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出身即九折,时命乃大缪。

敖陶孙宋代〕《次韵萍乡文叔章访别

力田望逢年,倚市胜刺绣。十年丘里语,失火要自救。

君行半天下,何处得耆旧。请从老庞说,龙风相赴凑。

全家隐鹿门,遗安不求富。常时拜床下,大钟尽徐扣。

男儿惟一身,用在百岁后。譬如营屋室,宗庙先库厩。

不闻买山隐,而有居巷陋。君看钟鼎家,粱肉或墨瘦。

宁为卖文活,一经老学究。出身即九折,时命乃大缪。

向来尸裹革,口语困逗留。居然齿编贝,月粟供赁僦。

何知山涧底,鹿豕对饭糗。文章忌随人,谨勿誇客右。

书林无浅植,笔耒有深耨。纷纷青紫楦,后进渠领袖。

结交两任昉,设客一阴就。卑官惭处赠,俚语致公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出身九折时命大缪

出身 chū shēn
(1).献身。《吕氏春秋·诚廉》:“ 伯夷 叔齐 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后汉书·王常传》:“今 刘氏 復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北齐书·封隆之传》:“时 高乾 告 隆之 曰:‘ 尒朱 暴逆,祸加至尊,弟与兄并荷先帝殊常之眷,岂可不出身为主,以报讐耻乎?’” 唐 钱起 《送郑书记》诗:“出身唯殉死,报国且能兵。” 宋 苏轼 《策别十六》:“天下苟不免於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於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所不测。”
(2).指科举考试中选者的身分、资格,后亦指学历。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有司者摠州府之所升而考试之,加察详焉,第其可进者,以名上於天子而藏之属之吏部,岁不及二百人,谓之出身。” 宋 苏轼 《放榜后论贡举合行事件》:“今来一次过省,殿试不合格,当年便得进士出身,此何义也?”《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我朝最重科目。凡士子不繇及第出身,便做到九棘三槐,终久被人欺侮。” 欧阳山 《三家巷》二一:“ 陈文婷 说:‘依我看,你应该好好地把高中念完。将来最好能念大学。否则念完了高中,熬了个小小的出身,也对付着可以组织个甜蜜的小家庭。’”
(3).指为官。 汉 王充 《论衡·超奇》:“有如 唐子高 、 谷子云 之吏,出身尽思,竭笔牘之力,烦忧适有不解者哉?”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武吟》:“僕本寒乡士,出身蒙 汉 恩。”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一折:“老夫乃 王翛然 是也。自出身以来,跟随郎主,累建奇功。”
(4).个人最早的经历或身分。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一折:“﹝ 樊噲 ﹞想起某家元是屠户出身,不可忘其本领,正在我宅中演习我旧时手段,杀狗儿耍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这个人本来是个骗子出身,姓 包 ,名 道守 。”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确当过多年先生和教授,但我并没有忘记我是学生出身。”
(5).出而从事某种事情。 唐 李益 《城傍少年》诗:“生长边城傍,出身事弓马。”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出:“从俺爹爹丧过,宦囊萧索,日穷一日,直弄到我一个亲女儿出身为娼,追欢卖笑。”
(6).指改嫁。 张步真 《满足》:“那讨米伢子的爹爹欠了财主的租,逼狠了,吃了闹药,娘就出身了。”
(7).出生;产地。 唐 寒山 《诗》之一四五:“出身既扰扰,世事非一状,未能捨流俗,所以相追访。”《金瓶梅词话》第五七回:“原来那寺里有个道长老,原是 西印度国 出身,因慕 中国 清华,发心要到上方行脚。”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他的舌头不但尝得出这茶叶的性情,年龄,出身,做法,他还分得出这杯茶用的是山水,江水,井水,雪水还是自来水,烧的是炭火,煤火,或者柴火。”
(8).谓出路,前途。《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以此嫁他,图个日前安逸,日后出身。”《中国歌谣资料·红军游击歌》:“工农都是受苦人,快快起来帮红军,帮助红军打敌人,穷人才会有出身。”  ——《漢語大詞典》
即 jí《國語辭典》

即 [ jí ]

  1. 近、靠近、投向。如:「若即若離」、「可望不可即」。《論語·子張》:「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2. 到、登上。如:「即位」。
  3. 是、便是。《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傳》:「儋即老子。」
  1. 當下。《後漢書·卷五一·陳禪傳》:「夷賊素聞其聲,即時降服。」
  1. 便、就。如:「憑票即付」、「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2. 立刻。如:「立即出發」。《左傳·隱公四年》:「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
  3. 就是。《左傳·襄公八年》:「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1. 若、假使。如:「即使」。《呂氏春秋·慎行覽·疑似論》:「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
九折
唐 虞世南 从军行二首 其一 马冻重关冷,轮摧九折危。
唐 卢照邻 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 圣图夷九折,神化掩三分。
唐 李白 蜀道难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唐 温庭筠 锦城曲 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
宋 陆游 世事 山林已结三生愿,朝市谁非九折途。
宋 楼钥 赵资政园梅篆 九折坂中经蜀险,八盘岭上趁朝忙。  ——《骈字类编》
时命(時命)shí mìng
(1).不时之命。《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共其职贡,从其时命。” 杨伯峻 注:“盖谓不时之命亦从之。”
(2).朝廷的命令。《晋书·儒林传·杜夷》:“皇太子三至 夷 第,执经问义。 夷 虽逼时命,亦未尝朝謁。”
(3).犹时机。《庄子·缮性》:“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
(4).指命运。 汉 严忌 《哀时命》:“哀时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时。” 唐 钱起 《送邬三落第还乡》诗:“ 郢 客文章絶世稀,常嗟时命与心违。” 郁达夫 《客感寄某》诗:“敢随 杜甫 憎时命,欲向 田横 放厥声。”  ——《漢語大詞典》
乃 nǎi《國語辭典》

乃 [ nǎi ]

  1. 你、你的。如:「乃母」、「乃兄」。宋·陸游〈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 他、他的。《周禮·天官·小宰》:「各脩乃職。」
  1. 是。如:「失敗乃成功之母。」《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水滸傳·第二三回》:「眾上戶道:『真乃英雄好漢!』」
  1. 然後、於是。《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
  2. 卻。《漢書·卷三五·吳王劉濞傳》:「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
  3. 而。《荀子·正論》:「然則鬥與不鬥邪,亡於辱之與不辱也,乃在於惡之與不惡也。」
  4. 若、如果。《孟子·公孫丑上》:「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1. 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2. 才、始。《禮記·月令》:「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聲。」《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於今乃睹子之志矣。」
  1. 語助詞。用於發語或轉折。《書經·大禹謨》:「帝德廣運,乃聖乃神,乃武乃文。」
大缪(大繆)dà miù
见“ 大谬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