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长城,金明古驿,尽是乘槎路。
团团桂影,怕人道、大地山河里许。旧日影娥池未缺,惊断霓裳歌舞。雪白长城,金明古驿,尽是乘槎路。少年白发,自无八骏能去。
犹记流落荒滨,故人相过,共吹箫前度。无酒无鱼空此客,昨夜留之不住。睡起披衣,行吟坐对,又有重圆处。不知今夕,那人有甚佳句。
犹记流落荒滨,故人相过,共吹箫前度。无酒无鱼空此客,昨夜留之不住。睡起披衣,行吟坐对,又有重圆处。不知今夕,那人有甚佳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雪白 xuě bái
(1).像雪一样的洁白。《太平御览》卷八六○引 晋 束晳 《饼赋》:“尔乃重罗之麵,尘飞雪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这里场盐是雪白的,运到 汉口 ,便变了半黄半黑的了。” 冯至 《半坡村》诗:“雪白的棉花纺成了细纱,雪白的细纱织成了布匹。”
(2).比喻品格高洁或清白无瑕。《后汉书·宋汉传》:“太中大夫 宋汉 ,清修雪白,正直无邪。”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 颜冉 龙翰凤雏, 曾 史 兰薰雪白。”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雪白》:“谚曰:‘雪白百姓。’谓人身上无一点瑕类也。”
(3).借指白色的事物。 宋 苏轼 《次荆公韵四绝》之一:“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鬭开。”此指白花。 宋 苏轼 《和子由游百步洪》:“城东 泗水 步可到,路转河洪翻雪白。”此指白浪。 ——《漢語大詞典》
(2).比喻品格高洁或清白无瑕。《后汉书·宋汉传》:“太中大夫 宋汉 ,清修雪白,正直无邪。”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 颜冉 龙翰凤雏, 曾 史 兰薰雪白。”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雪白》:“谚曰:‘雪白百姓。’谓人身上无一点瑕类也。”
(3).借指白色的事物。 宋 苏轼 《次荆公韵四绝》之一:“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鬭开。”此指白花。 宋 苏轼 《和子由游百步洪》:“城东 泗水 步可到,路转河洪翻雪白。”此指白浪。 ——《漢語大詞典》
长城(長城)cháng chéng
(1).供防御用的绵亘不绝的城墙。 春秋 战国 时各国出于防御目的,分别在边境形势险要处修筑长城。《左传·僖公四年》载有“ 楚国 方城 以为城”的话,这是有关 长城 的最早记载。 战国 时 齐 、 楚 、 魏 、 燕 、 赵 、 秦 和 中山 等国相继兴筑。 秦始皇 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 匈奴 的南侵,将 秦 、 赵 、 燕 三国的北边 长城 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城西起 临洮 (今 甘肃省 岷县 ),北傍 阴山 ,东至 辽 东,俗称“万里长城”。至今尚有遗迹残存。此后 汉 、 北魏 、 北齐 、 北周 、 隋 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 明 代为了防御 鞑靼 、 瓦剌 的侵扰,自 洪武 至 万历 时,前后修筑 长城 达十八次,西起 嘉峪关 ,东至 辽 东,称为“边墙”。 宣化 、 大同 二镇之南, 直隶 、 山西 界上,并筑有内 长城 ,称为“次边”。总长约6700公里,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为世界历史上伟大工程之一。
(2).喻指可资倚重的人或坚不可摧的力量。《宋书·檀道济传》:“ 道济 见收,脱幘投地曰:‘乃復坏汝万里之长城。’”《新唐书·隐逸传·秦系》:“ 长卿 自以为五言长城, 系 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宋 陆游 《书愤》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鬢已先斑。” 柳亚子 《寄朱玉阶总司令延安》诗:“武力由来属民众, 中华 民族此长城。” ——《漢語大詞典》
(2).喻指可资倚重的人或坚不可摧的力量。《宋书·檀道济传》:“ 道济 见收,脱幘投地曰:‘乃復坏汝万里之长城。’”《新唐书·隐逸传·秦系》:“ 长卿 自以为五言长城, 系 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宋 陆游 《书愤》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鬢已先斑。” 柳亚子 《寄朱玉阶总司令延安》诗:“武力由来属民众, 中华 民族此长城。” ——《漢語大詞典》
金明 jīn míng
(1).见“ 金明池 ”。
(2).如金之光明。 前蜀 杜光庭 《户部张相公修迁拔明真斋词》:“三籙定金明之典,功被人天。” 元 师严 《庚午三月五日朱尚书席上醉歌》:“妙舞清歌如有神,翠烂金明各回首。” ——《漢語大詞典》
(2).如金之光明。 前蜀 杜光庭 《户部张相公修迁拔明真斋词》:“三籙定金明之典,功被人天。” 元 师严 《庚午三月五日朱尚书席上醉歌》:“妙舞清歌如有神,翠烂金明各回首。” ——《漢語大詞典》
古驿(古驛)gǔ yì
古老的驿站。 唐 王周 《宿疏陂驿》诗:“谁知孤宦天涯意,微雨萧萧古驛中。” ——《漢語大詞典》
尽是 jìn shì
到处是,很多很多。例如:这儿尽是石头。 ——《漢語大詞典》
乘槎 chéng chá
亦作“ 乘楂 ”。 乘坐竹、木筏。传说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遂立飞阁于查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织女、牵牛。此人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 蜀 郡访 严君平 则知之。”后至 蜀 , 君平 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正是此人到天河时。见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十。《艺文类聚》卷八引“查”作“楂”。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也载有类似的传说: 汉 张骞 奉命出使 西域 等 河 源,乘槎经月,到一城市,见有一女在室内织布,又见一男子牵牛饮河,后带回织女送给他的支机石。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况復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飇道阻, 蓬莱 无可到之期。” 宋 苏轼 《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岂知乘槎天女侧,独倚云机看织纱。” 清 孔尚任 《岸桴记》:“予乘槎三年,江淮湖海,住若里巷。”后用以比喻奉使。 唐 杜甫 《有感》诗之一:“乘槎断消息,无处觅 张騫 。” 清 汪懋麟 《得舟次二只琉球使还消息》诗之一:“闻道乘槎客,安流实快哉。” 清 黄遵宪 《远归》诗:“且图傍岸牵舟住,竞説乘槎犯斗还。”参见“ 星槎 ”、“ 浮槎 ”。 ——《漢語大詞典》
路 lù《國語辭典》
路 [ lù ]
名- 道路,供人马舟车等行走的途径。如:「陆路」、「水路」、「高速公路」。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条理、纹理。如:「思路」、「纹路」。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心路照通,有感斯顺。」
- 方法、途径。如:「生路」、「活路」。唐·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 军之弱冠。」
- 种类。如:「他们是那一路人?」《西游记·第五一回》:「这一路拳,走得似锦上添花。」
- 地区、区域。《三国演义·第一五回》:「自是东路皆平,令叔孙静守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这一日烧香回来,人见他是下路打扮,跟了他后面走的就有百十人。」
- 路线。如:「五路公车」。《水浒传·第五○回》:「今日宋江分兵做四路,来打本庄。」
- 姓。如汉代有路温舒。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