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如何 rú hé
(1).怎样。《书·尧典》:“帝曰:‘俞,予闻,如何?’” 宋 苏轼 《赠包安静先生》诗之二:“ 建 茶三十斤,不审味如何。” 明 唐顺之 《游塘侯巡公》诗:“ 禰生 狂态復如何?一刺怀中半灭磨。” 刘大白 《割麦插禾》诗:“插禾虽多,割禾如何?”
(2).奈何。怎么办。《诗·秦风·晨风》:“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汉书·霍光传》:“ 光 曰:‘ 昌邑王 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 唐 白居易 《上阳白发人》诗:“ 上阳 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3).奈何。对付,处置。《易·小过》:“‘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高亨 注:“不可如何,无可奈何。” 郭沫若 《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母亲要这样教我们,当然不是我们主观上所能如何的事。”
(4).奈何。亦指对付、处置的办法。《汉书·曹参传》:“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患之,无如何,乃请 参 游后园。”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 阮惠 自为 泰德王 , 郑栋 自为 郑靖王 ,两竝抗, 黎王 无如何也。”
(5).怎么;为什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唐 韩愈 《宿龙宫滩》诗:“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宋 欧阳修 《荷叶》诗:“如何江上思,偏动 越 人悲?”
(6).表反诘。犹言那又是什么。《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昼伏夜动,不穴於寝庙,畏人故也。今君闻 晋 之乱而后作焉。寧将事之,非鼠如何?”《公羊传·宣公六年》:“尔为仁为义,人弑尔君,而復国不讨贼,此非弑君如何?”
(7).传说中的树名。《神异经·南方经》:“南方大荒有树焉,名曰如何,三百岁作华,九百岁作实……金刀剖之则酸,籚刀剖之则辛。”《太平御览》卷九六一引 晋 顾恺之 《启蒙记》:“如何随刀而改味。” ——《漢語大詞典》
(2).奈何。怎么办。《诗·秦风·晨风》:“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汉书·霍光传》:“ 光 曰:‘ 昌邑王 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 唐 白居易 《上阳白发人》诗:“ 上阳 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3).奈何。对付,处置。《易·小过》:“‘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高亨 注:“不可如何,无可奈何。” 郭沫若 《如何研究诗歌与文艺》:“母亲要这样教我们,当然不是我们主观上所能如何的事。”
(4).奈何。亦指对付、处置的办法。《汉书·曹参传》:“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患之,无如何,乃请 参 游后园。”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 阮惠 自为 泰德王 , 郑栋 自为 郑靖王 ,两竝抗, 黎王 无如何也。”
(5).怎么;为什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唐 韩愈 《宿龙宫滩》诗:“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宋 欧阳修 《荷叶》诗:“如何江上思,偏动 越 人悲?”
(6).表反诘。犹言那又是什么。《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昼伏夜动,不穴於寝庙,畏人故也。今君闻 晋 之乱而后作焉。寧将事之,非鼠如何?”《公羊传·宣公六年》:“尔为仁为义,人弑尔君,而復国不讨贼,此非弑君如何?”
(7).传说中的树名。《神异经·南方经》:“南方大荒有树焉,名曰如何,三百岁作华,九百岁作实……金刀剖之则酸,籚刀剖之则辛。”《太平御览》卷九六一引 晋 顾恺之 《启蒙记》:“如何随刀而改味。” ——《漢語大詞典》
当 ( 噹 當 ) dāng/dàng
当 [ dāng ]
- 充任,担任:充~。担(dān )~。~之无愧。
- 掌管,主持:~家。~权。~政。
- 正在那时候或那地方:~时。~代。~初。~今。~即(立即)。~年。~街。~院。
- 面对着:~面。~机立断。首~其冲。
- 相称,相配:旗鼓相~。~量(liáng)。
- 应该:应~。理~。老~益壮。
- 抵敌:万夫不~之勇。
- 判罪,意为处以相当的刑罚:该~何罪。
- 顶端,头:瓦~。
- 象声词,金属撞击的声音。
- 合宜:恰~。适~。妥~。
- 抵得上,等于:一个人~俩人用。
- 姑且作为:~做。长歌~哭。安步~车。
- 认为:我~你已经回家了。
- 在同一时间:~日。~年。~世。
- 吃亏,受骗:上~。
- 抵押:抵~。押~。典~(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 后缀。龙潜庵 《宋元语词集释•题记》:“当,作为人称的附缀,如‘吾当’、‘卿当’、‘尔当’之类。”
此际(此際)cǐ jì
此时,这时候。 宋 秦观 《满庭芳》词:“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生平絶少皱眉时,此际偏教愁絶。” 清 陈天华 《猛回头》:“我们到了那个时节,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还有什么好处呢!咱家想到此际,把做官的念头丢了,只想把我们的同种救出苦海。” ——《漢語大詞典》
都 dū/dōu《國語辭典》
都 [ dū ]
名- 大城市。如:「花都」、「港都」、「通都大邑」。
-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首都」、「国都」、「京都」、「行都」。
- 姓。如汉代有都稽,明代有都穆。
- 定都。《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 居。《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
- 总计。《文选·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 优雅、优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聊斋志异·卷一·娇娜》:「一少年出,丰采甚都。」
都 [ dōu ]
副- 皆。概括全部的意思。如:「都好」、「都是」。
- 还、尚且、甚至。如:「他都如此说了,你又能如何呢!」、「他一动都不动,活像个木头人似的。」
- 业已、已经。有加重语气的意味。如:「误会都造成了,你懊悔也没用!」
- 发语词,无义。《书经·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像 xiàng《國語辭典》
像 [ xiàng ]
名- 形貌、模样。《淮南子·主术》:「此皆有充于内而成像于外。」元·王实甫《西厢记 ·第一本·第四折》:「外像儿风流,青春年少;内性儿聪明,冠世才学。」
- 人物的图画或雕塑。如:「人像」、「画像」、「雕像」。
- 相似。如:「他的眼睛像父亲。」汉·王充《论衡·非韩》:「作为操止,像类贤行,以取升进。」
- 如、比如,推测或譬喻之词。如:「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可靠。」、「像今天的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元宵 yuán xiāo
(1).农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亦称“ 元夜 ”、“ 元夕 ”。 唐 以来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 唐 韩偓 《元夜即席》诗:“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曾有妻 刘氏 素香 ,因三载前元宵夜观灯失去,未知存亡下落。” 清 赵翼 《上元夕毘陵驿前泊舟》诗:“联舟小泊运河滨,正是元宵节物新。” 巴金 《家》十九:“元宵节一过,新年佳节就完了。”
(2).汤圆的别名。旧俗元宵节要吃汤圆,所以称汤圆为“元宵”。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市卖食物,乾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杨朔 《海天苍苍》:“正过元宵节,叔父在我们家吃元宵。” ——《漢語大詞典》
(2).汤圆的别名。旧俗元宵节要吃汤圆,所以称汤圆为“元宵”。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市卖食物,乾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杨朔 《海天苍苍》:“正过元宵节,叔父在我们家吃元宵。”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