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念糟糠时,弃如路傍土。

连文凤宋代〕《鸤鸠

时兮呼妇来,时兮驱妇去。
呼来知天晴,驱去知天雨。
一去或一来,非为新与故。
白云变苍狗,人事何错迕。
不念糟糠时,弃如路傍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念糟糠

不念
书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诗不念昔者伊余来暨  ——《韵府拾遗 艳韵》
糟糠 zāo kāng
亦作“ 糟穅 ”。
(1).酒滓、谷皮等粗劣食物,贫者以之充饥。《荀子·荣辱》:“今使人生而未尝睹芻豢稻粱也,惟菽藿糟糠之为睹,则以至足为在此也。”《史记·伯夷列传》:“ 仲尼 独荐 颜渊 为好学,然 回 也屡空,糟穅不厌。” 司马贞 索隐:“厌,言飫也,谓不飫饱也。”《汉书·食货志上》:“庶人之富者累鉅万,而贫者食糟糠。” 宋 王安石 《再上龚舍人书》:“其术不过发常平,歛富民,为糟糠之养,出糟糠之餘,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2).《后汉书·宋弘传》:“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意谓贫困时与之共食糟糠的妻子不可遗弃。后因以“糟糠”称曾共患难的妻子。 宋 苏轼 《东坡志林·梁贾说》:“居富贵者不易糟糠。”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鹤楼起义》:“把我旧时糟糠弃土苴。”
(3).比喻废弃无用之物。《魏书·释老志》:“乃 释氏 之糟糠,法中之社鼠,内戒所不容,王典所应弃。” 郭沫若 《巨炮之教训》:“他们只知道译读我的糟糠,不知道率循我的大道。”  ——《漢語大詞典》
时 ( 時 ) shí
时 [ shí ]
  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
  2. 较长的时间:~代。古~。
  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
  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
  5. 常常:~常。学而~习之。
  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
  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
  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
  9. 某一时刻:按~上班。
  10.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
  11. 机会:~机。待~而动。
  12. 姓。
弃 ( 棄 ) qì《國語辭典》
  1. 「棄 」的異體字。
如 rú《國語辭典》

如 [ rú ]

  1. 顺从、依照。如:「如约」、「如命」。《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晋·杜预·注:「如,从也。」
  2. 如同、好像。如:「爱人如己」、「数十年如一日」。唐·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3. 往、至。如:「如厕」。《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
  4. 及、比得上。如:「远亲不如近邻」。《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5. 表示举例。如:「例如」、「譬如」。
  1. 于,表示比较。《吕氏春秋·仲秋纪·爱士》:「人之困穷,甚如饥寒。」
  1. 假若。《论语·述而》:「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镜花缘·第四回》:「姑且施恩,再限两个时辰。如再无花,就怨不得朕了。」
  2. 或者。《论语·先进》:「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表情形或状况。如:「突如其来」。《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如淳。
路 lù《國語辭典》

路 [ lù ]

  1. 道路,供人马舟车等行走的途径。如:「陆路」、「水路」、「高速公路」。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 条理、纹理。如:「思路」、「纹路」。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心路照通,有感斯顺。」
  3. 方法、途径。如:「生路」、「活路」。唐·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 军之弱冠。」
  4. 种类。如:「他们是那一路人?」《西游记·第五一回》:「这一路拳,走得似锦上添花。」
  5. 地区、区域。《三国演义·第一五回》:「自是东路皆平,令叔孙静守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这一日烧香回来,人见他是下路打扮,跟了他后面走的就有百十人。」
  6. 路线。如:「五路公车」。《水浒传·第五○回》:「今日宋江分兵做四路,来打本庄。」
  7. 姓。如汉代有路温舒。
傍 bàng《國語辭典》

傍 [ bàng ]

  1. 靠近、依附。如:「依山傍水」、「傍柳而眠」。唐·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傍 [ bāng ]

  1. 临近。如:「傍午」、「傍晚」。

傍 [ páng ]

  1. 侧、边。《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通「旁」。
  2. 汉字的偏旁。《水浒传·第二回》:「后来发迹,便将气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3. 姓。如唐代有傍企本。
  1. 别的、其他的。《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通「旁」。
  2. 不正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偏傍之书,死有归杀。」通「旁」。
  1. 广泛、普遍的。《墨子·尚同中》:「己有善,傍荐之。」通「旁」。
土 tǔ《國語辭典》

土 [ tǔ ]

  1. 地面砂泥等的混合物。如:「泥土」、「黏土」、「黑土」、「积土成山」。《书经·禹贡》:「厥贡惟土五色。」
  2. 地域、疆域。如:「国土」、「领土」、「疆土」。《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左传·隐公十年》:「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
  3. 乡里。如:「故土」。《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唐·刘威〈旅怀〉诗:「老将何面还吾土,梦有惊魂在楚乡。」
  4.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5.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本地的、地方性的、区域的。如:「土产」、「土货」、「土话」。
  2. 古老传统的。如:「土方法」、「土法炼钢」。
  3. 不合潮流的。如:「土里土气」、「他的穿著很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