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生子还如孙仲谋,豚犬漫多何足数。

陈师道宋代〕《赠黄氏子小德

黄童三尺世无双,笔头滚滚悬秋江。
不忧老子难为父,平生崛强今心降。
我来喜共阿戎语,应敌纵横如急雨。
生子还如孙仲谋,豚犬漫多何足数。
黄家小儿名小德,眉如长林目如漆。
只今数岁已动人,老人留眼看他日。
笑君老蚌生明珠,自笑此物吾家无。
君当置酒吾当贺,有儿传业更何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生子还如豚犬何足

生子 shēng zǐ
(1).刚成人的少年。《书·召诰》:“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 孔 传:“言王新即政,始服行教化,当如子之初生,习为善则善矣。”按,古以十五岁的少年为“生子”。参阅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2).生育幼子;生儿子。《诗·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唐 杜甫 《杜鹃》诗:“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 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 孙仲谋 。”  ——《漢語大詞典》
还如(還如)huán rú
恰似,好比。 唐 裴守真 《奉和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之一:“还如桃李发,更似凤凰飞。” 南唐 李煜 《子夜歌》词:“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伯喈牛小姐赏月》:“须信离合悲欢,还如玉兔,有阴晴圆缺。”《西游记》第九六回:“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  ——《漢語大詞典》
孙 ( 孫 ) sūn/xùn
孙 [ sūn ]
  1. 儿子的儿子:~子。~女。
  2. 跟孙子同辈的亲属:外~。侄~(侄儿的子女)。
  3. 孙子以后的各代:曾(zēng )~(孙子的子女)。玄~(曾孙的子女)。子~(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王~(贵族的子孙后代)。
  4. 植物再生成孳生的:~竹(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
  5. 姓。
孙 [ xùn ]
     ◎ 古同“”。
仲 zhòng《國語辭典》

仲 [ zhòng ]

  1. 位置居中的。如:「仲秋」、「仲夏」。《书经·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2. 兄弟排行,常用伯、仲、叔、季为序,仲是排行第二的。《仪礼·士冠礼》:「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汉·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
  3. 姓。如唐代有仲子陵。
谋 ( 謀 ) móu
谋 [ móu ]
  1. 计划,计策,主意:计~。出~划策。
  2. 设法寻求:~求。图~。~面。~篇。~生。~幸福。
  3. 商议:~议。~划。不~而合。
  4. 姓。
豚犬 tún quǎn
(1).猪和狗。《国语·楚语上》:“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曹 公望 权 军” 裴松之 注引 晋 胡冲 《吴历》:“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 孙仲谋 , 刘景升 儿子若豚犬耳!’”
(2).用以谦称自己的儿子。《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一》:“ 梁祖 闻其败也,既惧而叹曰:‘生子当如是, 李氏 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尔。’” 清 蒲松龄 《代王次公与颜山赵启》:“令媛綺罗之质,自宜字夫 崔 卢 ;小儿豚犬之才,敢云娶於 高国 !”  ——《漢語大詞典》
漫 màn《國語辭典》

漫 [ màn ]

  1. 水满而外溢。《新唐书·卷一七六·张籍传》:「其流波漫。」
  2. 蒙、覆盖。宋·洪迈《夷坚乙志·卷三·混沌灯》:「令其仆买大竹作灯毬,漫以黑纸,挂于几桉之侧。」
  1. 遍布的、充满的。如:「漫山遍野」、「漫天大雾」。
  2. 放纵不加拘束。如:「浪漫」、「散漫」、「漫不经心」。《明史·卷二一二·戚继光传》:「诸镇入卫之兵,嫌非统属,漫无纪律。」
  3. 模糊不可辨认的样子。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4. 长、远。如:「漫漫长夜」。《文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还望顾旧乡,长路漫浩浩。」
  1. 徒、空、枉。唐·杜甫〈有客〉诗:「漫劳车马驻江干。」宋·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词:「漫悲歌、伤怀吊古。」
  2. 莫、不要。如:「漫说是他,就是你去也不成。」唐·张谓〈赠赵使君美人〉诗:「罗敷独向东方去,漫学他家作使君。」
  3. 随便、胡乱。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聊斋志异·卷二·莲香》:「生疑其妒,漫应之。」

漫 [ mán ]

  1. 水广大的样子。《集韵·平声·桓声》:「漫,水广大貌。」
  1. 盈满。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麤俗。」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何足 hé zú
犹言哪里值得。《史记·秦本纪》:“﹝ 百里傒 ﹞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六:“ 颖 心愴然,即寤,语诸左右,曰:‘梦为虚耳,亦何足怪。’” 明 李贽 《复夏道甫》:“再勤学数年便当大捷矣,区区一秀才,何足以为轻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但因言语跟着时代的变化,将来还可以有新的复译本的,七八次何足为奇,何况 中国 其实也并没有译过七八次的作品。”  ——《漢語大詞典》
数 ( 數 ) shù/shǔ/shuò
数 [ shù ]
  1. 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目。~量。~词。~论(数学的一支,主要研究正整数的性质以及和它有关的规律)。~控。
  2. 几,几个:~人。~日。
  3. 技艺,学术:“今夫弈之为~,小~也”。
  4. 命运,天命:天~。气~。
数 [ shǔ ]
  1. 一个一个地计算:不可胜~。~九。
  2. 比较起来突出:~得着。
  3. 责备,列举过错:~落。
  4. 谈论,述说:~说。~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数 [ shuò ]
  1. 屡次:~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