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钱塘复上江山船,船头少女呼同年。

袁绶清代〕《庚子冬赴闽途中与伯锳夫子同作兼忆仓山梅花

我本餐霞人,冲襟爱山水。时平恨不栉,碌碌守乡梓。

君沾微禄适闽越,我始同来酹江月。高挂蒲帆趁顺风,回头倏过千芙蓉。

望夫石远疑人立,目断归舟龙骨出。万古难销是经情,江声日夜疑呜唈。

金焦两点风利不得到,只恐烟萝暗腾笑。古杭五日留,西湖悭一游。

毋乃爱惜费,雨雪风飕飕。钱塘复上江山船,船头少女呼同年。

江湖也作廊庙想,不用文光射斗象。明眸皓齿竟虚名,水佩风裳空想像。

浙西山水天下奇,朅来可惜穷冬时。层峦叠嶂睡未醒,不斗明妆懒画眉。

滩河水清石子多,篙师涉险相喧呼。水船轻捷大船笨,瞥眼已过疑飞凫。

冰凘雪净天地肃,拨棹空江皱寒绿。篷窗煮酒妥吟魂,手写新诗属君续。

忽忆仓山万树花,寒香冷艳纷横斜。罗浮梦好不归去,鹤守南枝应怨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钱塘江山船船头少女同年

钱塘(錢塘)qián táng
(1).见“ 钱塘江 ”。
(2).亦作“ 钱唐 ”。古县名。地在今 浙江省 。古诗文中常指今 杭州市 。《史记·秦始皇本纪》:“过 丹阳 ,至 钱唐 。” 张守节 正义:“ 钱唐 ,今 杭州县 。” 唐 李绅 《真娘墓》诗:“还似 钱塘 苏小小 ,祗应迴首是卿卿。” 宋 施德操 《北窗炙輠》卷下:“当 绍兴 中,国家方创都 钱塘 。” 明 皇甫涍 《雪山歌奉寄彭太保》:“君王垂衣念西土, 钱塘 老子不足数。”  ——《漢語大詞典》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1.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2. 同「復 」(一)​。

复 [ fòu ]

  1. 同「復 」(二)​。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江山船 jiāng shān chuán
相传 元 末 陈友谅 兵败后,其部属九姓逃至 浙 东,以捕鱼为业,不与他姓通婚。其船号称“江山船”,也称九姓渔船。后亦以其船装载客货,往来于 杭州 、 严州 、 衢州 、 金华 之间,遂用作 浙 东游船的通称。 阿英 《浙东访小说记》:“十一时半渡江待车,两岸泊‘江山船’甚多,间有作乐者。”参阅 徐珂 《清稗类钞·种族·九姓渔船子孙》。  ——《漢語大詞典》
船头(船頭)chuán tóu
(1).船的前部。 唐 杜甫 《江涨》诗:“渔人縈小楫,容易拔船头。”《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只见那 阿四 便钻出船头上来。”《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他﹞一路也同我们在船头上同坐,问长问短。”
(2).船上监督货运的头目;船主。《新唐书·刘晏传》:“初,州县取富人督漕輓,谓之‘船头’。”《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船头递了姓名手本,磕头相见。” 清 李渔 《奈何天·计左》:“叫左右分付船头,説近日边报紧急,不便羈留,就到了自家门首,也不许拢船,竟扬帆而过便了。”  ——《漢語大詞典》
少女 shào nǚ
(1).《周易》八卦中的兑卦。兑为阴卦,第三爻为阴爻,故称“少女”。《易·说卦》:“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孔颖达 疏:“ 王氏 云:‘索,求也……乾初求得坤气为巽,故曰长女;乾二求得坤气为离,故曰中女;乾三求得坤气为兑,故曰少女。’”
(2).小女儿。《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淳于意 ﹞以刑罪当传西之 长安 。 意 有五女,随而泣。 意 怒,駡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於是少女 緹縈 伤父之言,乃随父西。” 明 来集之 《铁氏女》:“自家 铁氏 少女是也。”
(3).年轻未婚女子。 宋 叶适 《湖州胜赏楼记》:“古之《采苹》,筥盈而釜熟,荐於大宗,礼至敬也,主於少女,教至行也。”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猿》:“有人善窃少女,而美者尤所难免。” 巴金 《家》四:“这其间也曾象别的同样年纪的少女那样,做过一些美丽的梦。”
(4).见“ 少女风 ”。  ——《漢語大詞典》
呼 hū《國語辭典》

呼 [ hū ]

  1. 吐气。与「吸」相对。如:「呼气」。《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
  2. 大声呐喊。《诗经·大雅·荡》:「式号式呼,俾昼作夜。」《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振臂一呼,创病皆起。」
  3. 招、唤。如:「呼朋引伴」、「呼风唤雨」。《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陈王出,遮道而呼涉。」唐·颜仁郁〈农家〉诗:「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4. 称、谓。唐·白居易·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之三:「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曰淑姊。」
  1. 表感叹的语气。《论语·八佾》:「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1. 形容风吹动的声音。如:「北风呼呼的吹。」
  1. 姓。如汉代有呼子先。
同年 tóng nián
(1).年龄相同。《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 刘党 ﹞与 肃宗 同年,尤相亲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顾悦 与 简文 同年,而髮蚤白。” 巴金 《家》二:“ 琴 和 觉民 同年,只是比他小几个月,所以叫他做表哥。”
(2).同一年。 唐 杜甫 《哭李尚书》诗:“ 漳 滨与 蒿里 ,逝水竟同年。” 杨伦 笺注:“言生病死葬,皆在是年也。”《三国演义》第一回:“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3).“同年而语”的略语。《南史·赵知礼蔡景历等传论》:“ 赵知礼 蔡景歷 属 陈武 经纶之日,居文房书记之任,此乃 宋 齐 之初 傅亮 王俭 之职。若乃校其才用,理不同年,而卒能膺务济时,盖其遇也。” 唐 刘知几 《史通·鉴识》:“加以二传(《公羊传》《穀梁传》)理有乖僻,言多鄙野,方诸 左 氏,不可同年。”
(4).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 唐 代同榜进士称“同年”, 明 清 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 清 代科考先后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称“ 同年 ”。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进士﹞俱捷谓之同年。” 元 萨都剌 《送郑天趣进柑入京》诗:“同年若问儂消息,为説愁来奈病何。”《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你我虽则隔省同年,今日天涯相聚,便如骨肉一般。” 清 顾炎武 《生员论中》:“同榜之士,谓之同年。”《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 宋次安 还是我乡榜同年呢!”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同年》:“余庚午乡举, 宛平 黄叔琳 开府係前庚午举人,曾为先后同年之会;大学士 史铁崖 并及见先后进士同年,真为盛事。”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二:“ 乾隆 己未, 赵秋谷 与新贵遥认同年, 沈归愚 诗云:‘后先己未亦同年。’”
(5).古 安南 苗民互称。参见“ 同年嫂 ”。
(6). 浙江 江山 一带称船家为“同年”。因船家多 桐严 ( 桐庐 、 严州 )人, 桐严 与同年,音近而讹。参见“ 同年妹 ”、“ 同年嫂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