓。如北魏有莫含,清代有莫友芝。

          莫 [ mù ]

          1. 「暮」的本字。指日落、黄昏时候。《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雨急云飞,瞥然惊散,莫天凉月。」
          2. 一种蔬菜。《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
          1. 晚、迟。《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通「暮」。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