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送别,絮飞花落,偏是而今。
蒋春霖〔清代〕《金菊对芙蓉 层云阁阴,春寒不休,年年梅子黄时,客怀如是》
日澹还收,云低不落,轻寒轻暖轻阴。正珠弦响涩,宽褪湘琴。
兽炉潮晕香迟起,似泼水庭户愔愔。疏帘影里,昼长人懒,都恋香衾。
费尽春深春浅,把春人酿作、梅子酸心。怕东风去后,梦更难寻。
近来天亦愁如睡,锁山眉、雨意沈沈。无端送别,絮飞花落,偏是而今。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无端(無端)wú duān
(1).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管子·幼官》:“始乎无端,卒乎无穷;始乎无端,道也,卒乎无穷,德也。”《汉书·律历志上》:“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復始,无穷已也。” 唐 王昌龄 《大梁途中作》诗:“怏怏步长道,客行渺无端。” 清 黄宗羲 《与友人论学书》:“时而为和,谓之春;和升而温,谓之夏;温降而凉,谓之秋;凉升而寒,谓之冬;寒降而復为和。循环无端,所谓生生之为易也。”
(2).没有界线;没有头绪。《淮南子·俶真训》:“狡猾钝惛,是非无端,孰知其所萌。”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错综六情,而处无端之善否。” 晋 孙绰 《喻道论》:“六合遐邈,庶类殷充,千变万化,浑然无端。” 清 王晫 《〈快说续记〉序》:“广引博喻,错杂无端。”
(3).谓无由产生。《商君书·修权》:“下信其刑,则奸无端矣。” 高亨 注:“端借为‘耑’……草木初生为耑,无耑,言无由萌生。”
(4).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楚辞·九辩》:“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 王逸 注:“媒理断絶,无因缘也。” 晋 陆机 《君子行》诗:“福钟恆有兆,祸集非无端。” 唐 唐彦谦 《柳》诗:“ 楚王 江畔无端种,饿损宫娥学不成。” 茅盾 《子夜》十:“﹝ 李玉亭 ﹞被人家无端疑忌,他想来又是害怕,又是不平。”
(5).指莫须有的罪名。《后汉书·徐璆传》:“ 张忠 怨 璆 ,与诸阉官构造无端, 璆 遂以罪徵。”《后汉书·李固传》:“ 李 杜 二公为大臣,不能安上纳忠,而兴造无端。”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嫌疑象类,似是而非,因机会以坐无端,借素信以设巧言。”一本作“以生无端”。《宋书·徐羡之传》:“ 羡之 等暴蔑求专,忌贤畏逼,造构贝锦,成此无端。”
(6).谓无故肆虐为害。 唐 陆龟蒙 《自遣诗》之十二:“雪侵春事太无端,舞急微还近腊寒。” 宋 杨万里 《负丞零陵万感骤集》诗:“吾母病肺生怯寒,晚风鸣屋正无端。”《前汉书平话》卷上:“ 周勃 向军阵前便駡:‘反贼怎敢无端! 汉王 有甚亏你,教你前退番军,却向此处造反!吾特来伐罪。’” 清 徐灿 《永遇乐·病中》词:“怨东风一夜无端,狼籍几番红雨。”
(7).无心;无意。 唐 韩愈 《感春》诗之四:“今者无端读书史,智慧只是劳精神。” 宋 欧阳修 《玉楼春》词:“游丝有意苦相縈,垂柳无端争赠别。”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四○:“濯罢鮫綃镜槛凉,无端重试午时妆。”
(8).无奈。表示事与愿违,或没有办法。 唐 杨巨源 《大堤曲》:“无端嫁与五陵少,离别烟波伤玉颜。” 宋 柳永 《尾犯》词:“秋渐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总把良宵,祗恁孤眠却。”
(9).犹无知。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八:“我年少无端,致其父子死生永隔。”
