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兰心茁还卷,蛰户启仍伏。

张羽明代〕《春寒

斋居滞积晦,余寒袭春服。
谷风从东来,微雨乱相续。
兰心茁还卷,蛰户启仍伏。
树冷寂鸣禽,庭荒绝来躅。
此时重燃火,倾觞泛新醁。
寻芳期自慰,怀人思方数。
淑景元易徂,掩扉愁独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兰心蛰户

兰心(兰心)
陆辅之词旨属对史达祖句巧剪兰心偷粘草甲 吴均诣周承不值诗竹枝任风转兰心逐风卷峤庾信咏春近馀雪诗丝条变柳色香气动兰心日李 十二月奉教诗见梅馆下 张籍春日行诗春 融融池上暖竹芽出土兰心短 杨万里秋月诗见菊脚下  ——《骈字类编》
茁 zhuó《國語辭典》

茁 [ zhuó ]

  1. 草木初生的样子。《说文解字·艸部》:「茁,艸初生出地貌。」《诗经·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唐·孔颖达·正义:「谓草生茁茁然出。」
  2. 成长。参见「茁壮 」条。
还 ( 還 ) huán/hái
还 [ huán ]
  1. 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乡。~俗。衣锦~乡。返老~童。
  2. 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手。~击。以眼~眼。以牙~牙。
  3. 偿付:归~。偿~。~本。原物奉~。
  4. 古同“”,环绕。
  5. 姓。
还 [ hái ]
  1. 依然,仍然:这本书~没有看完。
  2. 更加:今天比昨天~冷。
  3. 再,又:锻炼身体,~要注意休息。
  4. 尚,勉强过得去:身体~好。
  5. 尚且:他~搬不动,何况我呢?
卷 juàn/juǎn《國語辭典》

卷 [ juàn ]

  1. 古時書籍寫在絹帛或紙上,捲起來收藏,因此通稱書籍為「卷」。如:「手不釋卷」、「開卷有益」。
  2. 指書有分卷的每一單獨部分。如:「卷一」、「卷二」、「第一卷」、「第二卷」。
  3. 可以捲起來的書、畫。如:「經卷」、「手卷」、「畫卷」、「山水長卷」。
  4. 公私機構的公事文件。如:「卷宗」、「案卷」、「文卷」、「調卷」。
  5. 考試測驗的題紙。如:「試卷」、「考卷」。
  6. 量詞。計算字畫書籍的單位。如:「藏書三萬卷。」唐·杜甫〈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卷 [ quán ]

  1. 彎曲的。如:「卷枝」、「卷雲」、「卷曲」。
  2. 好。《詩經·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卷。」漢·毛亨·傳:「卷,好貌。」

卷 [ juǎn ]

  1. 把質地軟的物品裹曲。如:「卷起袖子幹活。」、「把這畫卷起來。」通「捲」。
  2. 收藏。如:「卷藏」。唐·柳宗元〈梓人傳〉:「則卷其術,默其智,悠爾而去。」通「捲」。
  1. 形狀卷曲的東西。如:「花卷」、「麻花卷」、「銀絲卷」。通「捲」。
  2. 可產生卷曲效果的器物。如:「髮卷」。
  3. 量詞。計算成卷物品的單位。如:「兩卷底片」、「三卷衛生紙」。
蛰户(蟄户)zhé hù
蛰虫伏处的洞穴。《后汉书·马融传》:“刊重冰,拨蛰户。”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登歌》:“乘长日,坏蛰户。” 宋 曾巩 《多雨》诗:“嗟江之滨地多雨,冬雷不收开蛰户。”  ——《漢語大詞典》
启 ( 啓 啟 ) qǐ
启 [ qǐ ]
  1. 打开:~封。~门。某某~。~齿。
  2. 开始:~用。~程。~运。
  3. 开导:~迪。~发。~蒙。~示。~明(古代指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出现在东方天空的金星)。承上~下。
  4. 陈述:~事。
  5. 书信:书~。小~。
仍 réng《國語辭典》

仍 [ réng ]

  1. 因循、沿袭。《文选·张衡·思玄赋》:「夫吉凶之相仍兮,怕反庂而靡所。」唐·柳宗元〈封建论〉:「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
  1. 屡次、频频。《国语·周语下》:「晋仍无道而鲜胄,其将失之矣。」《汉书·卷九·元帝纪》:「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
  2. 依然、还。如:「他的病仍不见好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 于是、因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南史·卷四九·刘怀珍传》:「与崔祖思友善……及闻祖思死,恸哭,仍得病,建元二年卒。」
伏 fú《國語辭典》

伏 [ fú ]

  1. 趴,身体向前倾靠在物体上。如:「倒伏」、「伏案」。《礼记·曲礼上》:「坐毋箕,寝毋伏。」
  2. 隐藏、隐匿。如:「蛰伏」、「危机四伏」、「昼伏夜出」。《老子·第五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 降服、使屈服。如:「降龙伏虎」、「制伏」。
  4. 低落下去。如:「伏地挺身」、「此起彼伏」。
  5. 承认、承受。如:「伏罪」、「伏法」。《文选·班彪·王命论》:「遇折足之凶,伏斧钺之诛。」
  6. 佩服、信服。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同「服 」。
  1. 隐藏不露的。《文选·左思·蜀都赋》:「漏江伏流溃其阿。」
  1. 参见「伏日 」条。
  1. 对尊长自谦的敬辞。《文选·枚乘·七发》:「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闲乎?」《汉书·卷四·文帝纪》:「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宜称。」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