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信甲子题诗五柳,算庚寅合赋三秋。

阿鲁威宋代〕《【双调】蟾宫曲 东皇太乙前九首(以楚辞九歌品成)

  穆将愉兮太乙东皇,佩姣服菲菲,剑珥琳琅。玉琼芳,肴兰籍,桂酒椒
浆。扬χ鼓兮安歌浩倡,纷五音兮琴瑟笙簧。日吉辰良,繁会祁祁,既乐而康。 云中君
  望云中帝服皇皇,快龙驾翩翩,远举周章。霞佩缤纷,云旗蔼,衣采华芳。
灵连蜷兮昭昭未央,降寿宫兮沐浴兰汤。先戒鸾章,后属飞帘,总辔扶桑。 湘君
  问湘君何处翱游,怎弭节江皋,江水东流。薜荔芙蓉,涔阳极浦,杜若芳洲。
驾飞龙兮兰旌蕙绸,君不行兮何故夷犹。玉佩谁留,步马椒丘,忍别灵修。 湘夫人
  促江皋腾驾朝驰,幸帝子来游,孔盖云旗。渺渺秋风,洞庭木叶,盼望佳期。
灵剡剡兮空山九疑,澧有兰兮沅芷菲菲。行折琼枝,发轫苍梧,饮马咸池。 大司命
  令飘风冻雨清尘,开阊阖天门,假道天津。千乘回翔,龙旗冉冉,鸾驾辚辚。
结桂椒兮乘云并迎,问人间兮寿夭莫凭。除却灵均,兰佩荷衣,谁制谁纫? 少司命
  正秋兰九畹芳菲,共堂下蘼芜,绿叶留荑。趁驾回风,逍遥云际,翡翠为旗。
悲莫悲兮君远将离,乐莫乐兮与女新知。一扫氛霓,唏发阳阿,洗剑天池。 东君
  望朝暾将出东方,便抚马安驱,揽辔高翔。交鼓吹竽,鸣{虎}ㄌ瑟,会舞
霓裳,布瑶席兮聊斟挂浆,听锵锵兮丹凤鸣阳。直上空桑,持矢操弧,仰射天狼。 何伯
  激王侯四起冲风,望鱼屋鳞鳞,贝阙珠宫。两驾骖螭,桂旗荷盖,浩荡西东。
试回首兮昆仑道中,问江皋兮谁集芙蓉。唤起丰隆,先逐鼋鼍,后驭蛟龙。 山鬼
  若有人兮含睇山幽,乘赤豹文狸,窈窕周流。渺渺愁云,冥冥零雨,谁与同
游?采三秀兮吾令蹇修,怅宓妃兮要眇难求。猿夜啾啾,风木萧萧,公子离忧。
鸱夷后那个清闲,谁爱雨笠烟蓑,七里严湍?除却巢田,更无人到,颖水箕山。
叹落日孤鸿往还,笑桃源洞口谁关?试问刘郎,几度花开,几度花残?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正春风杨柳依依,听彻阳关,分袂东西。看取樽前,留人燕语,送客花飞。
谩劳动空山子规,一声声犹劝人归。后夜相思,明月烟波,一舸鸱夷。
  动高吟楚客秋风,故国山河,水落江空。断送离愁,江南烟雨,杳杳孤鸿。
依旧向邯郸道中,问居胥今有谁封?何日论文,渭北春天,日暮江东。
  理征衣鞍马匆匆,又在关山,鹧鸪声中。三叠阳关,一杯鲁酒,逆旅新丰。
看五陵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云树,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烂羊头谁羡封侯?斗酒篇诗,也自风流。过隙光阴,尘埃野马,不障闲鸥。
离汗漫飘蓬九有,向壶山小隐三秋。归赋登楼,白发萧萧,老我南州。
  任乾坤浩荡沙鸥,酤酒寻鱼,赤壁矶头。铁笛横吹,穿云裂石,草木炎州。
信甲子题诗五柳,算庚寅合赋三秋。渺渺予愁,自古佳人,不遇灵修。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甲子题诗五柳三秋

信 xìn/shēn《國語辭典》

信 [ xìn ]