(10).为詈词。犹无赖。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三折:“你这箇无端的贼吏奸猾,将老夫一谜里欺压。”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三折:“我不合打那无端的逆贼。” 明 叶宪祖 《素梅玉蟾》第二折:“剗地喧呼,无端狂少打散我一塲惊搅。”《四游记·玉帝起赛宝通明会》:“龙王大駡曰:‘无端匹夫,当日在 玉帝 面前当殿辱吾,好生献出寳珠,万事皆休,如若不然,立刻一命难逃。’” ——《漢語大詞典》
(2).没有界线;没有头绪。《淮南子·俶真训》:“狡猾钝惛,是非无端,孰知其所萌。”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错综六情,而处无端之善否。” 晋 孙绰 《喻道论》:“六合遐邈,庶类殷充,千变万化,浑然无端。” 清 王晫 《〈快说续记〉序》:“广引博喻,错杂无端。”
(3).谓无由产生。《商君书·修权》:“下信其刑,则奸无端矣。” 高亨 注:“端借为‘耑’……草木初生为耑,无耑,言无由萌生。”
(4).引申指无因由,无缘无故。《楚辞·九辩》:“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 王逸 注:“媒理断絶,无因缘也。” 晋 陆机 《君子行》诗:“福钟恆有兆,祸集非无端。” 唐 唐彦谦 《柳》诗:“ 楚王 江畔无端种,饿损宫娥学不成。” 茅盾 《子夜》十:“﹝ 李玉亭 ﹞被人家无端疑忌,他想来又是害怕,又是不平。”
(5).指莫须有的罪名。《后汉书·徐璆传》:“ 张忠 怨 璆 ,与诸阉官构造无端, 璆 遂以罪徵。”《后汉书·李固传》:“ 李 杜 二公为大臣,不能安上纳忠,而兴造无端。”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嫌疑象类,似是而非,因机会以坐无端,借素信以设巧言。”一本作“以生无端”。《宋书·徐羡之传》:“ 羡之 等暴蔑求专,忌贤畏逼,造构贝锦,成此无端。”
(6).谓无故肆虐为害。 唐 陆龟蒙 《自遣诗》之十二:“雪侵春事太无端,舞急微还近腊寒。” 宋 杨万里 《负丞零陵万感骤集》诗:“吾母病肺生怯寒,晚风鸣屋正无端。”《前汉书平话》卷上:“ 周勃 向军阵前便駡:‘反贼怎敢无端! 汉王 有甚亏你,教你前退番军,却向此处造反!吾特来伐罪。’” 清 徐灿 《永遇乐·病中》词:“怨东风一夜无端,狼籍几番红雨。”
(7).无心;无意。 唐 韩愈 《感春》诗之四:“今者无端读书史,智慧只是劳精神。” 宋 欧阳修 《玉楼春》词:“游丝有意苦相縈,垂柳无端争赠别。”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四○:“濯罢鮫綃镜槛凉,无端重试午时妆。”
(8).无奈。表示事与愿违,或没有办法。 唐 杨巨源 《大堤曲》:“无端嫁与五陵少,离别烟波伤玉颜。” 宋 柳永 《尾犯》词:“秋渐老,蛩声正苦;夜将阑,灯花旋落。最无端处,总把良宵,祗恁孤眠却。”
(9).犹无知。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八:“我年少无端,致其父子死生永隔。”
(10).为詈词。犹无赖。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三折:“你这箇无端的贼吏奸猾,将老夫一谜里欺压。” 元 无名氏 《杀狗劝夫》第三折:“我不合打那无端的逆贼。” 明 叶宪祖 《素梅玉蟾》第二折:“剗地喧呼,无端狂少打散我一塲惊搅。”《四游记·玉帝起赛宝通明会》:“龙王大駡曰:‘无端匹夫,当日在 玉帝 面前当殿辱吾,好生献出寳珠,万事皆休,如若不然,立刻一命难逃。’” ——《漢語大詞典》
送别 sòng bié
送行;告别。 唐 祖咏 《别怨》诗:“送别到中流,秋船倚渡头。” 元 张昱 《赠沈生还江州》诗:“客里登临俱是感,人间送别不宜秋。” 碧野 《芦沟桥情思》:“据说 芦沟桥 和 西安 的 灞桥 一样,古时都在桥边折柳送别。” ——《漢語大詞典》
絮 xù《國語辭典》
絮 [ xù ]
名- 粗制棉。《说文解字·糸部》:「絮,敝绵也。」《汉书·卷四·文帝纪》:「其九十以上,又赐帛,人二疋,絮三斤。」
- 弹松的棉花。如:「被絮」、「棉絮」。
- 附在植物上的茸毛。如:「柳絮」、「芦絮」。
- 姓。如汉代有絮舜。
- 将棉花均匀的塞进衣物里。如:「絮棉袄」、「絮褥子」。唐·李白〈子夜吴歌·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 形容说话啰嗦、没有重点。如:「絮叨」、「絮絮不休」。
