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蛟龙(蛟龍)jiāo lóng
(1).古代传说的两种动物,居深水中。相传蛟能发洪水,龙能兴云雨。《礼记·中庸》:“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黿鼉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楚辞·离骚》:“麾蛟龙以梁津兮,詔 西皇 使涉予。” 王逸 注:“小曰蛟,大曰龙。”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述异·蛟龙利害悬殊》:“然则龙与蛟之为利害相去悬殊矣。蛟有害无利者也,龙降泽於民,为利甚溥。”
(2).即蛟。《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 唐 陆禋 《续水经》尝言:‘蛇雉遗卵于地,千年而生蛟龙属。 汉武帝 元封 中, 潯阳 浮 江 亲射蛟于 江 中,获之乃是也。’” 明 沈璟 《义侠记·报怨》:“看千寻铁索锁蛟龙,擒飞虎。” 左建明 《三个通信兵》九:“在那翻滚的黑浪里,仿佛有无数条蛟龙张着血盆大口,要吞噬他的战友 高桦 。” ——《漢語大詞典》
(2).即蛟。《庄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 唐 陆禋 《续水经》尝言:‘蛇雉遗卵于地,千年而生蛟龙属。 汉武帝 元封 中, 潯阳 浮 江 亲射蛟于 江 中,获之乃是也。’” 明 沈璟 《义侠记·报怨》:“看千寻铁索锁蛟龙,擒飞虎。” 左建明 《三个通信兵》九:“在那翻滚的黑浪里,仿佛有无数条蛟龙张着血盆大口,要吞噬他的战友 高桦 。” ——《漢語大詞典》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动-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泥沙 ní shā
(1).泥土与沙子。 南朝 梁 刘孝标 《东阳金华山栖志》:“夫鸟居山上,层巢木末;鱼潜渊下,窟穴泥沙。” 唐 杜甫 《黄鱼》诗:“泥沙卷涎沫,回首怪龙鳞。” 杜宣 《新安江上》:“等我们抽完围堰中的水,河底见到太阳了,使千百万年沉在河底的泥沙,重新见到太阳。”
(2).比喻卑微的地位。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诗:“逢恩出毛羽,失路委泥沙。” 宋 王禹偁 《寄献润州赵舍人》诗:“应笑 陶潜 未归去,折腰奔走在泥沙。”《金瓶梅词话》第四四回:“穷途日日困泥沙,上苑年年好物华。”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卑微的地位。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诗:“逢恩出毛羽,失路委泥沙。” 宋 王禹偁 《寄献润州赵舍人》诗:“应笑 陶潜 未归去,折腰奔走在泥沙。”《金瓶梅词话》第四四回:“穷途日日困泥沙,上苑年年好物华。” ——《漢語大詞典》
蟠屈 pán qū
(1).盘旋屈曲;回环曲折。《太平广记》卷四五八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李黄》:“但见枯槐树中,有大蛇蟠屈之跡。”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功德寺》:“寺两侧皆古松,枝柯青翠,蟠屈覆地,盖塞外别种。”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朱佩茝》:“ 朱 试往观,物方蟠屈,闭目如睡。”
(2).抑郁纠结。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心志蟠屈不开,固亦极矣!” ——《漢語大詞典》
(2).抑郁纠结。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心志蟠屈不开,固亦极矣!” ——《漢語大詞典》
留遗(留遺)liú yí
(1).留给;留存。 清 戴名世 《与弟书》:“宇宙间物,人尽取之,独读书一事留遗我辈。” 清 恽敬 《碧玉说》:“先生诗言玉失而復得,其诸先人之所留遗歟?” 鲁迅 《坟·人之历史》:“《创世记》谓今之生物,皆造自世界开闢之初,故《天物系统论》亦云免 诺亚 时洪水之难而留遗于今者,是为物种。”
(2).留存下来的事物。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书教中》:“惟三五之留遗,多存于《周官》之职守。”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 ——《漢語大詞典》
(2).留存下来的事物。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书教中》:“惟三五之留遗,多存于《周官》之职守。”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 ——《漢語大詞典》
迹 ( 跡 ) jì《國語辭典》
- 「迹 」的异体字。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