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排方 pái fāng
古时腰带上的一种装饰。 宋 王得臣 《麈史·礼仪》:“今带止用九胯,四方五圆,乃九环之遗制。胯且留一眼,号曰‘古眼’,古环象也…… 至和 、 皇祐 间为方胯,无古眼,其稀者目曰‘稀方’,密者目曰‘排方’。” 宋 周邦彦 《诉衷情》词:“当时选舞万人长,玉带小排方。”《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七年》:“是日,皇太子入朝,赐排方玉带。排方玉带,非臣下所当服也,帝时已有内禪意矣。”参阅《宋史·舆服志五》。 ——《漢語大詞典》
小 xiǎo《國語辭典》
小 [ xiǎo ]
形- 與「大」相對:➊ 體積、數量、力量等方面不大的。如:「小城」、「小人物」。《荀子·勸學》:「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➋ 年輕、幼稚的。如:「年紀小」、「小伙子」。《晉書·九二·文苑傳·趙至傳》:「我小,未能榮養。」➌ 排行最後或地位較低的。如:「小官」、「這兩位是我二弟和小妹。」、「小妹!請你把帳單拿過來。」➍ 對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事物的謙稱。如:「恕小民直言。」、「小的不敢!」、「小店」、「小兒」。
- 邪惡的人、壞人。《漢書·卷八九·循吏傳·龔遂傳》:「今大王親近群小,漸漬邪惡所習。」
- 小孩、年幼者。如:「一家老小」。《詩經·小雅·楚茨》:「既醉既飽,小大稽首」。
- 妾。如:「嫁給人家當小的。」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五齣》:「你可知老相公年來因少男兒,常有娶小之意。」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輕視。《左傳·桓公十三年》:「將自用也,必小羅。」唐·李白〈送長沙陳太守〉詩二首之二:「莫小二千石,當安遠俗人。」
- 稍微。表示程度不深。如:「牛刀小試」、「不無小補」。
- 詞頭,表對年紀輕者的暱稱。如:「小王」、「小老弟」。
带 ( 帶 ) dài
带 [ dài ]
- 用皮、布或线等做成的长条物:~子。皮~。领~。一衣~水。
- 像带子的长条物:~钢。~鱼。声~。
- 车轮胎:车~。外~。
- 区域:地~。温~。
- 佩戴,披挂:~孝。~剑。
- 随身拿着:携~。~挈。~着钱。
- 捎,连着,顺便做:连~。~职。~累(lěi )(连累)。话中~刺。
- 含有,呈现:~电。~伤。
- 率领,引导:~领。~头。~动。以点~面。
- 女子阴道分泌的白色黏液:白~。
红罗(紅羅)hóng luó
(1).红色的轻软丝织品。多用以制作妇女衣裙。《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紈素声。”
(2).荔枝品种名。参阅《广群芳谱·果谱七·荔支一》引 唐 郑熊 《广中荔支谱》。 ——《漢語大詞典》
(2).荔枝品种名。参阅《广群芳谱·果谱七·荔支一》引 唐 郑熊 《广中荔支谱》。 ——《漢語大詞典》
襦 rú《國語辭典》
襦 [ rú ]
名- 短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鸲鹆跦跦,公在干侯,征褰与襦。」唐·杜甫〈新婚别〉诗:「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 幼儿用的围兜。唐·白居易〈阿崔〉诗:「腻剃新胎发,香绷小绣襦。」
- 捕捉禽兽用的细密罗网。《周礼·夏官·罗氏》:「罗氏掌罗乌鸟,蜡则作罗襦。」汉·郑玄·注:「襦,细密之罗。」
精神 jīng shén
(1).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吕氏春秋·尽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汉 王符 《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元 揭傒斯 《哭王十良仲》诗:“精神与时息,形质随日化。”
(2).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清 刘大櫆 《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藴结也。”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3).犹实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 宋 王安石 《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各部尚书,出则为各部长官,入则为参预政务大臣,与外国内阁官制,其精神固无异也。” 鲁迅 《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4).精力体气。《韩诗外传》卷六:“劳矣 箕子 !尽其精神,竭其忠爱。”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赵明诚 ﹞始负担捨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红楼梦》第五五回:“ 王夫人 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多少精神?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 李紈 协理。”
(5).形容人或物有生气。《世说新语·言语》“ 周僕射 ” 刘孝标 注引《晋纪》:“ 伯仁 仪容弘伟,善於俛仰应答,精神足以荫映数人。” 宋 范成大 《再题瓶中梅花》诗:“风袂挽香虽淡薄,月窗横影已精神。”《红楼梦》第四九回:“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连大气也不出的 夏先生 也显着特别的精神。精神了两三天, 夏先生 又不大出气了。”
(6).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态。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北齐书·废帝纪》:“ 文宣 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復昏扰。”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以解其纷。”
(7).风采神韵。 宋 周美成 《烛影摇红》词:“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 元 钟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那里取 陈平 般冠玉精神, 何晏 般风流面皮;那里取 潘安 般俊俏容仪。”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明 王世贞 评《子虚》《上林》,以为材极富,辞极丽,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
(8).精明;机警。《宋书·谢弘微传》:“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五年》:“臣观方今之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訐人为风采。” 老舍 《骆驼祥子》二:“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
(9).神通。《西游记》第二回:“ 祖师 道:‘你等起去。’叫:‘ 悟空 ,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西游记》第十六回:“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蜂儿。”
(10).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 ——《漢語大詞典》
