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洗儿汤饼吾方拙,教子盐梅汝更荣。

许月卿宋代〕《允杰侄以诗来卒章和予生孙次韵一百首今存四

孙枝遥喜道韦经,老手摩头咳唾名。
豚犬吾儿夷□侄,虎龙孙祖退之情。
洗儿汤饼吾方拙,教子盐梅汝更荣。
许氏一门忠孝盛,夔{皋白换自}熊虎□延评。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洗儿汤饼方拙教子盐梅

洗儿(洗兒)xǐ ér
(1).旧俗,婴儿出生后三日或满月时替其洗身,称“洗儿”。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六三:“中尉传闻三日宴,翰林当撰洗儿文。”《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载》:“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 禄儿 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 清 郑珍 《江边老叟》诗:“鞠躬但道客难得,室后呱呱方洗儿。”
(2).把刚生下的婴儿溺死。 宋 王得臣 《麈史·惠政》:“ 闽 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则率皆不举,为其貲产不足以赡也;若女则不待三,往往临蓐,以器贮水,纔产即溺之,谓之洗儿。”  ——《漢語大詞典》
汤饼(湯餅)tāng bǐng
(1).水煮的面食。《释名·释饮食》:“蒸饼、汤饼、蝎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初学记》卷二六引 晋 束晳 《饼赋》:“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宋 黄朝英 《缃素杂记·汤饼》:“余谓凡以麪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羹汤者,有‘汤饼’之意存焉。古无‘麵’字,凡麺食一概都叫作‘饼’。”
(2).指汤饼会。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汤饼》:“生儿三日会客,名曰汤饼。” 清 唐孙华 《贺王冰庵太守纳姬》诗之二:“明年汤饼应呼我,带醉题麞一笑譁。”参见“ 汤饼会 ”。  ——《漢語大詞典》
吾 wú/yù《國語辭典》

吾 [ wú ]

  1. 我。《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楚辭·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 我的。《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1. 姓。如漢代有吾扈。

吾 [ yú ]

  1. 參見「吾吾 」條。
方拙 fāng zhuō
(1).刚直而不知变通。 唐 孟郊 《灞上轻薄行》:“自嘆方拙身,忽随轻薄伦。”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语忌诫》:“ 仁遇 行伍出身,语多方拙。”
(2).指方正朴拙,聪明不外露。 宋 陈傅良 《送德远弟赴省》诗:“方拙有家学,丰腴与众同。”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姚合》:“所谓方拙之奥,至巧存焉。”  ——《漢語大詞典》
教子 jiào zǐ
在洗礼时某人为教父,而教父保证将其教养成为基督徒  ——《整理自网络》
盐梅(鹽梅)yán méi
(1).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亦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孔 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梁书·处士传·庾詵》:“勒州县时加敦遣,庶能屈志,方冀盐梅。” 清 李渔 《玉搔头·分任》:“急递盐梅信,飞传鼎鼐家。” 郭沫若 《创造十年》十三:“外来稿件不加减一下盐梅,它是不肯入口的。”
(2).调和;和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声得盐梅,响滑榆槿。” 宋 苏辙 《除冯京彰德军节度使制》:“和而不同,性有盐梅之德。”
(3).盐花梅浆。可用以擦洗银器。 唐 白居易 《寄两银榼与裴侍郎因题两绝》之二:“惯和麴蘖堪盛否?重用盐梅试洗看。”自注:“银匠洗银,多以盐花梅浆也。”
(4).白梅的异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梅》。  ——《漢語大詞典》
汝 rǔ《國語辭典》

汝 [ rǔ ]

  1. 你。《书经·尧典》:「汝能庸命,巽朕位。」宋·陆游〈战城南〉诗:「诏书许汝以不死,股栗何为汗如洗!」
  1. 参见「汝水 」条。
  2. 姓。如明代有汝讷。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荣 ( 榮 ) róng
荣 [ róng ]
  1. 草木茂盛,引申为兴盛:~枯(草木盛衰,喻得意失意)。~悴(荣枯)。
  2. 受人敬重,与“”相对:光~。~升。~誉。
  3. “梧桐”的别称。
  4. 草开花,亦泛指草木的花:绿叶素~。~华。
  5.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