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一春又是寻常过,两鬓谁知容易斑。

吴锡畴宋代〕《晚春

书策炉熏了日閒,雨余庭砌绿回环。
一春又是寻常过,两鬓谁知容易斑。
轻薄杨花芳草岸,凄凉杜宇夕阳山。
不嫌贫有双飞燕,依旧衔泥自往还。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一春寻常两鬓容易

一春
唐 常建 落第长安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唐 戴叔伦 将巡郴永途中作 行役留三楚,思归又一春。
唐 刘长卿 送郑司直归上都 马首归何日,莺啼又一春。
唐 白居易 郡中闲独寄微之及崔湖州 蘋洲会面知何日,镜水离心又一春。
唐 秦韬玉 牡丹 图把一春皆占断,固留三月始教开。
唐 韦庄 春暮 一春春事好,病酒起常迟。
唐 陆龟蒙 惜花 人寿期满百,花开唯一春。
唐 李昭象 喜杜荀鹤及第 一春新酒兴,四海旧诗声。
唐 罗隐 除夜寄张达 江浦思归意,明朝又一春。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九十八首 其六十八 一百年中是一春,不教日月辄移轮。
宋 韩琦 柳絮二阕 其一 一春情绪空撩乱,不是天生稳重花。
宋 胡宿 早夏 一春酒费知多少,探尽囊中换赋金。
宋 晁补之 赴广陵道中三首 其三 杨柳青青欲哺乌,一春风雨暗隋渠。
宋 范成大 初入湖南醴陵界 一春客梦饱风雨,行尽江南闻鹧鸪。
宋 陆游 春晚至山中因访陈道人 一春衰病集残骸,太息流尘覆酒杯。
宋 杨万里 题所寓唐德明书斋 只言官满浑无事,也被诗愁搅一春。
宋 刘克庄 春旱四首 其一 一春闵雨动龙颜,晓殿权停贺雪班。
宋 真山民 春闺词 一春螺黛浑无用,付与东风染柳条。
元 王逢 夜宴叶氏庄晓登悠然楼作 一春乐意朝来好,千里家书席上看。
金 段克己 渔家傲 其五 送春六曲 诗句一春浑漫与。纷纷红紫俱尘土。  ——《骈字类编》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1.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3.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4.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1.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2.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3.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寻常(尋常)xún cháng
(1).寻、常,皆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一丈六尺为常。喻短或小。《左传·成公十二年》:“及其乱也,诸侯贪冒,侵欲不忌,争寻常以尽其民。” 杜预 注:“言争尺丈之地,以相攻伐。” 杨伯峻 注:“寻常意谓尺寸之地。”《国语·周语下》:“夫目之能察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 韦昭 注:“五尺为墨,倍墨为丈,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唐 柳宗元 《柳常侍行状》:“夫器宏者,耻效以圭撮之任;足逸者,难局以寻常之地。”
(2).比喻长或多。《韩非子·扬权》:“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 陈奇猷 集释引旧注:“四指为扶。上於度量少有所失,下之得利已数倍多矣。”《淮南子·主术训》:“故人君者,其犹射者乎!於此毫末,於彼寻常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毫釐蹉于机,则寻常违于的。”
(3).平常;普通。 唐 刘禹锡 《乌衣巷》诗:“旧时 王 谢 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宋 叶适 《刘公墓志铭》:“今不过寻常文书,肯首而退尔。” 元 刘埙 《隐居通议·经史一》:“观此,则 雄 之学,岂寻常文墨士哉!” 巴金 《家》七:“这果然是一个不寻常的消息,众人的心情马上改变了。”
(4).经常;平时。 唐 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诗:“ 岐王 宅里寻常见, 崔九 堂前几度闻。”《敦煌曲子词·十二月相思》:“无端嫁得长征壻,教妾寻常独自眠。”《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夫人道:‘员外寻常照管你也不曾?’ 李主管 道:‘一饮一啄,皆出员外。’” 冰心 《南归》:“母亲安稳的仰卧在矮长榻之上,深棕色的锦被之下,脸上似乎由他们略用些美容术,觉得比寻常还好看。”  ——《漢語大詞典》
过 ( 過 ) guò/guo/guō
过 [ guò ]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江。~账。~程。~渡。~从(交往)。经~。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秤。~磅。~目。
  3. 超出:~于。~度()。~甚。~奖(谦辞)。~量(liàng)。~剩。~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一~。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儿。
  7. 错误:~错。记~。
过 [ guo ]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用~。
  2. 用在动词后,与“”、“”连用,表示趋向:拿~来。走~去。
过 [ guō ]
  1. 姓。
两鬓(两鬓)
魏晋 陶潜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南北朝 庾信 尘镜诗 何须照两鬓,终是一秋蓬。
唐 白居易 晚春酤酒 百花落如雪,两鬓垂作丝。
宋 杨万里 晓寒二首 其二 春光唤入百花丛,寒力平欺两鬓蓬。
宋 戴表元 丁丑岁初归鄞城 城郭三年别,风霜两鬓新。
