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淡月、沁透衣襟,倚棹照来清影。
杨葆光〔清代〕《望湘人·又题秦淮秋泛图》
想红楼乍下,画舫争携,桃根桃叶相并。袖惹花钿,香余酒袂,拚得水窗酩酊。
斜倚衫青,横冲波绿,有人煎茗。算六朝、金粉无多,留与烟波千顷。
秋思被风吹紧。又小鬟催酒,阻人归兴。看丁字帘前,恰耐晚窗秋冷。
莫嫌醉态,浅斟低唱,定入旗亭佳品。渐淡月、沁透衣襟,倚棹照来清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渐 ( 漸 ) jiàn/jiān
渐 [ jiàn ]
-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进。~~。~次。~悟。~冉(逐渐)。防微杜~。
- 加剧:疾大~。
- 疏导:~九川。
- 浸:~渍。~洳(浸湿)。~染。~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人)。
- 流入:东~于海。
淡月 dàn yuè
(1).不太明亮的月亮或月光。 宋 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二:“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许地山 《缀网劳蛛·醍醐天女》:“在淡月中可以看见两三个男子坐在树下吸烟、闲谈。” 茅盾 《子夜》三:“﹝ 林佩瑶 ﹞曾经有过多少淡月清风之夜半睁了美妙的双目,玩味着她自己想象中的好梦。”
(2).营业不旺盛的月份。跟“旺月”相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州工人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情况调查记》:“ 三元里 打仗时,正值我们行中的淡月。” ——《漢語大詞典》
(2).营业不旺盛的月份。跟“旺月”相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广州工人参加三元里抗英斗争情况调查记》:“ 三元里 打仗时,正值我们行中的淡月。” ——《漢語大詞典》
沁透 qìn tòu
渗透。《再生缘》第十六回:“无俗味,有清香,沁透诗家锦綉肠。” 臧克家 《“五四”以来新诗发展的一个轮廓》:“在这具体描写里,沁透着诗人的真实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感情。” ——《漢語大詞典》
衣襟 yī jīn
亦作“ 衣衿 ”。 古代指交领或衣下掩裳际处。后亦指上衣的前幅。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二:“迅风拂裳袂,白露霑衣襟。”《北史·酷吏传·田式》:“其所爱奴,尝诣 式 白事,有虫上其衣衿,挥袖拂去之, 式 以为慢己,立棒杀之。”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已矣勿復言,涕下沾衣襟。”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说完,她撩起衣襟狠狠的抹了把脸,提起小桶,就往外走。” ——《漢語大詞典》
倚棹 yǐ zhào
亦作“ 倚棹 ”。 靠着船桨,犹言泛舟。 唐 卢照邻 《葭川独泛》诗:“倚櫂春江上,横舟石岸前。” 唐 宋之问 《渡吴江别王长史》诗:“倚櫂望兹川,销魂独黯然。” 唐 张说 《江路忆郡》诗:“倚棹攀岸篠,凭船弄波月。” 唐 刘长卿 《赠别严士元》诗:“春风倚櫂 闔閭 城,水国春寒阴復晴。” ——《漢語大詞典》
照 zhào《國語辭典》
照 [ zhào ]
动- 映射。如:「照耀」、「阳光照在窗户上。」
- 投映。如:「照镜子」。
- 比拟、依据。如:「仿照」、「照猫画虎」、「比照办理」、「照本宣科」。
- 比对、核对。如:「对照」。
- 通知。如:「照会」、「关照」。
- 向著、对著。如:「照头一棍」、「照著敌人开枪」。
- 看、顾。如:「照顾」、「照应」、「照料」。
- 知晓。如:「心照不宣」。《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臣闻骐骥长鸣,则伯乐照其能;卢狗悲号,则韩国知其才。」
- 摄取影像。如:「照相」、「这张像片是新照的。」
- 日光。如:「夕照」、「残照」。
- 像片。如:「近照」、「玉照」。
- 凭证。如:「执照」、「护照」。《喻世明言·卷三三·张古老种瓜娶文女》:「申公道:『钱却有,何以为照?』」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 做某个动作:胡~。
-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 表示语气,归去~兮!
- 姓。
清影 qīng yǐng
清朗的光影;月光。 三国 魏 曹植 《公宴》诗:“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 唐 羊滔 《游烂柯山》诗之二:“亙壑躡丹虹,排云弄清影。” 宋 张先 《相思儿令》词:“愿教清影长相见,更乞取长圆。”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上:“其( 杨咏泰 )诗云:‘……书完含笑顾清影,一刻千秋此俄顷。携儿挈女完所天,长别金闺藏金井。’”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