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感慨 gǎn kǎi
亦作“ 感嘅 ”。
1.谓情感愤激。《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论》:“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復之耳。” 唐 韩愈 《送董邵南序》:“ 燕 赵 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2.感触,感叹。《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所以 陶渊明 欲息交, 嵇叔夜 欲絶交, 刘孝标 又做下《广絶交论》,都是感慨世情,故为忿激之谭耳。”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四:“河山元气入残秋,感嘅时艰涕暗流。” 老舍 《骆驼祥子》三:“老者连连的点头,似乎有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漢語大詞典》
1.谓情感愤激。《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论》:“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復之耳。” 唐 韩愈 《送董邵南序》:“ 燕 赵 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2.感触,感叹。《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所以 陶渊明 欲息交, 嵇叔夜 欲絶交, 刘孝标 又做下《广絶交论》,都是感慨世情,故为忿激之谭耳。”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四:“河山元气入残秋,感嘅时艰涕暗流。” 老舍 《骆驼祥子》三:“老者连连的点头,似乎有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漢語大詞典》
无端(無端)wú duān
(1).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管子·幼官》:“始乎无端,卒乎无穷;始乎无端,道也,卒乎无穷,德也。”《汉书·律历志上》:“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復始,无穷已也。” 唐 王昌龄 《大梁途中作》诗:“怏怏步长道,客行渺无端。” 清 黄宗羲 《与友人论学书》:“时而为和,谓之春;和升而温,谓之夏;温降而凉,谓之秋;凉升而寒,谓之冬;寒降而復为和。循环无端,所谓生生之为易也。”
(2).没有界线;没有头绪。《淮南子·俶真训》:“狡猾钝惛,是非无端,孰知其所萌。”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错综六情,而处无端之善否。” 晋 孙绰 《喻道论》:“六合遐邈,庶类殷充,千变万化,浑然无端。” 清 王晫 《〈快说续记〉序》:“广引博喻,错杂无端。”
(3).谓无由产生。《商君书·修权》:“下信其刑,则奸无端矣。” 高亨 注:“端借为‘耑’……草木初生为耑,无耑,言无由萌生。”
(4).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楚辞·九辩》:“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 王逸 注:“媒理断絶,无因缘也。” 晋 陆机 《君子行》诗:“福钟恆有兆,祸集非无端。” 唐 唐彦谦 《柳》诗:“ 楚王 江畔无端种,饿损宫娥学不成。” 茅盾 《子夜》十:“﹝ 李玉亭 ﹞被人家无端疑忌,他想来又是害怕,又是不平。”
(5).指莫须有的罪名。《后汉书·徐璆传》:“ 张忠 怨 璆 ,与诸阉官构造无端, 璆 遂以罪徵。”《后汉书·李固传》:“ 李 杜 二公为大臣,不能安上纳忠,而兴造无端。”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嫌疑象类,似是而非,因机会以坐无端,借素信以设巧言。”一本作“以生无端”。《宋书·徐羡之传》:“ 羡之 等暴蔑求专,忌贤畏逼,造构贝锦,成此无端。”
(6).谓无故肆虐为害。 唐 陆龟蒙 《自遣诗》之十二:“雪侵春事太无端,舞急微还近腊寒。” 宋 杨万里 《负丞零陵万感骤集》诗:“吾母病肺生怯寒,晚风鸣屋正无端。”《前汉书平话》卷上:“ 周勃 向军阵前便駡:‘反贼怎敢无端! 汉王 有甚亏你,教你前退番军,却向此处造反!吾特来伐罪。’” 清 徐灿 《永遇乐·病中》词:“怨东风一夜无端,狼籍几番红雨。”
(7).无心;无意。 唐 韩愈 《感春》诗之四:“今者无端读书史,智慧只是劳精神。” 宋 欧阳修 《玉楼春》词:“游丝有意苦相縈,垂柳无端争赠别。”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四○:“濯罢鮫綃镜槛凉,无端重试午时妆。”
(8).无奈。表示事与愿违,或没有办法。 唐 杨巨源 《大堤曲》:“无端嫁与五陵少,离别烟波伤玉颜。” 宋 柳永 《尾犯》词:“秋渐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总把良宵,祗恁孤眠却。”
(9).犹无知。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八:“我年少无端,致其父子死生永隔。”
(10).为詈词。犹无赖。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三折:“你这箇无端的贼吏奸猾,将老夫一谜里欺压。”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三折:“我不合打那无端的逆贼。” 明 叶宪祖 《素梅玉蟾》第二折:“剗地喧呼,无端狂少打散我一塲惊搅。”《四游记·玉帝起赛宝通明会》:“龙王大駡曰:‘无端匹夫,当日在 玉帝 面前当殿辱吾,好生献出寳珠,万事皆休,如若不然,立刻一命难逃。’” ——《漢語大詞典》
(2).没有界线;没有头绪。《淮南子·俶真训》:“狡猾钝惛,是非无端,孰知其所萌。”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错综六情,而处无端之善否。” 晋 孙绰 《喻道论》:“六合遐邈,庶类殷充,千变万化,浑然无端。” 清 王晫 《〈快说续记〉序》:“广引博喻,错杂无端。”
(3).谓无由产生。《商君书·修权》:“下信其刑,则奸无端矣。” 高亨 注:“端借为‘耑’……草木初生为耑,无耑,言无由萌生。”
