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霸山重镇奠神京,鸾辂春游淑景明。

纳兰性德清代〕《扈跸霸州

霸山重镇奠神京,鸾辂春游淑景明。
万呱银涛冲古岸,四围玉甃护严城。
花乘暖日迎来骑,柳带新膏绾去旌。
八寨雄图今更固,行随赏乐胜蓬瀛。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霸山重镇神京鸾辂春游淑景

霸山 bà shān
灞水 所经之山。即古 芷阳 地,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之东。《史记·孝文本纪》“ 霸陵 山川因其故” 唐 司马贞 索隐:“ 霸 是水名,水径於山,亦曰 霸山 ,即 芷阳 地也。” 南朝 梁 江淹 《哀千里赋》:“及年岁之未晏,愿匡坐於 霸山 。” 胡之骥 注:“《后汉书》曰: 梁鸿 与其妻 孟光 ,隐於 霸陵 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弹琴以自娱。 淹 尝慕 鸿 之为人,故云。”  ——《漢語大詞典》
重镇(重鎮)zhòng zhèn
(1).军事上占重要地位的城镇。《晋书·义阳成王望传》:“ 吴 将 施绩 寇 江夏 ,边境骚动。以 望 统中军步骑二万,出屯 龙陂 ,为二方重镇。” 宋 曾巩 《送赵宏序》:“天子、宰相以 潭 重镇,守臣不胜任,为改用人。” 清 钱谦益 《山西大同府东路同知刘士琏授奉政大夫制》:“ 云中 为 幽 并 重镇,控制虏衝。”
(2).指国家倚重的大臣。《三国志·吴志·王蕃传》:“﹝常侍 王蕃 ﹞处朝忠蹇,斯社稷之重镇, 大吴 之 龙逢 也。” 郑振铎 《桂公塘》:“ 家铉翁 是太老了, 吴坚 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  ——《漢語大詞典》
奠 diàn《國語辭典》

奠 [ diàn ]

  1. 祭献,用祭品祭神或向死者致祭。《说文解字·丌部》:「奠,置祭也。」清·袁枚〈祭妹文〉:「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2. 进献。《楚辞·屈原·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唐·韩愈〈元和圣德诗〉:「奠璧献斝,众乐惊作。」
  3. 置放、安置。《礼记·内则》:「其相授则女受以篚,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
  4. 定、建立。如:「奠基」、「奠都南京」。《书经·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1. 祭品。唐·韩愈〈祭十二郎文〉:「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唐·元稹〈遣悲怀〉诗三首之一:「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神京 shén jīng
(1).帝都;首都。 唐 张大安 《奉和别越王》:“丽日开芳甸,佳气积神京。” 五代 和凝 《小重山》词:“春入神京万木芳。禁林鶯语滑,蝶飞狂。”《宣和遗事》后集:“ 宗泽 遣判官奉表请 高宗 还京,且曰:‘神京者, 太祖 、 太宗 一统之本根,愿以二百年基业为念!’” 曹亚伯 《武昌起义真史》:“秉尔白茅,报尔先德,重新九鼎,再奠神京。”
(2).犹仙都。《云笈七籤》卷四二:“招真下流,灌我玉霜。羽裙纷纷,衣我仙裳。越过水火,飞登神京。”  ——《漢語大詞典》
鸾辂(鸞輅)luán lù
天子王侯所乘之车。《吕氏春秋·孟春纪》:“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鸞輅,驾苍龙。” 高诱 注:“輅,车也。鸞鸟在衡,和在軾,鸣相应和。后世不能復致,铸铜为之,饰以金,谓之鸞輅也。”《梁书·长沙嗣王业传》:“ 天监 元年,追崇丞相,封 长沙郡王 ,諡 宣武 ,给九旒、鸞輅、輼輬车。” 清 纳兰性德 《忆江南》词:“ 江 南忆,鸞輅此经过。”  ——《漢語大詞典》
春游(春遊)chūn yóu
亦作“ 春游 ”。
(1).指帝王春日巡行。《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春游,览省远方。”《文选·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啟诸蛰於潜户。” 薛综 注:“春游谓仲春巡行 岱岳 。”
(2).泛指春日出游。 晋 陆机 《日出东南隅行》:“冶容不足咏,春游良可叹!” 宋 柳永 《荔枝香》词:“金缕霞衣轻褪,似觉春游倦。” 清 纳兰性德 《杏花》诗之三:“寒禁花信愆期易,病减春游好事稀。”如:我孩子上星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次春游活动。  ——《漢語大詞典》
淑景 shū jǐng
(1).美好的时光。 南朝 齐 谢朓 《七夕赋》:“嗟斯灵之淑景,招好仇於服箱。”
(2).美景。 南朝 宋 鲍照 《代悲哉行》:“羈人感淑景,缘感欲回辙。” 唐 骆宾王 《晦日楚国寺宴序》:“羣贤把古人之清风,翫新年之淑景。” 后蜀 欧阳炯 《凤楼春》词:“因想玉郎何处去,对淑景谁同?” 明 陈子龙 《苑中》诗之一:“神区丽縹緲,淑景澹浮沉。” 苏曼殊 《耶婆提病中未见公见示新作伏枕奉答兼呈旷处士》诗:“ 江 南春已晚,淑景付冥莫。”
(3).指春光。 唐 魏徵 《奉和正日临朝应诏》:“淑景辉雕輦,高旌扬翠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五郊乐章》:“淑景迟迟,和风习习。” 宋 柳永 《斗百花》词之二:“远恨緜緜,淑景迟迟难度。” 明 沈仕 《思情》套曲:“ 建安 才, 河阳 貌,从一去却无消耗。比及将淑景初交,驀又把芳时过了。”
指日影。景,同“ 影 ”。 唐 杜甫 《紫宸殿退朝口号》:“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漢語大詞典》
明 míng《國語辭典》

明 [ míng ]

  1. 通曉。如:「明瞭」、「明白」、「他是個深明大義的人。」
  2. 使通曉。《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3. 昭示、彰顯。《禮記·郊特牲》:「天垂象,聖人則之郊,所以明天道也。」
  4. 發亮。《詩經·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1. 光亮的。如:「明月」、「明亮」。《文選·謝惠連·秋懷詩》:「皎皎天月明。」
  2. 清晰的。《漢書·卷五二·韓安國傳》:「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3. 聰慧、悟性很高。如:「聰明」、「明智」。《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夫見機而作,不處凶危,上聖之明也。」
  4. 公開的、顯露的。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5. 才德高顯的。如:「明主」、「明君」。
  6. 磊落的。如:「明人不做暗事」。
  7. 乾淨、整潔。如:「窗明几淨」。
  8. 顯著的。如:「明顯」、「明效」。
  9. 時序在後的。如:「明天」、「明年」。
  1. 視覺、目力。《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三國魏·王粲〈贈文叔良〉詩:「視明聽聰,靡事不惟。」
  2. 陽。相對於「陰」。《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
  3. 神靈。如:「神明」。
  4. 朝代名。參見「明朝 」條。
  5. 姓。如清代有明耀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