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雨后(雨後)yǔ hòu
指谷雨后采制的茶叶。《宋史·食货志下五》:“散茶出 淮南 、 归州 、 江南 、 荆湖 ,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 ——《漢語大詞典》
轩窗(軒窗)xuān chuāng
亦作“ 轩窓 ”。 窗户。 唐 孟浩然 《同王九题就师山房》诗:“轩窗避炎暑,翰墨动新文。” 唐 李商隐 《利州江潭作》诗:“ 河伯 轩窓通贝闕,水宫帷箔卷水綃。”一本作“ 轩窗 ”。 宋 陆游 《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诗:“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 锦屏 。”《红楼梦》第七九回:“﹝ 宝玉 ﹞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不过只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嫗。” 清 舒大成 《当时》诗:“晓日轩窓閒梦少,晚凉庭院别怀多。” ——《漢語大詞典》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一尘(一塵)yī chén
(1).一粒微尘。常喻事物的微小。 南朝 宋 鲍照 《野鹅赋》:“虽陋生於万物,若沙漠之一尘。” 唐 聂夷中 《古兴》诗:“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 清 任泰学 《质疑·周易》:“附上《周易》质疑若干条,一尘勺水,未必无补於高深,或去道尚远,亦示近日学问所到而已。”
(2).道家称一世为一尘。《太平广记》卷四五引 晋 葛洪 《神仙传·丁约》:“儒谓之世,释谓之劫,道谓之尘。” 宋 孙觌 《奉寄沈理问》诗:“可怜仙凡一尘隔,哀乐纷纶殊不极。”
(3).借指相当大的差距。 明 王守仁 《寄邹谦之》书:“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文坛三户》:“那些作品,即使摹拟到和破落户的杰作几乎相同,但一定还差一尘。” ——《漢語大詞典》
(2).道家称一世为一尘。《太平广记》卷四五引 晋 葛洪 《神仙传·丁约》:“儒谓之世,释谓之劫,道谓之尘。” 宋 孙觌 《奉寄沈理问》诗:“可怜仙凡一尘隔,哀乐纷纶殊不极。”
(3).借指相当大的差距。 明 王守仁 《寄邹谦之》书:“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文坛三户》:“那些作品,即使摹拟到和破落户的杰作几乎相同,但一定还差一尘。” ——《漢語大詞典》
窗前
唐 李咸用 寄友生 每见人来说,窗前改旧文。
唐 方干 题悬溜岩隐者居 池上树阴随浪动,窗前月影被巢遮。
唐 曹唐 题子侄书院双松 枝压细风过枕上,影笼残月到窗前。
唐 司空图 喜山鹊初归三首 其一 只为从来偏护惜,窗前今贺主人归。 ——《骈字类编》
唐 方干 题悬溜岩隐者居 池上树阴随浪动,窗前月影被巢遮。
唐 曹唐 题子侄书院双松 枝压细风过枕上,影笼残月到窗前。
唐 司空图 喜山鹊初归三首 其一 只为从来偏护惜,窗前今贺主人归。 ——《骈字类编》
松竹 sōng zhú
(1).松与竹。亦以喻节操坚贞。 南朝 梁元帝 《与刘智藏书》:“山间芳杜,自有松竹之娱;巖穴鸣琴,非无薜萝之致。”《南史·张冲传》:“ 房长渝 谓 孜 曰:‘前使君忠实昊天,操愈松竹。’” 唐 白居易 《得辛氏夫遇盗而死遂求杀盗者而为之妻或责其失贞行之节不伏》:“ 辛氏 姑务雪寃,靡思违礼。励释憾之志,将殄雚蒲;蓄许嫁之心,则乖松竹。”
(2).喻节操坚贞的贤人。《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潜鱼择渊,高鸟候柯;赫赫三雄,并迴乾轴,竞收杞梓,争采松竹。” 吕向 注:“松竹,贞坚也,并比於贤人也。” ——《漢語大詞典》
(2).喻节操坚贞的贤人。《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潜鱼择渊,高鸟候柯;赫赫三雄,并迴乾轴,竞收杞梓,争采松竹。” 吕向 注:“松竹,贞坚也,并比於贤人也。” ——《漢語大詞典》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动-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副-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动-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清新 qīng xīn
(1).清美新颖。 晋 陆云 《与兄平原书》之九:“兄文章之高远絶异,不可復称言。然犹皆欲微多,但清新相接,不以此为病耳。” 宋 苏辙 《次韵任遵圣见寄》:“诗句清新非世俗,退居安稳卜江天。”《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忽然翻出一首诗来…… 杜慎卿 看了,点一点头道:‘诗句是清新的。’”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不识字的作家虽然不及文人的细腻,但他却刚健,清新。”
(2).清爽新鲜。 清 宋匡业 《梅花》诗:“不染纷华别有神,乱山深处吐清新。” 郁达夫 《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所以从海道去 青岛 的人对她所得的最初印象,比无论哪一个港市,都要清新些,美丽些。” 叶圣陶 《倪焕之》五:“﹝ 倪焕之 ﹞便仰起了头,深深地吸入一腔清新的空气。” ——《漢語大詞典》
(2).清爽新鲜。 清 宋匡业 《梅花》诗:“不染纷华别有神,乱山深处吐清新。” 郁达夫 《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所以从海道去 青岛 的人对她所得的最初印象,比无论哪一个港市,都要清新些,美丽些。” 叶圣陶 《倪焕之》五:“﹝ 倪焕之 ﹞便仰起了头,深深地吸入一腔清新的空气。”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