(4).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楚辞·九辩》:“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 王逸 注:“媒理断絶,无因缘也。” 晋 陆机 《君子行》诗:“福钟恆有兆,祸集非无端。” 唐 唐彦谦 《柳》诗:“ 楚王 江畔无端种,饿损宫娥学不成。” 茅盾 《子夜》十:“﹝ 李玉亭 ﹞被人家无端疑忌,他想来又是害怕,又是不平。”
(5).指莫须有的罪名。《后汉书·徐璆传》:“ 张忠 怨 璆 ,与诸阉官构造无端, 璆 遂以罪徵。”《后汉书·李固传》:“ 李 杜 二公为大臣,不能安上纳忠,而兴造无端。”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嫌疑象类,似是而非,因机会以坐无端,借素信以设巧言。”一本作“以生无端”。《宋书·徐羡之传》:“ 羡之 等暴蔑求专,忌贤畏逼,造构贝锦,成此无端。”
(6).谓无故肆虐为害。 唐 陆龟蒙 《自遣诗》之十二:“雪侵春事太无端,舞急微还近腊寒。” 宋 杨万里 《负丞零陵万感骤集》诗:“吾母病肺生怯寒,晚风鸣屋正无端。”《前汉书平话》卷上:“ 周勃 向军阵前便駡:‘反贼怎敢无端! 汉王 有甚亏你,教你前退番军,却向此处造反!吾特来伐罪。’” 清 徐灿 《永遇乐·病中》词:“怨东风一夜无端,狼籍几番红雨。”
(7).无心;无意。 唐 韩愈 《感春》诗之四:“今者无端读书史,智慧只是劳精神。” 宋 欧阳修 《玉楼春》词:“游丝有意苦相縈,垂柳无端争赠别。”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四○:“濯罢鮫綃镜槛凉,无端重试午时妆。”
(8).无奈。表示事与愿违,或没有办法。 唐 杨巨源 《大堤曲》:“无端嫁与五陵少,离别烟波伤玉颜。” 宋 柳永 《尾犯》词:“秋渐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总把良宵,祗恁孤眠却。”
(9).犹无知。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八:“我年少无端,致其父子死生永隔。”
(10).为詈词。犹无赖。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三折:“你这箇无端的贼吏奸猾,将老夫一谜里欺压。”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三折:“我不合打那无端的逆贼。” 明 叶宪祖 《素梅玉蟾》第二折:“剗地喧呼,无端狂少打散我一塲惊搅。”《四游记·玉帝起赛宝通明会》:“龙王大駡曰:‘无端匹夫,当日在 玉帝 面前当殿辱吾,好生献出寳珠,万事皆休,如若不然,立刻一命难逃。’” ——《漢語大詞典》
托兴(托興)tuō xīng
借物寄托情趣。 明 刘基 《〈犁眉公集〉序》:“若夫优游閒雅,托兴微婉,而有以尽其自得之趣者。”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每蕊心有两瓣相并,词人托兴曰比目、连理云。” ——《漢語大詞典》
深 shēn《國語辭典》
深 [ shēn ]
形- 从高到下,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很大。与「浅」相反。如:「深海」、「深渊」。
- 高奥、精微。如:「他这句话的用意很深。」
- 浓厚。如:「一往情深」、「深蓝色」。
- 形容时间的久、晚。如:「年深日久」。
- 茂盛。唐·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很、非常。如:「深得人缘」、「深加赞美」。
咏怀(詠懷)yǒng huái
谓以诗歌形式抒发情怀抱负。 三国 魏 阮籍 有《咏怀》八十二首。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五:“咏怀古跡,皆当在傍晚时邪,此事之必不然也。”
用诗歌来抒发情怀,寄托抱负。如 三国 魏 阮籍 有《咏怀诗》八十二首。《隋书·隐逸传·李士谦》:“ 士谦 平生时为咏怀诗,輒毁弃其本,不以示人。” 唐 温庭筠 《寄渚宫遗民弘里生》诗:“未肯睽良愿,空期嗣妙音。他时咏怀作,犹得比南金。” ——《漢語大詞典》
用诗歌来抒发情怀,寄托抱负。如 三国 魏 阮籍 有《咏怀诗》八十二首。《隋书·隐逸传·李士谦》:“ 士谦 平生时为咏怀诗,輒毁弃其本,不以示人。” 唐 温庭筠 《寄渚宫遗民弘里生》诗:“未肯睽良愿,空期嗣妙音。他时咏怀作,犹得比南金。” ——《漢語大詞典》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识 ( 識 ) shí/zhì
识 [ shí ]
-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ng )。~途老马。
-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 记住:博闻强~。
- 标志,记号。
阮 ruǎn《國語辭典》
阮 [ ruǎn ]
名- 乐器名。一种弹拨乐器。参见「阮咸 」条。
- 国名。为殷商时的小国,故城约在今大陆地区甘肃省泾川县东南。后为周文王所灭。
- 姓。如晋代有阮籍。
公心 gōng xīn
(1).公正之心。《尸子》卷上:“自井中观星,所见不过数星;自丘上以望,则见其始出也,又见其入,非明益也,势使然也。夫私心井中也,公心丘上也。”《荀子·正名》:“以仁心説,以学心听,以公心辨。” 宋 苏辙 《论前后处置夏国乖方札子》:“其佗则令推公心具长久计,条例闻奏,然后朝廷择而行之,则 熙河 尚可得而安也。”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一折:“常则是公心教训诚心劝,教的他为人谨慎於人善。” 太平天囯 洪秀全 《五大纪律诏》:“公心和摊,各遵头目约束。”
(2).共同之心。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公之跡足以耸动人之耳目,而膾炙其口者甚多,列而著之,非惟烦不可举,而且復害公之全,故独论其能得斯民之公心,与夫所至皆然者以见之,其亦足矣。” ——《漢語大詞典》
(2).共同之心。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公之跡足以耸动人之耳目,而膾炙其口者甚多,列而著之,非惟烦不可举,而且復害公之全,故独论其能得斯民之公心,与夫所至皆然者以见之,其亦足矣。”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