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我有至言相劝勉,愿君兮勿猜勿猜。

吕岩唐代〕《勉牛生、夏侯生

二秀才,二秀才兮非秀才,非秀才兮是仙才。
中华国里亲遭遇,仰面观天笑眼开。鹤形兮龟骨,
龙吟兮虎颜。我有至言相劝勉,愿君兮勿猜勿猜。
但煦日吹月,咽雨呵雷。火寄冥宫,水济丹台。
金木交而土归位,铅汞分而丹露胎。赤血换而白乳流,
透九窍兮动百骸。然然卷,然然舒,哀哀咍咍。
孩儿喘而不死,腹空虚兮长斋。酬名利兮狂歌醉舞,
酬富贵兮麻裰莎鞋。甲子问时休记,看桑田变作黄埃。
青山白云好居住,劝君归去来兮归去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至言相劝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至言 zhì yán
(1).最高超的言论;极其高明的言论。《庄子·天地》:“是故高言不止於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吕氏春秋·异宝》:“以 龢氏 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汉 王充 《论衡·效力》:“岂其心不欲治乎?力弱智劣,不能纳至言也。” 宋 苏轼 《策总叙》:“臣闻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2).古代道家用虚静无为的思想阐述事理,以不言为至言。《庄子·知北游》:“至言去言,至为去为。” 成玄英 疏:“至理之言,无言可言;至理之为,无为可为。”
(3).旧时亦以指佛、道的精深玄妙的理论。 唐 贾岛 《送僧》诗:“出家从丱岁,解论造元门。不惜挥谈柄,谁能听至言?” 宋 陈善 《扪虱新话》卷十二:“ 宋尚书 云:‘ 老子 《道德经》为至言之宗, 屈平 《离骚经》为词赋之宗, 司马迁 《史记》为纪传之宗。’”
(4).直言;真实的话。 汉 贾谊 《新书·先醒》:“君好諂諛而恶至言。”《史记·商君列传》:“貌言,华也;至言,实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以磋切之至言为騃拙,以虚华之小辩为妍巧。真伪颠倒,玉石混淆。” 唐 白居易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捨斥己之至言,进无用之虚文。”  ——《漢語大詞典》
相劝(相勸)xiāng quàn
(1).互相勉励。
(2).劝解;劝告。 宋 苏轼 《岐亭》诗之二:“又哀网中鱼,开口吐微湿……相逢未寒温,相劝此最急。” 丁玲 《庆云里的一间小房里》:“她们骂的话越痛快,相劝的笑声就更高。”  ——《漢語大詞典》
勉 miǎn《國語辭典》

勉 [ miǎn ]

  1. 强迫人去做能力不够、或不愿意做的事。如:「勉强」。
  2. 鼓励。如:「劝勉」、「嘉勉」、「互勉」。
  1. 勤奋、努力。如:「勤勉」、「奋勉」。
愿 ( 願 ) yuàn《國語辭典》

愿 [ yuàn ]

  1. 忠厚、谨慎。《书经·皋陶谟》:「柔而立,愿而恭。」《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宠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1.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2.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3.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4. 称谓:➊ ​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5. 姓。如明代有君助。
  1.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兮 xī《國語辭典》

兮 [ xī ]

  1. 用于句中或句末,相当于「啊」:➊ ​ 表示感叹的语气。《诗经·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➋ ​ 表示赞叹、肯定的语气。《诗经·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勿 wù《國語辭典》

勿 [ wù ]

  1. 不要、不可。表示禁止、劝阻。如:「请勿吸烟」。《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不。表示否定。《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猜 cāi《國語辭典》

猜 [ cāi ]

  1. 怀疑、起疑心。如:「猜忌」。《左传·昭公三年》:「虽朝夕辱于敝邑,寡君猜焉。」宋·欧阳修〈清平乐·小庭春老〉词:「别来音信全乖。旧期前事堪猜。」
  2. 推测、想像。如:「猜测」、「猜想」。《红楼梦·第五○回》:「众人都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
  1. 忌疑、妒恨之心。如:「两小无猜」。《后汉书·卷三八·冯绲传》:「苟曰无猜,盗跖可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