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毫端窥灵台,口角出华衮。

罗公升宋代〕《赠相字曾木讷

仓公造文字,千古疲蠹简。
尔来记草青,颇觉浮伪损。
老曾相心画,乃复凿泥沌。
毫端窥灵台,口角出华衮。
讷虽未成论,木亦不离本。
西游观青原,佳士竞推挽。
的应夸幼妇,不用愁御饭。
道人衡气机,笔置付一莞。
聊持无形字,示子非俗眼。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毫端灵台口角华衮

毫端 háo duān
(1).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后汉书·南匈奴传》:“呜呼!千里之差,兴自毫端。”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2).犹言笔底;笔下。 南朝 梁 庾肩吾 《〈书品〉序》:“其转註假借之流,指事会意之类,莫不状范毫端,形呈字表。” 宋 王安石 《赠李士云》诗:“毫端出窈窕,心手初不著。” 清 屠文漪 《迈陂塘·题陆旉亭小照》词:“是谁将玉山琼树,毫端图画偏似。”  ——《漢語大詞典》
窥 ( 窺 ) kuī
窥 [ kuī ]
  1. 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探。~伺。~测。~视。管~蠡测(喻见识浅陋,看不清高深的道理)。
灵台(靈臺)líng tái
(1).台名。 周文王 建。《诗·大雅·灵台》:“经始 灵臺 ,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汉书·扬雄传上》:“非 章华 ,是 灵臺 。” 颜师古 注:“言以 楚灵王 章华 之臺为非,而 周文王 灵臺 之制为是也。” 晋 潘岳 《西征赋》:“经始 灵臺 ,成之不日,惟 酆 及 鄗 ,仍京其室。”
(2).台名。传说 夏桀 、 商纣 建。《晏子春秋·谏下十八》:“ 殷 之衰也,其王 紂 作为 顷宫 、 灵臺 ,卑狭者有罪,高大者有赏,是以身及焉。”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昔者 桀 起 灵臺 , 紂 起 鹿臺 ,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五穀不熟。”
(3).台名。 春秋 时 卫侯 建。《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卫侯 为 灵臺 于 籍圃 。”《韩非子·难四》:“故 灵臺 之饮, 卫侯 怒而不诛,故 褚师 作难。”
(4).古时帝王观察天文星象、妖祥灾异的建筑。《文选·张衡〈东京赋〉》:“左制辟雍,右立灵臺。” 薛综 注:“司歷纪候节气者曰灵臺。” 唐 杨炯 《浑天赋》序:“朝夕灵臺之下,备见铜浑之象。”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善天文算法》:“ 仁皇 天纵聪明,夙习算法,特命灵臺皆以西法为主,惟置闰用 中 法以合《尧典》。”
(5).学宫。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尘埃紫陌春,风雨灵臺夜。” 钱仲联 集释引 陈景云 曰:“谓官四门博士也。 汉光武 立明堂、辟雍、灵臺,号三雍宫。” 唐 柳宗元 《叔父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来游京师,观艺灵臺。贡文有司,射策合程。”
(6).丘墓,祭台。《前汉书平话》卷中:“我王可怜 韩信 亏死,看旧日君臣之面,可亦建墓,高筑灵臺,盖一祠堂,受人祭祀。”
(7).今指追悼会上挂着遗像供人吊唁的台座。《光明日报》1982.10.10:“在摆满鲜花和花圈的灵台上,挂着一位中年人的大幅遗像。”
(8).收留亡灵的台。 唐 沈廷瑞 《垄穴遗诗》:“灵臺已得修真诀,尘世空留悟道篇。”《东欧女豪杰》第五回:“却是不偏不倚,正中要害,可怜呜呼哀哉,一命往灵臺去了。”
(9).传说中 尧 母 庆都 墓名。《汉书·地理志上》:“﹝ 济阴郡 ﹞ 成阳 有 尧 冢 灵臺 。”《后汉书·章帝纪》:“﹝ 元和 二年﹞使使者祠 唐尧 於 成阳 灵臺 。” 李贤 注引 郭缘生 《述征记》:“ 成阳县 东南有 尧 母 庆都 墓,上有祠庙, 尧 母陵俗亦名 灵臺大母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瓠子水》:“今 成阳 城西二里有 尧 陵, 陵 南一里有 尧 母 庆都 陵,於城为西南,称曰 灵臺 。”
(10). 东汉 第五颉 客居之所。《后汉书·第五伦传》“少子 頡 嗣……卒官” 李贤 注引《三辅决录注》:“ 頡 字 子陵 …… 洛阳 无主人,乡里无田宅,客止 灵臺 中,或十日不炊。”后因用为居处僻陋之典。 北周 庾信 《谢明帝赐丝布等启》:“某比年以来,殊有闕乏,白社之内,拂草看冰, 灵臺 之中,吹尘视甑。” 唐 高适 《行路难》诗之二:“安知顦顇读书者,暮宿 灵臺 私自怜。”
(1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其西南角外三星曰明堂……明堂西三星曰灵臺。”《魏书·术艺传·张渊》:“明堂配帝,灵臺考符。”原注:“明堂三星在太微西南角外,灵臺三星在明堂西。”
(12).指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於灵臺。” 郭象 注:“灵臺者,心也。”《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 李善 注:“寄通神於心府之下,遗跡相忘於江湖之上也。” 元 杨暹 《刘行首》第四折:“灵臺拂去是和非,丹用养就元阳气。” 鲁迅 《自题小像》诗:“灵臺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
(13).道教语。指头。《黄庭外景经·上部经》:“灵臺通天临中野。” 务成子 注:“头为高臺,肠为广野。”  ——《漢語大詞典》
口角 kǒu jué
(1).嘴边;嘴。 唐 韩愈 《苦寒》诗:“浊醪沸入喉,口角如衔箝。”《水浒传》第五六回:“ 徐寧 听罢,只叫那连声的苦,从丹田底下直滚出口角来。” 清 李渔 《凰求凤·先醋》:“你们做媒的口角,最善形容。” 茅盾 《锻炼》三:“ 苏太太 就两眼发直,口角抽搐,似乎想说话而又说不出。”
(2).言语;口气。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 柳麻子 貌奇丑,然其口角波俏,眼目流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诗谳》:“向避雨南郭,见题壁诗与箑头之作,口角相类,故妄度 李生 ,果因是而得真盗。”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此女口角殊咄咄逼人。”
争吵。《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 钮成 原係我家佣奴,与家人 卢才 口角而死,却与我无干。”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禁忌》:“元旦不食米饭,惟用蒸食米糕汤点,谓一年平顺,无口角之扰。” 浩然 《艳阳天》第二五章:“今天晌午,两个人发生了一点口角,这会儿火气已经下去了。”  ——《漢語大詞典》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1.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2. 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
  3. 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
  4. 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
  5. 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6. 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7. 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
  8. 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9. 到。如:「出席」、「出场」。
  10.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1.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1.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华衮(華衮)huá gǔn
(1).古代王公贵族的多采的礼服。常用以表示极高的荣宠。 晋 范宁 《〈春秋穀梁传〉序》:“一字之褒,宠踰华衮之赠。” 宋 王禹偁 《五哀诗》之一:“毁誉两无私,华衮间萧斧。”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先生遂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执贽愿为弟子者綦众。” 明 何景明 《九川行》:“已从华衮补日月,况执彤管排风云。”
(2).《诗·大雅·烝民》:“衮职有闕,维 仲山甫 补之。” 孔颖达 疏:“举衮以表君也。”后以“华衮”指君王。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