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向来尸裹革,口语困逗留。

敖陶孙宋代〕《次韵萍乡文叔章访别

力田望逢年,倚市胜刺绣。十年丘里语,失火要自救。

君行半天下,何处得耆旧。请从老庞说,龙风相赴凑。

全家隐鹿门,遗安不求富。常时拜床下,大钟尽徐扣。

男儿惟一身,用在百岁后。譬如营屋室,宗庙先库厩。

不闻买山隐,而有居巷陋。君看钟鼎家,粱肉或墨瘦。

宁为卖文活,一经老学究。出身即九折,时命乃大缪。

向来尸裹革,口语困逗留。居然齿编贝,月粟供赁僦。

何知山涧底,鹿豕对饭糗。文章忌随人,谨勿誇客右。

书林无浅植,笔耒有深耨。纷纷青紫楦,后进渠领袖。

结交两任昉,设客一阴就。卑官惭处赠,俚语致公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向来裹革口语逗留

向来(嚮來)xiàng lái
(1).刚才;方才。《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 佗 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蓱齏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兄弟》:“ 沛国 刘璡 ,尝与兄 瓛 连栋隔壁, 瓛 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 瓛 怪问之,乃曰:‘向来未著衣帽故也。’” 唐 张鷟 《游仙窟》:“五嫂向来献语,少府何须漫怕!” 宋 陆游 《夏雨》诗:“向来秧底乾欲裂,白水漫漫俄盈陂。”
(2).立时;即刻。 唐 杜甫 《谒先主庙》诗:“迟暮堪帷幄,飘零且钓緡;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宋 辛弃疾 《浣溪沙》词:“歌串如珠箇箇匀,被花勾引笑和顰,向来惊动画梁尘。”
(3).后来;以后。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鬼手中出一铁凿,可尺餘,安著都督头,便举椎打之。都督云:‘头觉微痛。’向来转剧,食顷便亡。”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一:“候向来城寨修完了毕,别奏取旨。” 明 李东阳 《和侍郎尹公留别韵》之三:“从此略施经国手,向来閒却著书年。”
(4).从来;一向。 唐 唐彦谦 《玉蕊》诗:“向来尘不杂,此夜月仍光。” 元 张养浩 《登泰山》诗:“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这几年以来,所收米穀布帛,分毫不敢妄用,尽数开载在那册籍上。今日交付二弟,表为兄的向来心迹,也教众乡尊得知。”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有些人,谁也不和谁说话,谁也不看谁,仿佛向来就不认识。”
(5).从前;过去;原来。 宋 杨万里 《晚过常州》诗:“人民城廓依然是,只有向来鬚鬢非。” 明 高启 《登西城门》诗:“向来禾黍地,雨露长榛莽。”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我向来封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得行。”
(1).从前;一向。 唐 元稹 《竞渡》诗:“草木霑我润,豚鱼望我蕃。嚮来同竞辈,岂料由我存。”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梅花身份絶高,嚮来未经人道。”
(2).犹近来。 宋 万俟咏 《木兰花慢》词:“梅花嚮来始别,又怱怱、结子满枝头。”  ——《漢語大詞典》
尸 ( 屍 ) shī《國語辭典》

尸 [ shī ]

