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一朝赴大壑,怒折崖谷碎。

张羽明代〕《由竹溪至梅溪偶成

出门怀清旷,入舟苦炎炽。皇天从人欲,飞雨飒然至。

风吹波上寒,凄其感秋气。暝投山僧眠,复得清净地。

舟人候明发,徒侣不得迟。溯流多杜渚,篙楫颇告瘁。

虽微三巴险,事与五盘异。闻昔天目顶,灵物久潜閟。

一朝赴大壑,怒折崖谷碎。回头顾其儿,首尾屡相值。

至今此溪水,斗折七十二。世远众喧传,茫昧竟谁识。

但欣秋涛壮,水物俱得志。我何惮行役,沿洄领佳致。

鸥凫泛淡滥,蒲柳蔚苍翠。人烟乱余集,茅屋若棋置。

之子住河漘,相望劳梦寐。每怨川无梁,握手今可跂。

忆昨访我初,茅斋夜深闭。扣门满衣雪,僵立不得跪。

移灯具鸡黍,浊酒寒不醉。同来郑广文,清瘦凛欲睡。

绝胜王猷戆,返棹何太易。兹行冒暑雨,古礼尚报施。

逝将㰕轻桡,待子思共济。散发乘长流,垂竿钓清泚。

虚舟纵超越,万里谁能系。恐此未易期,临川一长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朝大壑崖谷

一朝 yī zhāo
(1).一个早晨。《诗·小雅·彤弓》:“鐘鼓既设,一朝饗之。”《汉书·贾谊传》:“屠牛 坦 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 汉 王充 《论衡·状留》:“不崇一朝,輒成贾者,菜果之物也。”
(2).一时;一旦。《淮南子·道应训》:“使者謁之, 襄子 方将食而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魏书·艺术传·刘灵助》:“ 灵助 本寒微,一朝至此,自谓方术堪能动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原料一朝事露,不能到底,惟有一死而已。” 周立波 《参军这一天》:“一朝有事,连队上点我的名时,说是给婶婶买海味去了,那要得吗?”参见“ 一朝之忿 ”。  ——《漢語大詞典》
赴 fù《國語辭典》

赴 [ fù ]

  1. 前往、投向、奔向。如:「单刀赴会」、「共赴国难」。《文选·曹植·白马篇》:「捐驱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 告丧。《左传·文公十四年》:「凡崩、薨,不赴则不书;祸、福,不告亦不书。」《礼记·檀弓上》:「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同「讣 」。
  3. 游泳。《庄子·秋水》:「赴水则接腋持颐。」唐·成玄英·疏:「游泳则接腋持颐。」《水浒传·第三八回》:「张顺再跳下水里,赴将开去。」同「洑 」。
大壑 dà hè
(1).大海。《庄子·天地》:“夫大壑之为物也,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 成玄英 疏:“夫大海泓宏,深远难测,百川注之而不溢,尾閭泄之而不乾。”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翼乎如鸿毛遇顺风,沛乎若巨鱼纵大壑。” 唐 元稹 《和乐天送客》诗:“大壑浮三岛,周天过五均。” 章炳麟 《复吴敬恒书》:“欲诈为自杀以就名,不投大壑而投阳沟,面目上露,犹欲以杀身成仁欺观听者,非足下之成事乎?”
(2).大坑谷或大沟。 唐 柳宗元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尝经山涧,水卒至,流抵大壑,得以无苦,被濡涂以行无愠容。”  ——《漢語大詞典》
怒 nù《國語辭典》

怒 [ nù ]

  1. 氣憤、生氣。如:「怒嗔」、「憤怒」、「惱怒」。《淮南子·天文》:「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唐·杜甫〈石壕吏〉詩:「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2. 譴責。《韓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禮記·內則》:「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後怒之。」漢·鄭玄·注:「怒,譴責也。」
  1. 憤怒的情緒。如:「惱羞成怒」。《論語·雍也》:「不遷怒,不貳過。」
  1. 氣憤的、憤怒的。如:「怒氣衝天」、「怒火攻心」。
  2. 強健、雄勁。《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賈彪傳》:「賈氏三虎,偉節最怒。」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五·寺塔記》:「吳道子白晝地獄變,筆力勁怒。」
  3. 聲勢浩大、勁急。如:「怒濤」、「怒潮洶湧」。
  1. 旺盛。如:「心花怒放」。《莊子·外物》:「草木怒生。」
  2. 奮發。《莊子·逍遙遊》:「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唐·韓愈〈燕河南府秀才得生字〉詩:「怒起簸羽翮,引吭吐鏗轟。」
折 zhē/zhé/shé《國語辭典》

折 [ zhé ]

  1. 摘取、弄斷。如:「反掌折枝」。《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2. 彎、曲。《晉書·卷九四·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
  3. 疊。《後漢書·卷六八·郭太傳》:「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也作「摺」。
  4. 損失、喪失。如:「折壽」、「損兵折將」。《醒世姻緣傳·第一五回》:「不要一句非言,折盡平生之福。」
  5. 夭亡。《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兄喪弟曰短,父喪子曰折。」宋·蘇軾〈屈原塔〉詩:「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6. 佩服。如:「折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抵》:「宏自以有才,多好上人,坐上無折之者。」
  7. 對換、抵銷。如:「以米折錢」。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買絹未嘗不折鹽,糧草未嘗不折鈔。」
  8. 責難、責備。《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唐·劉禹錫〈天論上〉:「柳子厚作天說以折韓退之之言。」
  1. 折扣的簡稱。如:「打八折」。
  2. 挫敗、難關。如:「百折不撓」。
  3. 量詞:➊ ​ 計算折疊次數的單位。如:「把紙折成三折。」➋ ​ 計算戲劇分段的單位。如:「《竇娥冤》共分四折。」
  4. 一種治病方法。如病熱極重者,應以大寒的藥劑折其焰而救其急。

折 [ zhē ]

  1. 翻轉、迴旋。如:「折跟頭」、「折騰」、「折返」。
  2. 倒出。如:「一筐子的梨都折了。」

折 [ shé ]

  1. 斷。如:「棍子折了!」
  2. 虧損。《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均官有以考檢厥實,用其本賈取之,毋令折錢。」《紅樓夢·第一○○回》:「前兩天還聽見一個荒信,說是南邊當鋪也因為折了本兒收了。」
崖谷 yá gǔ
(1).山崖、山谷。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崖谷共清,风泉相涣。”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十六:“ 东柯 好崖谷,不与众峯羣。” 明 何景明 《述归赋》:“分崖谷以毕处兮,辞缨緌而不縻。”
(2).喻指严峻的气度。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炎 有崖谷,言论持正,对见必为之加敬。”  ——《漢語大詞典》
碎 suì《國語辭典》

碎 [ suì ]

  1. 破裂。如:「破碎」、「粉碎」。《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西游记·第一○回》:「不容分说,就把他招牌、笔、砚等一齐捽碎。」
  1. 细小、不完整的。如:「碎布」、「碎石」。《汉书·卷三○·艺文志》:「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水浒传·第三回》:「只自收拾了些少碎银两,打拴一个包裹。」
  2. 琐细、烦杂。如:「琐碎」。《晋书·卷四五·刘毅传》:「尚书以毅悬车致仕,不宜劳以碎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
  3. 言语叼絮、啰嗦。如:「闲言碎语」。《红楼梦·第六二回》:「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