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诸生(諸生)zhū shēng
(1).各种生物。《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吕氏春秋·仲冬》:“阴阳争,诸生荡。”
(2).众有知识学问之士;众儒生。《管子·君臣上》:“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 尹知章 注:“谓授诸生之官而任之以职也。生,谓知学之士也。”《汉书·叔孙通传》:“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 鲁 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臣本自诸生,家承素业。”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3).众弟子。 唐 韩愈 《太学生何蕃传》:“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 蕃 齿,相与言於助教博士。”《新唐书·高智周传》:“俄拜 寿州 刺史,其治尚文雅,行部,先见诸生,质经义及政得失,既乃録狱讼,考耕餉勤堕,以为常。” 宋 王安石 《取材》:“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4). 明 清 两代称已入学的生员。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杨鼎自述荣遇数事》:“翌日,祭酒率学官诸生上表谢恩。”《明史·文苑传二·罗玘》:“年四十困诸生,输粟入国学。”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应童子试,援笔立就如宿构,为诸生,以忠义自许。”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四:“ 谢山 先生年十四,补诸生,例謁学宫。” ——《漢語大詞典》
(2).众有知识学问之士;众儒生。《管子·君臣上》:“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 尹知章 注:“谓授诸生之官而任之以职也。生,谓知学之士也。”《汉书·叔孙通传》:“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徵 鲁 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臣本自诸生,家承素业。”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3).众弟子。 唐 韩愈 《太学生何蕃传》:“岁举进士,学成行尊,自太学诸生推颂不敢与 蕃 齿,相与言於助教博士。”《新唐书·高智周传》:“俄拜 寿州 刺史,其治尚文雅,行部,先见诸生,质经义及政得失,既乃録狱讼,考耕餉勤堕,以为常。” 宋 王安石 《取材》:“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
(4). 明 清 两代称已入学的生员。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杨鼎自述荣遇数事》:“翌日,祭酒率学官诸生上表谢恩。”《明史·文苑传二·罗玘》:“年四十困诸生,输粟入国学。”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应童子试,援笔立就如宿构,为诸生,以忠义自许。”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四:“ 谢山 先生年十四,补诸生,例謁学宫。” ——《漢語大詞典》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动-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介-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副-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动-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模范(模範)mó fàn
(1).制造器物的模型。 汉 王充 《论衡·物势》:“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故作之也。”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异事》:“褭蹏作团饼,四边无模范跡,似於平物上滴成。”《金史·食货志三》:“不若弛限钱之禁,许民自採铜铁钱,而官製模范,薄恶不如法者,令民不得用。”
(2).引申为规则,法度。 宋 王谠 《唐语林·栖逸》:“ 方 ( 方干 )诗在模范中尔,奇意精识者亦然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顾吴羹通副》:“翰林以记载文誥为职,苟少知文之模范,行己无大过失。”
(3).榜样,表率。 汉 扬雄 《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韩愈诗文》:“愚观 愈 之书,其文章纯粹典雅, 司马迁 、 扬雄 殆无以过,其行己亦中正,可为后人模范。” 周恩来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二:“政治工作人员本身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能够做全体官兵的模范。”
(4).今多指先进人物。 杨朔 《万古青春》:“我父亲去修 淮河 ,还当了水利模范。”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五章:“我同老模范研究研究。”
(5).效法。《周书·王褒传》:“ 梁 国子祭酒 萧子云 , 襃 之姑夫也,特善草隶。 襃 少以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騏驎及闕,形势甚巧, 宋孝武 於 襄阳 致之,后诸帝王陵皆模范,而莫及也。”