(2).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清 刘大櫆 《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藴结也。”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3).犹实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 宋 王安石 《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各部尚书,出则为各部长官,入则为参预政务大臣,与外国内阁官制,其精神固无异也。” 鲁迅 《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4).精力体气。《韩诗外传》卷六:“劳矣 箕子 !尽其精神,竭其忠爱。”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赵明诚 ﹞始负担捨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红楼梦》第五五回:“ 王夫人 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多少精神?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 李紈 协理。”
(5).形容人或物有生气。《世说新语·言语》“ 周僕射 ” 刘孝标 注引《晋纪》:“ 伯仁 仪容弘伟,善於俛仰应答,精神足以荫映数人。” 宋 范成大 《再题瓶中梅花》诗:“风袂挽香虽淡薄,月窗横影已精神。”《红楼梦》第四九回:“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连大气也不出的 夏先生 也显着特别的精神。精神了两三天, 夏先生 又不大出气了。”
(6).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态。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北齐书·废帝纪》:“ 文宣 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復昏扰。”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以解其纷。”
(7).风采神韵。 宋 周美成 《烛影摇红》词:“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 元 钟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那里取 陈平 般冠玉精神, 何晏 般风流面皮;那里取 潘安 般俊俏容仪。”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明 王世贞 评《子虚》《上林》,以为材极富,辞极丽,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
(8).精明;机警。《宋书·谢弘微传》:“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五年》:“臣观方今之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訐人为风采。” 老舍 《骆驼祥子》二:“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
(9).神通。《西游记》第二回:“ 祖师 道:‘你等起去。’叫:‘ 悟空 ,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西游记》第十六回:“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蜂儿。”
(10).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 ——《漢語大詞典》
宛如 wǎn rú
(1).委曲顺从貌。《说文·人部》“僻”字下引《诗》:“宛如左僻。”今本《诗·魏风·葛屦》如作“然”,僻作“辟”。 毛 传:“宛,辟貌。” 陈奂 传疏:“宛,有委曲顺从之义,故云辟貌。” 马瑞辰 通释:“按《説文》‘僻,辟也’,引《诗》‘宛如左僻’。如,犹然也。僻,即辟也。”
(2).好象;仿佛。 唐 元稹 《青云驿》诗:“纔及 青云驛 ,忽遇蓬蒿妻;延我开蓽户,凿竇宛如圭。”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瓦缶冰花》:“既覆缶出水,而有餘水留缶,凝结成冰,视之,桃花一枝也,众人观,异之,以为偶然。明日用之,则又成开双头牡丹一枝。次日又成寒林满缶。水村竹屋,断鸿翘鷺,宛如图画远近景者。”《武王伐纣平话》卷上:“有 妲己 ,面无粉饰,宛如月里 嫦娥 ;头不梳粧,一似 蓬莱 仙子。”《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玉娥 道:‘妾除夜曾得一梦,次日岁朝遇一胡僧,宛如梦中所见。’”《清史稿·灾异志五》:“五年冬至时, 高淳 羣花齐放,宛如春色。”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三章:“那窗户上的冰花雪纹,宛如一块用银丝刺绣成的碎花巾帕,显得格外好看。” ——《漢語大詞典》
(2).好象;仿佛。 唐 元稹 《青云驿》诗:“纔及 青云驛 ,忽遇蓬蒿妻;延我开蓽户,凿竇宛如圭。”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瓦缶冰花》:“既覆缶出水,而有餘水留缶,凝结成冰,视之,桃花一枝也,众人观,异之,以为偶然。明日用之,则又成开双头牡丹一枝。次日又成寒林满缶。水村竹屋,断鸿翘鷺,宛如图画远近景者。”《武王伐纣平话》卷上:“有 妲己 ,面无粉饰,宛如月里 嫦娥 ;头不梳粧,一似 蓬莱 仙子。”《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 玉娥 道:‘妾除夜曾得一梦,次日岁朝遇一胡僧,宛如梦中所见。’”《清史稿·灾异志五》:“五年冬至时, 高淳 羣花齐放,宛如春色。”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三章:“那窗户上的冰花雪纹,宛如一块用银丝刺绣成的碎花巾帕,显得格外好看。” ——《漢語大詞典》
冯子(馮子)féng zǐ
尊称“冯”姓之人。(1)指 战国 时 孟尝君 门客 冯驩 。 唐 骆宾王 《钓矶应诘文》:“嗟乎!势牵於人,道穷乎我,将欲以下座而歌 冯子 ,又安能中辙而呼 庄周 哉!” 明 李梦阳 《九子咏·刘户部远夫》:“献赋拟 扬雄 ,弹鋏笑 冯子 。”(2)指 汉光武帝 功臣 冯衍 。 南朝 梁 刘孝标 《与宋玉山元思书》:“是以 贾生 怀琬琰而挫翮, 冯子 握璵璠而鎩羽。” ——《漢語大詞典》
都 dū/dōu《國語辭典》
都 [ dū ]
名- 大城市。如:「花都」、「港都」、「通都大邑」。
- 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如:「首都」、「国都」、「京都」、「行都」。
- 姓。如汉代有都稽,明代有都穆。
- 定都。《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 居。《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
- 总计。《文选·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
- 优雅、优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聊斋志异·卷一·娇娜》:「一少年出,丰采甚都。」
都 [ dōu ]
副- 皆。概括全部的意思。如:「都好」、「都是」。
- 还、尚且、甚至。如:「他都如此说了,你又能如何呢!」、「他一动都不动,活像个木头人似的。」
- 业已、已经。有加重语气的意味。如:「误会都造成了,你懊悔也没用!」
- 发语词,无义。《书经·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