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鲁国多逢掖,周官设象胥。

方回元代〕《送译学靳教授

鲁国多逢掖,周官设象胥。
精言通九译,博学本三余。
职冷冰相似,心清水不如。
负才宜大用,别有腹中书。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逢掖设象

鲁 ( 魯 ) lǔ
鲁 [ lǔ ]
  1. 愚拙,蠢笨:愚~。粗~。~莽。
  2. 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西南部。
  3. 山东省的别称。
  4. 姓。
国 ( 國 ) guó
国 [ guó ]
  1.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家。~土。~体( ➊ 国家的性质; ➋ 国家的体面)。~号。~度(指国家)。~策。~情。~法。~力。~防。~威。~宝(➊ 国家的宝物;➋ 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格。~魂。~是(国家大计,如“共商~是”)。
  2. 特指中国的:~产。~货。~粹。~乐(yuè ㄩㄝˋ)。~药。
  3. 姓。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逢掖 féng yè
(1).宽大的衣袖。《礼记·儒行》:“ 丘 少居 鲁 ,衣逢掖之衣;长居 宋 ,冠章甫之冠。”因指儒生所穿之衣。《后汉书·卢植传》:“ 子干 兼姿,逢掖临师。”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捨逢掖,袭横衣,废俎豆,列瓶鉢,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絶其嗣续。” 宋 司马光 《和邵兴宗〈秋夜学舍宿直〉》:“直舍逍遥度清夜,蹔投逢掖解儒冠。” 清 吴伟业 《送宛陵施愚山提学山东》诗:“ 鲁 儒好逢掖,傴僂循墙东。”
(2).指儒生。 唐 柳宗元 《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足下之行, 汝南 周潁客 又先唱之矣,逢掖之列,亦以加慕。”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高蟾》:“诗体则气势雄伟,态度谐远,如狂风猛雨之来,物物竦动,深造理窟,亦一奇逢掖也。”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七:“常见翁孺妇人入寺观,每悚然拜跪;入学宫,则废然而返;即逢掖亦无肃心虔礼,何也?”
(3).指儒学。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纷吾本孤贱,世业在逢掖。” 清 钱谦益 《宋王叔安〈雅堂集〉序》:“而吾所称 叶生 者,穷老逢掖,墓木已拱,不若膏唇拭舌之流可以助予也。”  ——《漢語大詞典》
周 zhōu《國語辭典》

周 [ zhōu ]

  1. 完密、严谨。如:「周密」、「周详」。《说文解字·口部》:「周,密也。」《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2. 全部、整个。如:「周身」。
  1. 朝代名:➊ ​ 参见「周朝 」条。➋ ​ 参见「[[北周]]」条。➌ ​ 唐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➍ ​ 参见「[[后周]]」条。
  2. 环绕区域的外围部分。如:「四周」、「圆周」、「周围」。
  3. 量词。计算环绕次数的单位。如:「环岛一周」、「绕场两周」。
  4. 满一年。如:「周年」、「周岁」。通「周」。
  5. 姓。如明代有周顺昌。
  1. 环绕。如:「周而复始」。《楚辞·屈原·九歌·湘君》:「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2. 救济、援助。如:「周济」。《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夷王梅赜等并帅支党来附逊,逊倾财帛,周赡经恤。」通「赒」。
  1. 普遍、全、都。如:「众所周知」。《易经·系辞上》:「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官 guān《國語辭典》

官 [ guān ]

  1. 在政府机关担任公职的人。如:「县官」、「法官」、「贪官污吏」。《字汇·宀部》:「官,宦也。」《书经·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
  2. 宦吏的居处。《论语·子张》:「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3. 职位、官职。如:「辞官归隐」。汉·王充《论衡·命禄》:「智虑深而无财,才能高而无官。」
  4. 对人的尊称。如:「看官」、「客官」。
  5. 生物体中负责某种独立机能的组织。如:「器官」、「感官」、「五官」。《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6. 姓。如宋代有官熙。
  1. 任命、授职。《礼记·学记》:「君子大德不官,大道不器。」汉·曹操〈论吏士行能令〉:「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2. 任职。《礼记·杂记下》:「管仲死,桓公使为之服。官于大夫者之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
  1. 国家的、政府的。如:「官费」、「官仓」、「官方说法」。《文选·任昉·王文宪集 序》:「春秋三十有八七年五月三日,薨于建康官舍。」
设象(設象)shè xiàng
(1).犹悬象。设立、宣布法令。《国语·齐语》:“ 管子 对曰:‘昔吾先王 昭王 、 穆王 ,世法 文 武 远绩以成名,合羣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 韦昭 注:“设象,谓设教象之法於象魏也。《周礼》:‘正月之吉,悬法於象魏,使万民观焉,挟日而敛之。’所以为民纪纲也。”
(2).用形象的譬喻。《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夫似是之言,莫不动听;因形设象,易为变观。” 吕延济 注:“因形势以设比象,故易改观。”
(3).设置形象。 宋 刘敞 《土牛行》:“立春自昔为土牛,古人设象今人愁;岂有范泥作头角,便可代天熙九畴。”  ——《漢語大詞典》
胥 xū《國語辭典》

胥 [ xū ]

  1. 古代掌管捉捕盗贼的官,后泛指小吏。如:「胥吏」。唐·柳宗元〈封建论〉:「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宋·梅尧臣〈田家语〉诗:「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
  2. 姓。如春秋时晋有胥甲。
  1. 等待。《孟子·万章上》:「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
  2. 视察。《诗经·大雅·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
  1. 相、互相。《书经·大诰》:「惟大艰人,诞邻胥伐于厥室。」《公羊传·桓公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
  2. 皆、都。《诗经·小雅·角弓》:「尔之教矣,民胥傚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天文斯观,民胥以傚。」
  1. 语末助词。表示语气。《诗经·大雅·韩奕》:「笾豆有且,侯氏燕胥。」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