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罷侯置守自蜀始,监郡東來兩成轂。

范成大宋代〕《初冬近飲酒作

天水邊陲南接蜀,秦山翠照峨峨緑。
世間豈有糞金牛,枉使五丁斧山玉。
罷侯置守自蜀始,监郡東來兩成轂。
至今芙蓉城上土,邦人猶記张儀築。
偏方遠僻坐井底,豈知東國窮鋒鏃。
十月为正布時令,方驗水行攺周木。
南征北戍幸息肩,洒酒炰豚賀新屬。
祖龙妄意一至萬,當道已聞神嫗哭。
炎家天子惪編户,政患嬴皇威令酷。
急於恩紀緩文法,正歲尚猶傳五六。
吾民久已作秦氏,迄今十月猶遺俗。
野人何暇論年代,但憶每逢多稼熟。
青裾女子翻茜袖,抽鎌穫稻腰如束。
三時勤苦一時好,自古有年非汝獨。
七雄争戰已遥遠,萬代興亡真返復。
洛誦徒勞口囁嚅,不如屡把壼中醁。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监郡

罷 bà/ba/pí《國語辭典》

罷 [ bà ]

  1. 遣放有罪的人。《說文解字·网部》:「罷,遣有罪也。」
  2. 停止。如:「罷工」、「欲罷不能」。
  3. 免除、廢止。如:「罷免」、「罷官」。
  4. 終了。《楚辭·屈原·離騷》:「時曖曖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
  1. 完畢。如:「吃罷」、「做罷」。
  2. 表示時間,相當於「時」、「後」的意思。唐·杜甫〈懷舊〉詩:「老罷知明鏡,悲來望白雲。」
  1. 表示失望、忿恨,常疊用。《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張員外道:『罷!罷!這樣媳婦久后必被敗壞門風。』」

罷 [ pí ]

  1. 勞乏、困倦。《淮南子·俶真》:「神盡而形有餘,故罷馬之死也,剝之若槁 。」《文選·賈誼·過秦論》:「兵革不休,士民罷敝。」通「疲」。

罷 [ ba ]

  1. 用於句末,用法同「吧 」(二)​。
侯 hóu/hòu《國語辭典》

侯 [ hóu ]

  1. 中国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公羊传·隐公五年》:「其余大国称侯。」《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 泛指达官贵人。如:「侯门」。《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 士大夫间彼此的尊称。唐·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唐·李颀〈送陈章甫〉诗:「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4. 箭靶。《诗经·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宋·朱熹·注:「侯,张布而射之者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而设正。」
  5.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侯嬴。
  1. 美好。《诗经·郑风·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郑玄笺引韩诗云:「侯,美也。」
  1. 何。表示疑问。《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君乎!君乎!侯不迈哉!」司马贞索隐引李奇曰:「侯,何也。言君何不行封禅之事也。」
  1. 发语词。相当于「惟」、「维」、「伊」。《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汉书·卷一○○·叙传上》:「侯屮木之区别兮,苟能实而必荣。」唐·颜师古·注:「侯,发语辞也。」
置 zhì《國語辭典》

置 [ zhì ]

  1. 释放、赦免。《国语·郑语》:「褒人褒姁有狱,而以为入于王,王遂置之。」《史记·卷一○六·吴王濞传》:「击反虏者,深入多杀为功,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
  2. 废弃。《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夫以贱匹贵,国之害也;置大立少,乱之本也。」《国语·周语中》:「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
  3. 安放。如:「本末倒置」。《书经·说命上》:「爰立作柤,王置诸其左右。」
  4. 建立、设立。《墨子·明鬼下》:「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史记·卷五·秦本纪》:「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5. 购买、添加。如:「置产」。
  1. 驿车、驿站。《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宋·苏轼〈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守 shǒu《國語辭典》

守 [ shǒu ]

  1. 官职、职责。《汉书·卷三○·艺文志》:「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官守所拘,功名在念,岂饮酒。」
  2. 职官名。古代一郡的行政长官。如:「郡守」、「太守」。
  3. 节操、品性。如:「操守」。《礼记·儒行》:「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
  4. 姓。如宋代有守恭。
  1. 防卫、保护。如:「防守」、「驻守」、「坚守」。
  2. 保持、坚持。如:「守信」、「守节」、「墨守成规」、「守身如玉」。
  3. 遵行。如:「恪守」、「守法」、「遵守」、「守规律」。
  4. 等待。如:「守候」、「独守」、「守岁」、「空守一夜」。
  5. 依赖、依傍。《水浒传·第一八回》:「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

守 [ shòu ]

  1. 通「狩」。
自 zì《國語辭典》

自 [ zì ]

  1. 起源的地方。如:「其来有自」。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自,自之通训当为始。」《礼记·中庸》:「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
  2. 姓。如明代有自勖。
  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己身。如:「自言自语」、「自给自足」、「自以为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 他人瓦上霜。」
  1. 主动。如:「自觉」、「自愿」。
  2. 本来。唐·白居易〈嵩阳观夜奏霓裳〉诗:「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
  3. 自然、当然。如:「自不待言」、「公道自在人心」。《老子·第五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红楼梦·第四回》:「姊姊们暮年相见,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
  4. 依然。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 从、由。如:「自古以来」、「自远而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唐·柳宗元〈石渠记〉:「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1. 如果,表示假设的语气。《左传·成公十六年》:「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2. 虽然。《礼记·檀弓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史记·卷三○·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蜀 shǔ《國語辭典》

蜀 [ shǔ ]