  1. 誠實不欺。如:「講信修睦」。《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2. 書札、書簡。如:「書信」、「平信」、「掛號信」。
  3. 消息、音訊。如:「音信」、「凶信」、「口信」。
  4. 使者、送信件的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5. 符契、憑證。如:「印信」。《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字,而部眾不敢違犯。」
  6. 姓。如宋代有信世昌。
  1. 聽從、不懷疑。如:「相信」、「深信不疑」、「不可置信」。
  2. 敬仰、崇奉。如:「信奉」、「信教」。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正緯》:「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
  3. 知曉、知道。宋·晏殊〈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詞:「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聊齋志異·卷七·青蛾》:「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歲乎?」
  4. 連宿兩晚。如:「信宿」。《左傳·襄公十八年》:「信于城下而還。」晉·杜預·注:「信,再宿也。」
  1. 確實、的確、果真。《孟子·公孫丑上》:「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唐·柳宗元〈遊石角過小嶺至長烏村〉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
  2. 隨意、任憑。如:「信口開河」、「信手拈來」。唐·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信 [ shēn ]

  1. 伸直、舒展。《易經·繫辭下》:「往者屈也,來者信也。」《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通「伸」。
  2. 陳述表白。《穀梁傳·隱公元年》:「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通「申」。
甲子 jiǎ zǐ
(1).甲,天干的首位;子,地支的首位。古代以天干和地支递次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之类,统称甲子。从甲子起至癸亥止,共六十,故又称为六十甲子。古人用以纪日或纪年。《吕氏春秋·勿躬》:“ 大橈 作甲子, 黔如 作虏首。”《后汉书·律历志上》:“记称 大橈 作甲子, 隶首 作数。二者既立,以比日表,以管万事。” 刘昭 注引《月令章句》:“ 大橈 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於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枝干相配,以成六旬。” 唐 韩愈 《息国夫人墓志铭》:“ 元和 七年甲子,日南至,以疾卒。” 清 黄宗羲 《历代甲子考》:“按歷代甲子,自 鲁隐公 元年己未以下,载籍皆可考据,无有异同。”
(2).泛指岁月,光阴。 唐 杜甫 《春归》诗:“别来频甲子,倏忽又春华。”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叹人间甲子须臾,眨眼间白石已烂。” 明 高启 《樵》诗:“逢仙休看弈,甲子易駸駸。”
(3).年岁;年龄。 前蜀 贯休 《赠轩辕先生》诗:“略问先生真甲子,只言弟子是 刘安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相公》:“尝问其甲子,殊不闻记忆,但言见 黄巢 反,犹如昨日。” 萧三 《祝保罗·罗伯逊六十大寿》诗:“祝福你长生不老,重添甲子。”
(4).季节;岁序。 唐 高适 《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诗:“岁时当正月,甲子入初寒。” 唐 杜甫 《重简王明府》诗:“甲子西南异,冬来只薄寒。”
(5).天干地支。借指人命八字。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黄国》:“ 华父 熟於典故,又好谈命,知人甲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九山王》:“适村中来一星者,自号‘南山翁’,言人休咎,了若目覩,名大譟。 李 召至家,求推甲子。”
(6).指日历。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夫起居注者,编次甲子之书,至於策命、章奏、封拜、薨免,莫不随事记録。言惟详审。”《西游记》第一回:“那猴在山中……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 云林 为 吴 人,尚仍 至正 甲子,其不忘所自如此。” 高旭 《癸丑元旦》诗:“新朝甲子旧神州,老子心期算略酬。”  ——《漢語大詞典》
题诗(題詩)tí shī
(1).就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等,抒发感受,题写诗句。多写于柱壁、书画、器皿之上。 唐 高适 《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颢》:“后游 武昌 ,登 黄鹤楼 ,感慨赋诗。及 李白 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 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二:“顷见一士题诗隣壁,甚佳。”
(2).指所题写的诗句。 鲁迅 《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你的姊妹》木刻七幅,题诗一幅。”  ——《漢語大詞典》
五柳 wǔ liǔ
见“ 五柳先生 ”。  ——《漢語大詞典》
算 suàn《國語辭典》

算 [ suàn ]

