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百金不售久韫椟,安得一用古制复。

童冀明代〕《题笔工温国宝诗卷

古笔以竹资简牍,椎朴迟钝古所服。后人制颖乃神速,工巧有馀拙不足。

书契而下篆籀续,鲁壁汲冢光煜煜。张钟嗣兴尚圆熟,妙用允属中山族。

吴兴作者首冯陆,温氏父子踵其躅。翰林雄文联巨轴,重之不啻连城玉。

纷纷末工事角逐,文犀象管炫凡目。吁嗟温生老而秃,世无具眼甘退伏。

百金不售久韫椟,安得一用古制复。呜呼安得一用古制复,书契载睹羲皇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百金不售韫椟一用古制

百金 bǎi jīn
形容钱多。亦指昂贵的价值。《公羊传·隐公五年》:“百金之鱼公张之。” 何休 注:“百金,犹百万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万钱矣。”《史记·伍子胥列传》:“此剑直百金,以与父。” 南朝 梁 沈约 《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超乘尽三属,选士皆百金。” 唐 李华 《杂诗》之三:“嗜慾乘此炽,百金资一倾。”  ——《漢語大詞典》
不售 bù shòu
(1).卖不出去。《诗·邶风·谷风》:“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郑玄 笺:“如卖物之不售。” 唐 柳宗元 《钴鉧潭西小丘记》:“ 唐氏 之弃地,货而不售。” 宋 秦观 《谢王学士书》:“每观今时偶变投隙之士,操数寸之管,书方尺之纸,无不拾取青紫为宗族荣耀,而己独碌碌抱不售之器以自滨於飢寒。”
(2).指嫁不出去。 汉 刘向 《列女传·齐钟离春》:“﹝ 钟离春 ﹞年四十无所容入,衒嫁不售……谓謁者曰:‘妾, 齐 之不售女也。’” 唐 杜甫 《负薪行》:“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四:“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
(3).指考试不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奉雉》:“ 贾奉雉 , 平凉 人。才名冠一时,而试輒不售。”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王树勋》:“ 树勛 幼入京应试,不售。”
(4).不能实现。《文选·张衡〈西京赋〉》:“挟邪作蛊,於是不售。” 薛综 注:“售犹行也,谓怀挟不正道者,於是时不得行也。”
(5).没有应验。《资治通鉴·汉武帝元鼎五年》:“ 五利 妄言见其师,其方尽,多不售,坐诬罔,腰斩。”  ——《漢語大詞典》
久 jiǔ《國語辭典》

久 [ jiǔ ]

  1. 时间长远。如:「久违」、「久别重逢」、「久负盛名」。
  1. 经历时间的长短。如:「他出去多久了?」
  1. 旧的。《孔子家语·卷五·颜回》:「不忘久德,不思久怨。」
  1. 留、滞留。《孟子·公孙丑上》:「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汉·赵岐·注:「久,留也。」
韫椟(韞匵)yùn dú
亦作“ 韞櫝 ”。
(1).藏在柜子里;珍藏,收藏。《论语·子罕》:“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韞,藏也;匵,匱也,谓藏诸匱中。沽,卖也。得善贾寧肯卖之邪。” 邢昺 疏:“此章言 孔子 藏德待用也……言人有美玉於此,藏在匵中而藏之,若求得善贵之贾寧肯卖之邪。” 汉 陈琳 《答东阿王笺》:“载欢载笑,欲罢不能,谨韞櫝玩耽,以为吟颂。” 唐 李德裕 《通犀带赋》:“析以为带,加之盛服,御之则祔身,褫之则韞櫝。” 廖仲恺 《致蒋介石函》:“兄作战计划原稿,乃遭回禄,此弟所引为至憾者。日记一册,弟当韞櫝藏之,断不会再失也。”
(2).比喻怀才珍藏,待价而沽。《剪灯新话·联芳楼记》:“久处闺闈,粗通经史,非不知钻穴之可丑,韞櫝之可佳也。” 清 顾炎武 《又与公肃甥书》:“世有 孟子 ,或以之劝 齐 梁 ,我则终於韞匵而已。”
(3).怀藏;包藏。 汉 蔡邕 《释诲》:“覃思典籍,韞櫝六经,安贫乐贱,与世无营。” 晋 左思 《吴都赋》:“伊兹都之函弘,倾神州而韞櫝。”  ——《漢語大詞典》
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1.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3.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4. 姓。如汉代有安成。
  1.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2.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1.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2.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3. 加上。如:「安罪名」。
  4.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5.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1.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1.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2.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1.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1.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2.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3.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4.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5.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6.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7.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1.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1.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1.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1.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一用
史记武帝纪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天子许之 五代史吴越世家是时黄巢众已数千攻掠浙东至临安镠曰今镇兵少而贼兵多难以力禦宜出奇兵邀之乃与劲卒二十人伏山谷中巢先锋度险皆单骑镠伏弩射杀其将巢兵乱镠引劲卒蹂之斩首数百级镠曰此可一用尔若大众至何可敌邪乃引兵趋八百里八百里地名也告道旁媪曰后有问者告曰临安兵屯八百里矣巢众至闻媪语不知其地名皆曰向十馀卒不可敌况八百里乎遂急引兵过  ——《骈字类编》
古制 gǔ zhì
古时的法式制度。《汉书·平帝纪》:“皇帝二名,通于器物,今更名,合於古制。”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然 高祖 封建,地过古制……故有 吴 楚 七国之患。”《李卫公问对》卷中:“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古制如此。”《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就拿姑娘上头讲,便不是照国初旧风……也不是照前朝古制。” 鲁迅 《花边文学·洋服的没落》:“恢复古制罢,自 黄帝 以至 宋 明 的衣裳,一时实难以明白。”  ——《漢語大詞典》
复 ( 復 複 覆 ) fù《國語辭典》

复 [ fù ]

  1. 行於故道。《說文解字·夊部》:「复,行故道也。」
  2. 同「復 」(一)​。

复 [ fòu ]

  1. 同「復 」(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