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寂寥门径侧,数尺长蒿莱。

吴锡畴宋代〕《山居寂寥与世如隔是非不到荣辱两忘因忆秋崖工部尝教以我爱山居好十诗追次其韵聊写穷山之趣 其四

我爱山居好,轩窗傍水开。游鱼吹堕絮,閒鹤啄荒苔。

有字人谁问,无租吏不来。寂寥门径侧,数尺长蒿莱。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寂寥门径蒿莱

寂寥 jì liáo
(1).空虚无形;空无人物。《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王弼 注:“寂寥,无形体也。”《楚辞·刘向〈九叹·惜贤〉》:“声嗷嗷以寂寥兮,顾僕夫之憔悴。” 王逸 注:“寂寥,空无人民之貌也。”《云笈七籤》卷二:“混元者,记事於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未形,寂寥何有?”
(2).寂静无声;沉寂。《古文苑·枚乘〈忘忧馆柳赋〉》:“鎗鍠啾唧,萧条寂寥。” 章樵 注:“鎗鍠,大音;啾唧,小音。并寂然无声。”《宋书·隐逸传论》:“若夫千载寂寥,圣人不出,则大贤自晦。” 唐 柳宗元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宁调元 《立秋柬钝剑松江》诗:“江海悲冥灭,音尘久寂寥。”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她为什么会在这寂寥无人的夜里,独自在海边的树林徜徉?”
(3).引申指死亡。 南朝 梁 费昶 《华光省中夜闻城外捣衣》诗:“ 扬云 已寂寥,今君復弦直。”
(4).空旷;高远;辽阔。《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纷紜天地,寂寥宇宙。” 李善 注:“寂寥,旷远之貌也。” 唐 王维 《登河北城楼作》诗:“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閒。” 巴金 《利娜》:“上面永远是那个灰色的天,下面是那寒冷的、寂寥的、大雪封闭了的荒原。”
(5).恬静;淡泊。 汉 王充 《论衡·自纪》:“﹝ 王充 ﹞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三国 魏 嵇康 《卜疑》:“有 宏达 先生者,恢廓其度,寂寥疏阔。”
(6).冷落萧条。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余生不欢娱,何以竟暮归,寂寥曲肱子,瓢饮疗朝饥。” 宋 苏轼 《乞赈济浙西七州状》:“ 熙寧 中饥疫,人死大半,至今城市寂寥。少欠官私逋负,十人而九。若不痛加賑恤,则一方餘民,必在沟壑。” 明 李贽 《与弱侯焦太史书》:“此间自八老去后,寂寥太甚,因思向日亲近善知识时,全不觉知身在何方,亦全不觉欠少甚么,相看度日,真不知老之将至。”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这里对于左翼文艺,是压迫无所不至,然而别的文艺,却全然空洞无物,所以出版界非常寂寥。”
(7).谓稀疏;稀少。 唐 韩愈 《送权秀才序》:“ 权生 之貌固若常人耳,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合。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閲之累日而无穷焉。” 宋 叶适 《题潘彦庶群书辩证》:“余愧非精识,其《羣书辩证》,寂寥十数简,谓古人之书必待己而决,颇亦疑之。”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坐是之故,而瑰瑋特絶之徒……羞与 噲 伍,是以此中人才,日就寂寥也。”  ——《漢語大詞典》
门径(門徑)mén jìng
亦作“ 门逕 ”。
(1).当门的小路。 唐 岑参 《高冠谷口赠郑鄠》诗:“门径稀人迹,簷峯下鹿羣。” 元 赵孟俯 《题〈耕织图〉》诗之二:“散灰缘旧俗,门逕环周遭,所冀岁有成,殷勤在今朝。”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清华园图记》:“余家距 清华园 不半里,暇日尝访其遗构,门径深而曲,中有高楼翼然。”
(2).做事的途径、方法、窍门。 清 郑燮 《贺新郎·徐青藤草书一卷》词:“只有文章书画笔,无古无今独逞,并无復自家门径。” 清 谭嗣同 《仁学·仁学界说》:“格致即不精,而不可不知天文、地舆、全体、心灵四学,盖羣学羣教之门径在是矣。”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通常他是无时无刻不在谈着发财的门径的。”  ——《漢語大詞典》
侧 ( 側 ) cè/zè/zhāi
侧 [ cè ]
  1. 旁:~面。~影。~门。~室。~翼。~记(关于某些活动的侧面的报道)。
  2. 斜着:~重(zhòng )(偏重)。~射。~卧。~枝。~芽。辗转反~。
  3. 卑陋:~陋(a.偏僻简陋;b.指地位低下)。
侧 [ zè ]
     ◎ 同“”。
侧 [ zhāi ]
  1. 〔~歪〕倾斜,如“你看那人~~着走”。
数 ( 數 ) shù/shǔ/shuò
数 [ shù ]
  1. 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目。~量。~词。~论(数学的一支,主要研究正整数的性质以及和它有关的规律)。~控。
  2. 几,几个:~人。~日。
  3. 技艺,学术:“今夫弈之为~,小~也”。
  4. 命运,天命:天~。气~。
数 [ shǔ ]
  1. 一个一个地计算:不可胜~。~九。
  2. 比较起来突出:~得着。
  3. 责备,列举过错:~落。
  4. 谈论,述说:~说。~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数 [ shuò ]
  1. 屡次:~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尺 chǐ/chě《國語辭典》

尺 [ chǐ ]

  1. 量词。计算长度的单位。一公尺等于一百公分;一台尺约三十公分;一市尺等于零点三三三公尺。
  2. 量长短的器具。如:「皮尺」、「铁尺」。
  3. 像尺的条状物。如:「镇尺」、「戒尺」。
  1. 微小的。如:「尺寸之功」。《孟子·公孙丑上》:「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

尺 [ chě ]

  1. 参见「[[工尺]]」条。

尺 [ chí ]

  1. 参见「尺寸」(二)​条。
长 ( 長 ) cháng/zhǎng
长 [ cháng ]
  1. 两端的距离:~度。
  2. 长度大,与“”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
  3.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
  4.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
长 [ zhǎng ]
  1. 生长,成长:~疮。
  2. 增加:~知识。
  3. 排行第一的:~子。~兄。~孙。
  4. 辈分高或年纪大:~辈。~者。家~。
  5. 领导人;负责人:部~。校~。
蒿莱(蒿萊)hāo lái
(1).野草;杂草。《韩诗外传》卷一:“ 原宪 居 鲁 ,环堵之室,茨以蒿莱。”《后汉书·独行传·向栩》:“﹝ 向栩 ﹞及到官,略不视文书,舍中生蒿莱。” 唐 杜甫 《夏日叹》诗:“万人尚流冗,举目惟蒿莱。” 鲁迅 《集外集·〈无题〉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2).草野。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三一:“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唐 岑参 《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诗:“还须及秋赋,莫即隐蒿莱。” 黄侃 《效庾子山〈咏怀〉》:“我本蒿莱人,焉能知治乱?”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