  1. 核计数目。如:「核算」、「结算」、「心算」、「推算」。
  2. 谋划、策划。如:「盘算」、「失算」、「打算」。
  3. 属于、当作。如:「这顿饭算我请客。」、「东西弄坏了,该算谁的?」
  4. 谋害。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一折》:「夫人教我所算了他,我可下不的手。」元 ·无名氏《朱砂担·第三折》:「有铁旛竿白正图了他财,又算他性命。」
  5. 当真、承认有效力。如:「说话算话」。《儒林外史·第六回》:「这都由他么?他算是个甚么东西!」
  6. 推测、料想。如:「算命」、「我算准了他一定会来。」
  7. 作罢、不再计较。如:「算了,多说无益。」《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十三妹想起他那两只手是方才撒溺裤裆的,连忙拦他道:『你那两只手,算了罢。』」
  1. 数目。《新唐书·卷二一六·吐蕃传上》:「其刑,虽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为鞭抶之,从喜怒,无常算。」
  2. 计策、谋略。如:「胜算」、「神机妙算」。唐·卢纶〈皇帝感词〉:「妙算干戈止,神谋宇宙清。」
  3. 古代用来计数的器具。《资治通鉴·卷二二八·唐纪四十四·德宗建中四年》:「吏执笔握算,入人室庐计其数。」同「筭 」。
  4. 寿命。如:「添算一纪」。《三国志·卷六三·吴书·赵达传》:「吾算讫尽某年月日,其终矣。」《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张委损花害人,花神奏闻上帝,已夺其算。」
  1. 表姑且当作是的意思。如:「他竟然如此大逆不道,算我没生这个儿子!」
  2. 表期盼后实现的意思。如:「经过一年的苦读,他总算如愿考上大学了。」
  3. 表肯定的意思。如:「你算是问对人了,他可是理财方面的专家。」
庚 gēng《國語辭典》

庚 [ gēng ]

  1. 天干的第七位。
  2. 年龄、年岁。如:「同庚」、「贵庚」。
  3. 姓。如唐代有庚季良。
  1. 偿付。《礼记·檀公下》:「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请庚之。』」汉·郑玄·注:「庚,偿也。」
寅 yín《國語辭典》

寅 [ yín ]

  1. 地支的第三位。
  2. 时辰名。约当于上午三时至五时。
  3. 同寅的简称。
  4. 姓。如元代有寅午辰。
  1. 恭敬。《书经·舜典》:「夙夜惟寅,直哉惟清。」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所以寅虔于神祇,严恭于宗庙也。」
合 hé/gě《國語辭典》

合 [ hé ]

  1. 關閉、合攏。如:「他笑得合不上嘴。」《說文解字·亼部》:「合,合口也。」《戰國策·燕策二》:「蚌合而拑其喙。」
  2. 會、聚。如:「集合」、「聚合」、「悲歡離合」。《呂氏春秋·孝行覽·遇合》:「合大夫而告之。」《後漢書·卷一九·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3. 交媾、交配。如:「交合」。《老子·第五十五章》:「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4. 比對、對照。《孟子·離婁下》:「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漢·桓寬《鹽鐵論·論菑》:「夫道古者稽之今,言遠者合之近。」
  5. 相符、不違背。如:「合法」、「合身」、「合格」、「合意」。
  6. 調和、配製。《聊齋志異·卷一○·葛巾》:「吾家葛巾娘子,手合鴆湯,其速飲!」
  7. 交戰、交鋒。《左傳·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貫余手。」漢·王充《論衡·福虛》:「今宋楚相攻,兩軍未合。」
  8. 折算。如:「一公斤合二點二磅。」
  1. 配偶。如:「天作之合」。
  2. 盛放物品的器皿。唐·白居易〈長恨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通「盒」。
  3. 量詞。計算交手次數的單位。相當於「回」、「次」。《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鬥經三合,不見輸贏。」
  4. 姓。如春秋時宋國有合左師。
  1. 全部的、整個的。如:「合族」、「合家歡」。
  2. 和諧、融洽。如:「百年好合」。《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1. 共同、一起。如:「合抱」、「合圍」、「合唱」、「合編」。
  2. 應該。如:「這件公事理合呈請報備。」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合 [ gě ]

  1. 量詞。計算容量的單位。一升的十分之一。也稱為「公合」。
赋 ( 賦 ) fù
赋 [ fù ]
  1. 旧指田地税:田~。~税。
  2.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3. 念诗或作诗:登高~诗。
  4.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予。~有。天~。禀~。
  5. 古同“”,铺陈,分布。
三秋 sān qiū
(1).谓九个月。一秋三月,三秋为九月。《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孔颖达 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一说指三年。见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以小名代大名例》。 晋 陆机 《挽歌》之一:“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 宋 李弥逊 《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词:“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邇人遐,每切三秋之感。”
(2).指秋季。七月称孟秋、八月称仲秋、九月称季秋、合称三秋。 晋 陶潜 《闲情赋》:“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於三秋。”《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四境无虞,三秋式稔。” 李善 注:“秋有三月,故曰三秋。” 宋 柳永 《望海潮》词:“重湖迭巘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天清气朗,时值三秋。”
(3).指秋季的第三月,即农历九月。 北周 庾信 《至仁山铭》:“三秋云薄,九日寒新。” 唐 白行简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诗:“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4).秋收、秋耕、秋种的统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