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无因访煨烬,叹惜邯郸目。

李处权宋代〕《次韵元章黄冈春雪督二侄诗课

夜雪驳群峰,春寒僵万木。
山斋无所为,高卧仰看屋。
冻云飞不去,就我檐下宿。
平生柴夫子,能事立於独。
蚤直渭水钩,晚怀荆山玉。
陆地讵能沉,世侯终必复。
不见林中兰,无人亦芬馥。
暮年一丘壑,避地歌同谷。
散诞水石间,清凉日三沐。
笑人强解事,闭门作龟缩。
一世竟何成,万事蛇著足。
二侄瑞家庭,贯穿经史匵。
才如射虎将,中石犹饮镞。
诗成出连璧,墨妙粲笺幅。
乃知作者心,求益不求速。
我年及学易,方究大小畜。
翛然对此君,苦节更森束。
嗟今但洋洋,悼往宁逐逐。
愿借邺侯书,尽阅三万轴。
无因访煨烬,叹惜邯郸目。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无因访煨烬叹惜邯郸

无因(無因)wú yīn
(1).无所凭借;没有机缘。《楚辞·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託乘而上浮?”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怨年岁之易暮,伤后会之无因。”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金刚经鸠异》:“梦至荒野,遇大河,欲渡无因。” 清 吴伟业 《梅花庵同林若抚话雨联句》:“有待闻乾鹊,无因见皎蟾。”
(2).无故,无端。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路,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世说新语·雅量》“ 宣武 与 简文 太宰共载” 刘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续晋阳秋》:“﹝帝﹞雅有局镇。尝与 桓温 、太宰 武陵王 晞 同乘,至板桥, 温 密勑令无因鸣角鼓譟,部伍并惊驰……帝举止自若。” 唐 王昌龄 《送韦十二兵曹》诗:“对坐论岁暮,絃悲岂无因。”
(3).犹无须。 唐 元稹 《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人欺翻省事,官冷易藏威。但拟驯鸥鸟,无因用弩机。” 唐 罗虬 《比红儿》诗:“轻小休夸似燕身,生来占断紫宫春。 汉 皇若遇 红儿 貌,掌上无因著别人。”  ——《漢語大詞典》
访 ( 訪 ) fǎng
访 [ fǎng ]
  1. 向人询问,调查:~求(探访寻求)。~员(记者)。搜奇~古。
  2. 探问,看望:~视。~问。~晤(探访会晤)。探亲~友。
煨烬(煨燼)wēi jìn
(1).灰烬,燃烧后的残余物。 晋 左思 《魏都赋》:“翼翼京室,耽耽帝宇。巢焚原燎,变为煨烬。” 宋 王安石 《外厨遗火》诗之一:“图书得免同煨烬,却赖厨人清不眠。” 孙中山 《二次护法宣言》:“﹝ 陈炯明 ﹞嗾使第二师於昏夜发难,枪击不已,继以发砲,继以纵火,务使政府成为煨烬,而致 文 於死地。”
(2).经焚烧而化为灰烬。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 洛阳 且煨烬,载籍宜为烟。”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郁老侵地》:“吾既伏前愆,约使宅人反之,然二居皆已煨烬。” 清 方苞 《题天姥寺壁》:“雷破而中分之,木身煨烬者十之七。”
(3).指烧尽。 唐 裴铏 《传奇·陶尹二君》:“﹝ 始皇 ﹞煨烬典坟,坑杀儒士。”
(4).指火灾。《法苑珠林》卷二一:“国城寺塔,终非久固;古来帝宫,终逢煨烬。” 清 龚自珍 《述怀呈姚侍讲》诗序:“先母忧半年,吾家火。至丙戌,復之京师,距煨烬已五年,书颇少。”  ——《漢語大詞典》
叹惜(嘆惜)tàn xī
(1).嗟叹惋惜。 唐 韩愈 《奉和李相公题萧家林亭》:“ 山公 自是林园主,叹惜前贤造作时。” 明 方孝孺 《答阌乡叶教谕书》:“或门人故交,发其所藴而叹惜其遭逢。”《三国演义》第九回:“﹝ 貂蝉 ﹞车已去远, 布 缓轡於土冈之上,眼望车尘,叹惜痛恨。” 孙中山 《建国方略·有志竟成》:“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
(2).赞叹。《南史·刘勔传》:“ 苞 居官有能名,性和直,与人交,面折其非,退称其美,士友咸以此叹惜之。” 唐 杜甫 《寄高三十五书记》诗:“叹惜 高生 老,新诗日又多。”
嗟叹、惋惜。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王昌龄》:“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垂歷遐荒,使知音者嘆惜。”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逸文》:“ 王魏公 与 杨文公 大年 友善,疾篤,延 大年 于卧内草遗奏,言忝为宰相,不可以将尽之言为宗亲求官,止敍生平遭遇之意。表上, 真宗 嘆惜之,遽遣就第,取子弟名数録进。”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 子贡 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功, 颜子 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问以啟之,而 子贡 所对,又只在知见上,故圣人嘆惜之,非许之也。” 郭沫若 《落叶·第二十五信》:“我自己要战胜到底,最后要在费了一切的努力才刚好打倒了的强敌的尸上要追慕他,要叹惜他的败北,而洒雪纯真的眼泪。”  ——《漢語大詞典》
邯郸(邯鄲)hán dān
(1).古地名。今 河北省 邯郸市 。 春秋 时, 卫 地,后属 晋 。公元前386年 赵敬侯 自 晋阳 徙都 邯郸 。 秦王 政 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置 邯郸郡 。 三国 、 魏 、 晋 为 广平郡 , 隋 开皇 中改置县, 唐 、 宋 、 金 、 元 因之。《左传·哀公元年》:“夏四月, 齐侯 、 卫侯 救 邯郸 ,围 五鹿 。”《汉书·地理志下》:“ 邯郸 北通 燕 涿 ,南自 郑 卫 , 漳 河 之间一都会也。” 清 陈维嵩 《菩萨蛮·赠梁陶侣》词:“ 邯郸 年少春衫緑,鸣筝竞唱《棠村曲》。”
(2). 战国 赵 都 邯郸 ,因以为 赵 的代称。《竹书纪年·显王》:“六年,我师伐 邯郸 ,取 列人 。我师伐 邯郸 ,取 肥 。”《竹书纪年·显王》:“十六年…… 邯郸 之师败我于 桂陵 。”
(3).《邯郸曲》《文选·鲍照〈舞鹤赋〉》:“虽《邯郸》其敢伦,岂《阳阿》之能拟。” 张铣 注:“ 邯郸 善为歌曲。”参见“ 邯郸曲 ”。
(4).稻粱的一种。《管子·地员》:“五纑之状,彊力刚坚。其种,大邯郸、细邯郸,茎叶如扶櫄,其粟大。”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王绍兰 曰:“此盖稻粱之属也……其种有大小,古人因名为大邯郸、细邯郸矣。”
(5).复姓。 汉 有 邯郸义 。见《通志·氏族三》。  ——《漢語大詞典》
目 mù《國語辭典》

目 [ mù ]

  1. 眼睛。如:「耳聪目明」、「鱼目混珠」、「赏心悦目」、「眉清目秀」。《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 条款、细则。如:「项目」、「条目」、「细目」。《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
  3. 列在书本前供方便查寻的条文。如:「书目」、「篇目」、「目次」、「四库全书总目」。
  4. 名称、标题。如:「品目」、「名目」、「题目」。
  5. 首领。如:「头目」。
  6. 生物学中分类的阶层名称。如:「界、门、纲、目、科、属、种。」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称呼。《谷梁传·隐公元年》:「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