  1. 朝代名:➊ ​ 参见「蜀汉 」条。➋ ​ 十国之一。起讫年不详。王建建立,为后唐所灭。历史上称为「前蜀」。➌ ​ 参见「[[后蜀]]」条。
  2. 大陆地区四川省的简称。秦时隶属巴、蜀二郡属地,故简称为「蜀」。
始 shǐ《國語辭典》

始 [ shǐ ]

  1. 起点、开端。如:「周而复始」、「自始至终」。《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1. 方才、然后。如:「始告完成」、「始见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 尝、曾。《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吾观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难道也。」
  3. 最初、当初。《左传·庄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始 [ shì ]

  1. (一)​1.2.之又音。
监郡(監郡)jiān jùn
监察郡县。亦指监察郡县之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序》:“监御史, 秦 官,掌监郡。”《说郛》卷三二引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诗谈》:“ 魏公 开宴召三人者同赏,时 王禹玉 作监郡, 王荆公 为幕官, 陈秀公 初授卫尉寺丞为过客,其后四人皆相继登台辅。” 元 虞集 《福州总管刘侯墓碑》:“﹝ 至元 ﹞二十二年,盗起其属县,监郡几陷贼手,侯破贼出之。”《剪灯新话·申阳洞记》:“ 天歷 间,父友有任 桂州 监郡者,因往投焉。”  ——《漢語大詞典》
東 dōng《國語辭典》

東 [ dōng ]

  1. 方位名。日出的一方。與「西」相對。《書經·禹貢》:「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
  2. 主人。由於古時主位在東,客位在西,所以稱主人為「東」。如:「房東」、「店東」。唐·杜甫〈偪仄行贈畢曜〉詩:「東家蹇驢許借我,泥滑不敢騎朝天。」
  3. 請客出錢的人。如:「今天我作東,請大家吃飯。」
  4. 姓。如元代有東良會。
來 lái《國語辭典》

來 [ lái ]

  1. 空間從別處移動至此處。與「去」、「往」相對而言。如:「回來」、「車來了」 。《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 時間從某定點直至現在。如:「自古以來,紅顏多薄命。」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秋來發故枝?」唐·孟浩然〈春曉〉詩:「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3. 事情臨頭、發生。如:「這下問題來了!」、「事情一來,忙昏頭了!」
  4. 做某種動作,可廣泛取代被省略的動詞。如:「亂來」、「來根菸!」、「這簡單,讓我來。」
  1. 未來的、下一次的。如:「來年」、「來日」、「來生」。《警世通言·卷六·俞仲舉題詩遇上皇》:「今科不中來科中。」
  2. 用於數詞或量詞之間,表約略的意思。如:「三十來歲」、「二十來斤」。
  1. 接於動詞、形容詞之後,表「……時」、「……後」。唐·杜甫〈送李校書二十六韻〉:「小來習性懶,晚節慵轉劇。」唐·白居易〈琵琶行〉:「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
  2. 接於動詞之前,表示動作意願。如:「我來唱首歌。」、「你來看店。」
  3. 接於動詞之後,表示做了某些動作。如:「我探望你來了。」、「我上課來了。」
  4. 與「得」、「不」連用,表能力可或不可。如:「這事我做得來。」、「英語我說不來。」
  5. 用於數詞之後,表列舉。如:「一來念他初犯,二來念他年輕,此次暫且饒了他。」
  6. 當口語中的襯字,無義。如:「正月裡來,桃花開。」、「不愁吃來,不愁穿。」
  1. 姓。如周代有來章,唐代有來俊臣。

來 [ lài ]

  1. 同「徠 」(二)​。
兩 liǎng《國語辭典》

两 [ liǎng ]

  1. 量词:➊ ​ 计算重量的单位。公制一两等于十分之一公斤;一台两等于十六分之一台斤。➋ ​ 计算车辆的单位。《书经·牧誓·序》:「戎车三百两。」通「辆」。
  2. 数目字,表一对、一双之意。如:「两本书」、「两姊妹」。唐·李白〈长干行〉二首之一:「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1. 双方、彼此。如:「两败俱伤」、「模棱两可」。《三国志·卷一○·魏书·荀攸传》:「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
  1. 几、若干,表约略之词。如:「两下子」、「过两天再看看!」
成 chéng《國語辭典》

成 [ chéng ]

  1. 做好事情。如:「完成」、「功成名就」、「大功告成」。《说文解字·戊部》:「成,就也。」
  2. 变为。如:「点石成金」、「磨杵成针」。
  3. 达到。如:「成千上万」、「成双成对」。
  4. 促成。如:「成全」、「玉成其事」、「成人之美」。
  5. 可以。如:「他想要耍赖是不成的。」
  1. 量词。计算十等分概念的单位。如:「有八成希望。」
  2. 古代十里平方的土地。《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3. 现有的一切。如:「创业容易守成难。」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
  4. 姓。如汉代有成瑨。
  1. 完整的。如:「成品」、「成天」。宋·陆游〈何君墓表〉:「不以字害其成句,不以句累其全篇。」
  2. 现有的、旧有的。如:「成例」、「成规」、「成语」。
  3. 构成整体的。如:「成分」、「成员」。
轂 gǔ《國語辭典》

轂 [ gǔ ]

  1. 車輪中心的圓木。《老子·第一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楚辭·屈原·九歌·國殤》:「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2. 借指車。《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朱輪華轂,擁旄萬里,何其壯也!」

轂 [ gū ]

  1. 參見「轂轆 」條。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