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督邮(督郵)dū yóu
官名。 汉 置,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 唐 以后废。《汉书·尹翁归传》:“ 延年 大重之,自以能不及 翁归 ,徙督邮。”《后汉书·何敞传》:“立春日,常召督邮还府。” 唐 卢纶 《送鲍中丞赴太原》诗:“专幙临都护,分曹制督邮。”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罗邺》:“既而俯就督邮,不得志。”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督邮》:“ 史弼 迁 山阳 太守,其妻 鉅野 薛氏 ,以三互之禁,转拜 平原 相督邮,似督邮官卑而权重。此 渊明 所以有折腰之説。” ——《漢語大詞典》
行县(行縣)xíng xiàn
谓巡行所主之县。《汉书·周勃传》:“岁餘,每 河 东守尉行县至 絳 , 絳侯 勃 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后汉书·崔駰传》:“﹝ 崔篆 ﹞乃遂单车到官,称疾不视事,三年不行县。” 李贤 注引《续汉志》:“郡国常以春行县,劝人农桑,振救乏絶。” 唐 李嘉祐 《宋州东登望题武陵驿》诗:“明主频移虎符守,几时行县向黔黎。” ——《漢語大詞典》
岂徒(豈徒)qǐ tú
难道只是;何止。《孟子·公孙丑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后汉书·杜乔传论》:“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 宋 叶适 《纪年备遗序》:“相与论旧事,追念愴然。然则 文昭 岂徒以博习自是而已哉!” 明 李东阳 《送王公济归武昌歌》:“岂徒文思比 唐 勃 ,应遣颂声如 汉 褒。” 陈毅 《颐和园“五一”春游纪盛》诗:“集体欢乐如海,岂徒车水马龙!” ——《漢語大詞典》
哉 zāi《國語辭典》
哉 [ zāi ]
副- 始。《尔雅·释诂》:「哉,始也。」
- 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如:「何足道哉!」《诗经·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孟子·滕文公下》:「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
- 表示惊叹的语气。如:「大哉中华!」。《文选·宋玉·风赋》:「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表示悲哀的语气。如:「呜呼哀哉!」
- 表示肯定的语气。《左传·宣公十一年》:「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
- 吴语。表示事情已经发生。《海上花列传·第一回》:「比仔从前省得多哉。」同「了 」。
指点(指點)zhǐ diǎn
(1).以手指或其他物点示。 唐 李白 《相逢行》:“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 宋 姜夔 《虞美人》词:“而今指点来时路,却是冥濛处。” 明 杨巍 《早秋登龙门城楼》诗:“指点 云州 地,真为 汉 北门。”
(2).评说;指责。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硕儒俊士,未或指点,而吾生独评其短。”《朱子语类》卷五一:“大抵説得宽广,自然不受指点;若説得亲切,又觉得意思局促,不免有病。”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3).指示,点拨。 唐 白居易 《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一:“不经指点,虽得其弓无用也。”《儒林外史》第十回:“小子无知妄作,要求表叔指点。”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爹爹,我想我们学琴,从来不曾得过名师的指点。” ——《漢語大詞典》
(2).评说;指责。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硕儒俊士,未或指点,而吾生独评其短。”《朱子语类》卷五一:“大抵説得宽广,自然不受指点;若説得亲切,又觉得意思局促,不免有病。”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3).指示,点拨。 唐 白居易 《小童薛阳陶吹觱篥歌》:“指点之下师授声,含嚼之间天与气。”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一:“不经指点,虽得其弓无用也。”《儒林外史》第十回:“小子无知妄作,要求表叔指点。”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爹爹,我想我们学琴,从来不曾得过名师的指点。” ——《漢語大詞典》
虚无(虚無)xū wú
亦作“虚无”。
(1).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文子·十守》:“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2).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恶。《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吕氏春秋·知度》:“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 高诱 注:“虚无,无所爱恶也。” 宋 王禹偁 《贺册尊号表》:“尚以为法天之义,可以体刚健而奉高明;崇道之名,可以守虚无而务清浄。” 清 唐甄 《潜书·破祟》:“ 庄周 伤道丧世乱,由于利慾,而矫之以虚无。虚无非差也,无之所以求其有也。”