- 厌烦、嫌恶。《红楼梦·第三四回》:「只拿那糖腌的玫瑰卤子和了,吃了半碗,又嫌吃絮了,不香甜。」
飞 ( 飛 ) fēi
飞 [ fēi ]
- 鸟类或虫类等用翅膀在空中往来活动:~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跃。~鸟。
- 在空中运动:~雪。火箭~向太空。
- 形容极快:~驶。~黄腾达(喻人骤然得志,官位升迁快)。
- 极,特别地:刀子~快。
- 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流言~语。
- 像架在空中的形状:~桥。~阁。
- 感情的表达与传递:~眼。
花落
唐 张九龄 武司功初有幽庭春暄见贻夏首获见以诗报焉 笋成林向密,花落树应疏。
唐 李白 落日忆山中 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
唐 杜甫 遣意二首 其一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唐 刘长卿 赴南中题褚少府湖上亭子 纷纷花落门空闭,寂寂莺啼日更迟。
唐 陆龟蒙 又酬次韵 酒香偏入梦,花落又关情。
唐 张窈窕 寄故人 淡淡春风花落时,不堪愁望更相思。
宋 辛弃疾 念奴娇 其四 书东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骈字类编》
唐 李白 落日忆山中 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
唐 杜甫 遣意二首 其一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唐 刘长卿 赴南中题褚少府湖上亭子 纷纷花落门空闭,寂寂莺啼日更迟。
唐 陆龟蒙 又酬次韵 酒香偏入梦,花落又关情。
唐 张窈窕 寄故人 淡淡春风花落时,不堪愁望更相思。
宋 辛弃疾 念奴娇 其四 书东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骈字类编》
偏 piān《國語辭典》
偏 [ piān ]
形- 倾斜、不中正。如:「偏心」、「偏见」、「不偏不倚」。《书经·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 不周全的、片面的。《礼记·乐记》:「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
- 不是中心地带、荒僻的。如:「偏远」、「偏僻」。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深、多。唐·元稹〈酬窦校书二十韵〉:「音徽千里断,魂梦两情偏。」
- 倾于某一面的、不公平的。《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朕闻天不颇复,地不偏 载。」
- 表示故意跟外来要求相反的。如:「他要我去,我偏不去。」
- 表示出乎意料之外或与意愿相反的。如:「屋漏偏遭连夜雨。」唐·无名氏〈伊川歌·第三〉:「可怜闺里月,偏照汉家营。」
- 恰巧、正好。唐·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诗:「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
- 表示「吃过饭」的客套话。《红楼梦·第一四回》:「凤姐才吃饭,见他们来了,便笑道:『好长腿子,快上来罢!』宝玉道:『我们偏了。』」
- 姓。如汉代有偏吕。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而今 ér jīn
如今,现在。 唐 张安世 《苦别》诗:“向前不信别离苦,而今自到别离处。”《儒林外史》第三回:“我们而今且派两人跟定了 范老爷 。”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四段:“直到而今,许多 中国 古代的风俗、习惯、语言、服装,在 朝鲜 还看的见。”参见“ 而今而后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