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名-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 姓。如明代有自勖。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 主动。如:「自觉」、「自愿」。
-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疑 yí/nǐ《國語辭典》
疑 [ yí ]
动- 迷惑、不明白。《说文解字·匕部》:「疑,惑也。」《易经·系辞下》:「中心疑者,其辞枝。」
- 猜忌、不相信。如:「怀疑」、「半信半疑」。《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
- 犹豫不决。如:「迟疑」。《书经·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怪。《淮南子·泛论》:「当此之时,有立武者见疑。」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九:「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 恐惧。《礼记·杂记下》:「故有疾饮酒食肉,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饮酒食肉,皆为疑死。」汉·郑玄·注:「疑,犹恐也。」唐·刘蜕〈与京西幕府书〉:「富贵固不足疑其来,爵土固不足畏其大。」
- 仿佛、好像。如:「疑似」、「嫌疑」。唐·李白〈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冠 guān/guàn《國語辭典》
冠 [ guān ]
名- 帽子。如:「皇冠」、「凤冠」、「桂冠」、「怒发冲冠」。《左传·哀公十五年》:「君子死,冠不免。」
- 位于顶端像帽子的东西。如:「鸡冠」、「花冠」。南朝陈·徐陵〈斗鸡〉诗:「花冠已冲力,芥爪复惊媒。」
冠 [ guàn ]
动- 戴帽子。《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
- 男子已成年。唐·刘禹锡〈子刘子自传〉:「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朱重长成一十七岁,生得一表人才,须然已冠,尚未娶妻。」
- 覆盖。《文选·江淹·杂体诗·谢仆射》:「时菊耀岩阿,云霞冠秋岭。」
- 超越、领先。如:「独冠群芳」。《史记·卷五三·萧相国世家·太史公曰》:「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 加上。如:「冠夫姓」、「冠罪名」。
- 一种古代的仪式。为年满二十岁的男子戴上帽子的成年礼。后亦称成年男子为「冠」。《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 第一的、最优秀的。如:「冠军」。
下发(下髮)xià fà
落发,剃发。《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 魏主 亲为沙门 师贤 等五人下髮,以 师贤 为道人统。” 胡三省 注:“下髮,剃髮也。亦谓之祝髮。”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 玉真 图下髮, 申伯 劝承筐。”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祁班孙 ﹞乃下髮为 尧峯 僧某弟子,号曰 呪林明 。” ——《漢語大詞典》
聊 liáo《國語辭典》
聊 [ liáo ]
名- 乐事、兴趣。《楚辞·王逸·九思·逢尤》:「心烦愦兮意无聊,严载驾兮出戏游。」汉·王延寿·注:「聊,乐也。」
- 姓。如汉代有聊仓。
- 藉、依赖。如:「民不聊生」。《文选·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 闲谈。如:「聊天」、「闲聊」。
- 姑且、暂且。如:「聊备一格」、「聊表寸心」。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首之三五:「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此 cǐ《國語辭典》
此 [ cǐ ]
代- 这个。与「彼」相对。如:「此人」、「特此公告」、「不分彼此」。
- 如此、这样。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惜天下之一家,遭东南之反气,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 斯、乃、则。《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镜中(镜中)
唐 薛稷 秋朝览镜 朝日看容鬓,生涯在镜中。
唐 沈佺期 兴庆池侍宴应制 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
唐 李益 立秋前一日览镜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唐 孟郊 游枋口 其二 镜中照千里,镜浪洞百神。 ——《骈字类编》
唐 沈佺期 兴庆池侍宴应制 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
唐 李益 立秋前一日览镜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唐 孟郊 游枋口 其二 镜中照千里,镜浪洞百神。 ——《骈字类编》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