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承麻宣帝泽,侍幄启宸思。

陈绍文明代〕《拟虞世南直弘文馆贻诸同志

郁郁万年枝,兰台接紫墀。禁城连睥睨,御殿绕罘罳。

列署星辰丽,三阶雨露垂。藜从太乙照,石是五丁移。

要秩丝纶托,荣名翰墨司。沦书汲冢出,绝简羽陵披。

签轴方盈阁,缃绨更累辎。芸薰深落蠹,铅椠细分疑。

史法宗班马,经情绎孔姬。璇题霞薄采,金掌露华兹。

初旭笼鸡树,微飔捲凤池。仙瀛叨并陟,艺苑喜同驰。

玉笋神趋早,金莲夜赐迟。承麻宣帝泽,侍幄启宸思。

已近圭璋挹,终知玄素睽。击蒙如有赖,庶仰罄吾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承 chéng《國語辭典》

承 [ chéng ]

  1. 奉。《左傳·成公十六年》:「承寡君之命以請。」
  2. 蒙受、接受。如:「承蒙」、「承贈」。《左傳·僖公十五年》:「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
  3. 擔當、負責。如:「承擔」、「這件事情由你來承辦。」
  4. 繼續、繼承。《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
  1. 姓。如漢代有承宮。
麻 má《國語辭典》

麻 [ má ]

  1. 桑科草本植物的統稱。一年生草本,其莖部的韌皮纖維長而堅韌,可供紡織用。其果實可為飼料或榨油用。種類甚多,有大麻、黃麻、業麻、苧麻等,我國古來即有種植,但文獻上稱「麻」,則多指大麻而言。
  2. 喪服。如:「緦麻」、「披麻戴孝」。
  3. 姓。如春秋時齊國有麻嬰,明代有麻三衡。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知覺喪失或變得遲鈍。如:「麻醉」、「麻木」。《水滸傳·第三二回》:「那三四個村漢看了,手顫腳麻,那里敢上前來。」
  1. 聽到、看到或想到某事時,引起的不舒服感覺。如:「肉麻」、「頭皮發麻」。
  2. 表面有瘢痕而粗糙的。如:「麻子」、「麻臉」。
  3. 煩多而瑣碎。如:「密密麻麻」、「麻煩」。
  4. 用麻加工製成的。如:「麻紗」、「麻鞋」。
  5. 知覺發麻的。如:「麻辣」、「酸麻」。
宣 xuān《國語辭典》

宣 [ xuān ]

  1. 散播、发扬。如:「宣传」。《书经·皋陶谟》:「日宣三德。」唐·柳宗元〈斩曲几文〉:「谄谀宜惕,正直宜宣。」
  2. 发散、疏通。如:「宣泄怨气」。《左传·昭公元年》:「宣汾、洮,障大泽。」
  3. 表达、说明。如:「心照不宣」。《国语·周语上》:「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宋·苏轼〈贺蒋发运启〉:「忽移书之见及,欣感之幸,笔舌难宣。」
  4. 知道、明白。《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5. 以君王的命令传召臣下。《资治通鉴·卷六五·汉纪五十七·献帝建安十三年》:「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镜花缘·第四回》:「刚才奴婢已向各花宣过圣意。」
  1. 遍。《管子·小匡》:「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焕炳照曜,靡不宣臻。」
  1. 姓。如明代有宣仲庸。
帝 dì《國語辭典》

帝 [ dì ]

  1. 天子、君主。如:「称帝」、「先帝」、「三皇五帝」。《战国策·赵策三》:「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
  2. 天神,宇宙的主宰。如:「上帝」、「天帝」、「玉皇大帝」。《左传·僖公十年》:「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
  3. 泛指其他尊贵的神。《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
泽 ( 澤 ) zé/shì
泽 [ zé ]
  1. 水积聚的地方:大~。湖~。润~(潮湿)。沼~。
  2. 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光~。色~。
  3. 恩惠:恩~。~及枯骨(施惠于死人)。
  4. 洗濯。
  5. 汗衣,内衣。
泽 [ shì ]
     ◎ 古同“”,解散。
侍 shì《國語辭典》

侍 [ shì ]

  1. 伺候。如:「服侍病人要有耐心。」
  2. 在一旁陪著。《论语·先进》:「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旁有宦者一人,侍不敢去。」
  1. 服侍或随从他人的人。如:「女侍」、「侍从」。
  2. 侍生的简称。参见「侍生 」条。
  3. 姓。如明代有侍锦。
幄 wò《國語辭典》

幄 [ wò ]

  1. 帐幕。《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子我在幄,出迎之,遂入,闭门。」《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十九年》:「上临水设幄受其降,仍赐之食,八十以上赐帛有差。」
启 ( 啓 啟 ) qǐ
启 [ qǐ ]
  1. 打开:~封。~门。某某~。~齿。
  2. 开始:~用。~程。~运。
  3. 开导:~迪。~发。~蒙。~示。~明(古代指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出现在东方天空的金星)。承上~下。
  4. 陈述:~事。
  5. 书信:书~。小~。
宸 chén《國語辭典》

宸 [ chén ]

  1. 屋簷。《说文解字·宀部》:「宸,屋宇也。」清·段玉裁·注:「屋者以宫室上覆言之,宸谓屋边。」宋·王安石〈外厨遗火示公佐〉诗:「翛翛短褐方围火,冉冉青烟已被宸。」
  2. 幽深的房室。《玉篇·宀部》:「宸,贾逵曰:『室之奥者。』」
  3. 帝王的住处。《广韵·平声·真韵》:「宸,天子所居。」《水浒传·第七一回》:「青龙隐隐来黄道,白鹤翩翩下紫宸。」
  4. 借指帝王。唐·张说〈奉和同皇太子过慈恩寺应制〉诗二首之一:「翼翼宸恩永,煌煌福地开。」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1.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1.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2.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3.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1.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2.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3.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1.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1. 之读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