(3).天空;清虚之境。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歷骇猋,乘虚无,与神俱。” 唐 杜甫 《白帝楼》诗:“漠漠虚无里,连连睥睨侵。” 仇兆鳌 注:“太虚之际,城堞上侵,极言城之高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七:“ 桂林 石山怪伟,东南所无。 韩退之 谓‘山如碧玉簪。’……近时 刘叔治 云:‘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皆极其形容。” 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九:“青壁结烟靄,縹緲凌虚无。”
(4).谓荒诞无稽。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譎诡,此乱道之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世人以 刘向 作金不成,便谓索隐行怪,好传虚无,所撰《列仙》,皆復妄作。”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老氏说》:“ 老子 为书,比其餘诸子以为简要也……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5).空无所有。 唐 杜甫 《热》诗之一:“雷霆空霹靂,云雨竟虚无。” 清 金农 《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一:“斗室虚无隘九州,萧条还作采真游。” 鲁迅 《野草·求乞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6).指想象或理想。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7).盲目地否定一切或排斥一切。 巴金 《谈〈灭亡〉》:“这八句关于‘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的诗绝非表现‘革命也灭亡不革命也灭亡’的虚无悲观的思想。”参见“ 虚无主义 ”。 ——《漢語大詞典》
(1).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文子·十守》:“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2).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恶。《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吕氏春秋·知度》:“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 高诱 注:“虚无,无所爱恶也。” 宋 王禹偁 《贺册尊号表》:“尚以为法天之义,可以体刚健而奉高明;崇道之名,可以守虚无而务清浄。” 清 唐甄 《潜书·破祟》:“ 庄周 伤道丧世乱,由于利慾,而矫之以虚无。虚无非差也,无之所以求其有也。”
(3).天空;清虚之境。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歷骇猋,乘虚无,与神俱。” 唐 杜甫 《白帝楼》诗:“漠漠虚无里,连连睥睨侵。” 仇兆鳌 注:“太虚之际,城堞上侵,极言城之高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七:“ 桂林 石山怪伟,东南所无。 韩退之 谓‘山如碧玉簪。’……近时 刘叔治 云:‘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皆极其形容。” 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九:“青壁结烟靄,縹緲凌虚无。”
(4).谓荒诞无稽。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譎诡,此乱道之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世人以 刘向 作金不成,便谓索隐行怪,好传虚无,所撰《列仙》,皆復妄作。”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老氏说》:“ 老子 为书,比其餘诸子以为简要也……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5).空无所有。 唐 杜甫 《热》诗之一:“雷霆空霹靂,云雨竟虚无。” 清 金农 《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一:“斗室虚无隘九州,萧条还作采真游。” 鲁迅 《野草·求乞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6).指想象或理想。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7).盲目地否定一切或排斥一切。 巴金 《谈〈灭亡〉》:“这八句关于‘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的诗绝非表现‘革命也灭亡不革命也灭亡’的虚无悲观的思想。”参见“ 虚无主义 ”。 ——《漢語大詞典》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動-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 為、當。如:「認賊作父」。
-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名-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祸媒(禍媒)huò méi
灾害的传播者。 明 屠隆 《綵毫记·展叟单骑》:“他怀忠负义,堂堂 王佐 才,焉肯助乱阶?这的是毕竟被名为祸媒,抗节王门也。微躯难自爱。” 明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孟子·梁惠王下篇四》:“ 孟子 逆探 齐 之将倾,故深著其轻听之为祸媒,而害莫惨於诛逐故旧,以快游士之意,是以於去、於杀,词繁不杀,其用意深矣。”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