(6).描摹,描绘。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一折:“只见那青松檜柏侵霄汉,怪石峻岭难模范。” 刘师培 《文说·记事》:“碑传之作,博徵之献,游记之文,模范山水,然记事失实,厥有数端。” 沈砺 《狂歌行》:“模范山水流连风景奚足数,山川形胜湖海豪杰歷歷铭心头。”
(7).犹约束,制约。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郑瓘》:“ 温卿 诗任臆发抒,不受模范。”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是以小丑旋就诛夷,而大敌无敢凌逼也。西人虽非我族类,殆亦模范乎天威。” ——《漢語大詞典》
(2).引申为规则,法度。 宋 王谠 《唐语林·栖逸》:“ 方 ( 方干 )诗在模范中尔,奇意精识者亦然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顾吴羹通副》:“翰林以记载文誥为职,苟少知文之模范,行己无大过失。”
(3).榜样,表率。 汉 扬雄 《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韩愈诗文》:“愚观 愈 之书,其文章纯粹典雅, 司马迁 、 扬雄 殆无以过,其行己亦中正,可为后人模范。” 周恩来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二:“政治工作人员本身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能够做全体官兵的模范。”
(4).今多指先进人物。 杨朔 《万古青春》:“我父亲去修 淮河 ,还当了水利模范。”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五章:“我同老模范研究研究。”
(5).效法。《周书·王褒传》:“ 梁 国子祭酒 萧子云 , 襃 之姑夫也,特善草隶。 襃 少以姻戚,去来其家,遂相模范。”《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騏驎及闕,形势甚巧, 宋孝武 於 襄阳 致之,后诸帝王陵皆模范,而莫及也。”
(6).描摹,描绘。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一折:“只见那青松檜柏侵霄汉,怪石峻岭难模范。” 刘师培 《文说·记事》:“碑传之作,博徵之献,游记之文,模范山水,然记事失实,厥有数端。” 沈砺 《狂歌行》:“模范山水流连风景奚足数,山川形胜湖海豪杰歷歷铭心头。”
(7).犹约束,制约。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郑瓘》:“ 温卿 诗任臆发抒,不受模范。”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是以小丑旋就诛夷,而大敌无敢凌逼也。西人虽非我族类,殆亦模范乎天威。” ——《漢語大詞典》
六艺(六藝)liù yì
(1).古代教育学生的六种科目。《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三国 吴 韦曜 《博奕论》:“伎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徵选者不由其道。”
(2).亦作“ 六蓺 ”。指儒家的“六经”,即《礼》、《乐》、《书》、《诗》、《易》、《春秋》。《史记·滑稽列传》:“ 孔子 曰:‘六蓺於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六蓺备研,八索必该,斯则富矣。” 明 顾绛 《述古》诗:“六艺既该通,百家亦兼取。” 王闿运 《侯官陈君墓志铭》:“总角之年,研精六蓺。” ——《漢語大詞典》
(2).亦作“ 六蓺 ”。指儒家的“六经”,即《礼》、《乐》、《书》、《诗》、《易》、《春秋》。《史记·滑稽列传》:“ 孔子 曰:‘六蓺於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六蓺备研,八索必该,斯则富矣。” 明 顾绛 《述古》诗:“六艺既该通,百家亦兼取。” 王闿运 《侯官陈君墓志铭》:“总角之年,研精六蓺。” ——《漢語大詞典》
共 gòng/gōng《國語辭典》
共 [ gòng ]
副- 一起、一同。如:「共鸣」、「共存」、「和平共处」。《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 合、总计。如:「共计」、「篮子里共有十颗苹果。」
- 分享、合用。《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相同的。如:「共识」、「共相」。
- 跟、和。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姻缘簿全凭我共你,谁不待拣个称意的?」
共 [ gǒng ]
动- 双手抱拳。《荀子·赋》:「圣人共手,时几将矣。」通「拱」。
- 环绕、护卫。《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
共 [ gōng ]
动- 供给。《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供」。
- 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通「恭」。
- 姓。如黄帝时有共鼓。
耕锄(耕鋤)gēng chú
(1).耕田除草。亦泛指农作。 唐 储光羲 《田家杂兴》诗:“日旰懒耕锄,登高望川陆。”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四》:“﹝ 黄帝 ﹞因民之欲便于耕锄饁饟守望,而以庐井合之。”
(2).犹铲除。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其数 京 之罪曰:‘列圣詒谋之宪度,扫荡无餘;一时异议之忠贤,耕锄略尽。’” ——《漢語大詞典》
(2).犹铲除。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其数 京 之罪曰:‘列圣詒谋之宪度,扫荡无餘;一时异议之忠贤,耕锄略尽。’”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