元 刘秉忠 东胜道中 两鬓黄尘秋色里,又投东胜过黄河。  ——《骈字类编》
谁 ( 誰 ) shuí
谁 [ shuí ]
  1. 疑问人称代词:你是~?~何(a.哪一个人;b.诘问,呵问)。~们。~人。~个。
  2. 任何人,无论什么人:这件事~都不知道。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1.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3.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4.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5.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1.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2.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3.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1.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2.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容易 róng yì
(1).做起来不费事。《汉书·杨恽传》:“郎中 丘常 谓 惲 曰:‘闻君侯讼 韩冯翊 ,当得活乎?’ 惲 曰:‘事何容易!脛脛者未必全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校定书籍,亦何容易,自 扬雄 、 刘向 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徧,不得妄下雌黄。” 唐 元稹 《酬李相公并启》:“况贵贱之隔,不啻於车笠之相悬,而相公投貺珍重,又岂唯一揖之容易哉?”《朱子语类》卷六五:“节节推去,固容易见。”《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王婆 道:‘覆夫人,要热闹容易,夫人放买市,这经纪人都来赶趁,街上便热闹。’”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 曹子建 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昇堂,用以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 朱自清 《背影》:“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2).轻率;草率;轻易。《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转精勤,莫容易,夜靖(静)三更思妙理。”《朱子语类》卷十一:“看前人文字,未得其意,便容易立説,殊害事。” 宋 程垓 《菩萨蛮》词之七:“夜来花底鶯饶舌,把人心事分明説,许大好姻缘,只成容易传。”《三国演义》第八七回:“ 孔明 曰:‘南蛮之地,离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伏甚难,吾当亲去征之。可刚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久已闻得有位 牛布衣 住在 甘露庵 ,容易不肯会人,相交的都是贵官长者。”
(3).犹言轻慢放肆。《旧唐书·韩愈传》:“ 宪宗 谓宰臣曰:‘…… 愈 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我以是恶其容易。’”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向中令徙令》:“我本谓庸儒敢箕踞傲睨若是,遂容易辱駡,欲拳殴之。” 宋 张耒 《明道杂志》:“士人有 双渐 者,性滑稽,尝为县令,因入村治事。夏暑憩一僧寺中,方入门,主僧半酣矣,因前曰:‘长官可同饮三盃否?’ 渐 怒其容易,叱去。”
(4).疏忽;糊涂。 唐 欧阳炯 《木兰花》诗:“儿家夫婿心容易,身又不来书不寄。” 宋 曹组 《扑蝴蝶》词:“幸容易!有人争奈,只知名与利?”
(5).谓某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快。 宋 司马光 《又寄聂之美》诗:“心目悠悠逐去鸿,别来容易四秋风。” 宋 陆游 《宴西楼》诗:“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王统照 《搅天风雪梦牢骚》:“ 景武 夹了一筷子的肉,听话便抬起头看了在座的人一眼道:‘人生有肉便当吃!一辈子容易的很,谁还能带些去?’”
(6).指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 清 阮元 《为王文简公书立墓道碑》:“翰林风月谁能似, 齐 鲁 声华近若何。多恐此碑容易泐,未如诗卷不消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繁华到极,便容易沦於虚浮。” 曹禺 《雷雨》第二幕:“ 鲁奶奶 ,我也知道 四凤 是个明白的孩子,不过有了这种不幸的情形,我的意思是非常容易叫人发生误会的。”  ——《漢語大詞典》
斑 bān《國語辭典》

斑 [ bān ]

  1. 杂色的点或花纹。如:「白斑」、「红斑」。《说文解字·文部》:「辬,驳文也。」清·段玉裁·注:「斑者,辬之俗。今乃斑行而辬废矣。」唐·宋之问〈晚泊湘江〉诗:「唯余望乡泪,更染竹成斑。」
  2. 痕迹。元·钱惟善〈和季文山斋早春〉诗:「落梅风细小窗寒,石上余香点点斑。」
  3. 一小部分。如:「可见一斑」。
  1. 灰白。颜色杂而不纯。如:「斑白」。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诗:「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2. 杂乱。《楚辞·屈原·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汉·王逸·注:「斑,乱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