  1. 死人的躯体。《左传·成公二年》:「襄老死于邲,不获其尸。」《文选·刘孝标·辩命论》:「至乃伍员浮尸于江流,三闾沉骸于湘渚。」同「尸 」。
  2. 古时祭礼中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仪礼·特牲馈食礼》:「主人再拜,尸答拜。」唐·李华〈卜论〉:「夫祭有尸,自虞夏商周不变,战国荡古法,祭无尸。」
  3. 神像、神主。《仪礼·士虞礼》:「祝迎尸,一人衰绖奉篚哭从尸。」唐·皮日休〈正尸祭〉:「生象其死,穷其思也,尸象其生,极其敬也。」
  4. 姓。如春秋时秦国有尸佼。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主持。《诗经·召南·采苹》:「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新唐书·卷一一八·裴潾传》:「凡驿,有官专尸之。」
  2. 空占职位而不做事。如:「尸位素餐」。《庄子·逍遥游》:「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
  3. 陈尸示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国语·晋语六》:「杀三郤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
裹革 guǒ gé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谓战死沙场。 唐 员半千 《陇头水》诗:“喋血多壮胆,裹革无怯魂。”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儻暮齿之未衰,尚期裹革,伏愿蛮夷戎狄尽归神化之鑪。” 明 皇甫汸 《从军行寄赠杨用修》:“业既违操觚,勋还期裹革。” 清 陆繁弨 《吴山伍公庙碑文》:“ 牧恭 走马,不足以拟其枕戈;弘演 纳肝 ,无以方其裹革。”参见“ 裹尸马革 ”。  ——《漢語大詞典》
口语(口語)kǒu yǔ
(1).指言论或议论。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僕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后汉书·隗嚣传》:“诛戮忠正,覆按口语。” 宋 司马光 《论公主宅内臣状》:“此二人嚮在主第,罪恶山积,当伏重诛。陛下宽赦,斥之外方,中外之人议论方息。今仅数月,復令召还,道路籍籍,口语可畏。”
(2).泛指言语、话。《说郛》卷七五引 宋 叶梦得 《石林家训》:“溺妻妾之私,以口语相谍。”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谐谑·谑语》:“口语之仇,垂戒万世。”《玉娇梨》第十一回:“家人得了口语,就请 苏有德 换了头巾、蓝衫,竟进后厅来。”
(3).特指毁谤。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 宋 梅尧臣 《前以诗答韩三子华后得其简因叙下情》诗:“平常遭口语,攒集犹毒矢。” 宋 陆游 《容斋燕集诗序》:“至於罹口语,絓吏议,少年之喜谤前辈者,閧然成市,公犹容之。”
(4).指毁谤的话。 唐 刘禹锡 《谢上连州刺史表》:“亦缘臣有微才,所以嫉臣者众,竞生口语,广肆加诬。” 清 钱陆灿 《侍郎栎园周公墓志铭》:“而奸吏不能有所阴阳其间,遂怀毒蠚,互相波扇,以口语风闻。”
(5).指活口;口供。《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事发觉, 党 乃縊杀内侍三人,以絶口语。”《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知县录了口语,喝退 胡阿虎 。”
(6).口头语言。与“书面语”相对。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中》:“‘上山採蘼芜’、‘四坐且莫喧’……等,皆閭巷口语,而用意之妙,絶出千古。” 秦牧 《散文领域--海阔天空》:“这里说的词汇,包括大量的口语和一些还有生命力的成语。”
(7).指口音。《天雨花》第五回:“仙姑差矣,难道小生口语听不出么?” 丁玲 《阿毛姑娘》三:“刚住下来,依然还是不安,仅仅从一种颇不熟习的口语中,都可以使她忽略去一切美处。”参见“ 口音 ”。  ——《漢語大詞典》
困 ( 睏 ) kùn《國語辭典》

困 [ kùn ]

  1. 艰难痛苦。如:「艰困」、「窘困」、「困境」。《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2. 穷苦。如:「贫困」、「穷困」。《史记·卷六二·管晏传》:「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
  3. 疲倦、疲乏。如:「困倦」、「困顿」、「形疲神困」。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1. 陷在艰难困苦里,或受环境、条件等因素限制住。如:「为病所困」、「被这个问题困住了!」宋·曹勋〈望太行〉诗:「一生困尘土,半世走阡陌。」
  2. 包围、围住。如:「围困」。汉·李陵〈重报苏武书〉:「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
  1. 《易经》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坎(☵)​下兑(☱)​上。《易经·困卦·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逗留 dòu liú
见“ 逗遛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