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天变扬沧海,山昏失翠微。

陈昂宋代〕《残秋落日

败叶如相约,时时竞远飞。
露浓秋欲去,寒急市先稀。
天变扬沧海,山昏失翠微。
鸣鸦千百点,为我送将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天变沧海山昏翠微

天变(天變)tiān biàn
指天象的变异,如日蚀、星陨等。《史记·天官书》:“所见天变,皆国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时应,其文图籍禨祥不法。”《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民间怨声载道,天变迭兴。”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岁在甲寅多乱》:“不有天灾,必有天变;不有天变,必有盗贼。”  ——《漢語大詞典》
扬 ( 揚 ) yáng
扬 [ yáng ]
  1. 簸动,向上播散:~水。~场(cháng )。~汤止沸。
  2. 高举,向上:~手。~帆。趾高气~。~眉吐气。
  3. 在空中飘动:飘~。
  4. 称颂,传播:~言。~威。颂~。~弃。~名。
  5. 姓。
沧海(滄海)cāng hǎi
(1).大海。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观德》:“故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流之宗沧海也。” 宋 苏轼 《清都谢道士真赞》:“一江春水东流,滔滔直入沧海。” 明 林鸿 《金鸡岩僧室》诗:“夜来沧海寒,梦遶波上月。” 瞿秋白 《赤都心史》九:“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
(2).我国古代对 东海 的别称。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东临 碣石 ,以观 沧海 。”《初学记》卷六引 晋 张华 《博物志》:“ 东海 之别有 渤澥 ,故 东海 共称 渤海 ,又通谓之 沧海 。”参见“ 东海 ”。
(3).神话中的海岛名。《海内十洲记·沧海岛》:“ 沧海岛 在 北海 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海四面绕岛,各广二千里,水皆苍色,仙人谓之 沧海 也。”  ——《漢語大詞典》
山昏(山昏)
唐 孔德绍 行经太华 山昏五里雾,日落二华阴。
唐 杜甫 遣怀 水净楼阴直,山昏塞日斜。
唐 韦庄 渔塘十六韵 壁峻苔如画,山昏雾似蒸。
宋 苏舜钦 寄王几道同年 新安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元 张翥 蚤发鲁桥 路滑雨初歇,山昏云不开。
明 高启 送流人 海近风多飓,山昏瘴似岚。  ——《骈字类编》
失 shī《國語辭典》

失 [ shī ]

  1. 丢掉、遗落。如:「丧失」、「遗失」、「失而复得」、「失魂落魄」。
  2. 错过、纵放。如:「错失良机」、「机不可失」。
  3. 找不到。如:「迷失方向」。《楚辞·屈原·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4. 违背、不合乎。如:「失常」、「失态」、「失礼」。
  1. 错误。如:「过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翠微 cuì wēi
(1).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尔雅·释山》:“未及上,翠微。” 郭璞 注:“近上旁陂。” 郝懿行 义疏:“翠微者……盖未及山顶孱颜之间,葱鬱葐蒀,望之谸谸青翠,气如微也。” 唐 李白 《赠秋浦柳少府》诗:“摇笔望白云,开帘当翠微。” 宋 司马光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八水三川路渺茫,翠微深处白云乡。”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一》:“地当山之翠微,深崖坠壑,尚在其下,不觉其为幽閟;乱峯小岫,初环於上,不觉其为孤高。” 郁达夫 《题画》诗之一:“藜杖意行闻午鷄,人家住在翠微西。”
(2).泛指青山。 唐 高适 《赴彭州山行之作》诗:“峭壁连崆峒,攒峯叠翠微。”《西游记》第九回:“喜来策杖歌芳径,兴到携琴上翠微。” 毛泽东 《答友人》诗:“ 九嶷山 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3).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文选·左思〈蜀都赋〉》:“鬱葐蒀以翠微,崛巍巍以峨峨。” 刘逵 注:“翠微,山气之轻縹也。” 唐 韩愈 《送区弘南归》诗:“汹汹 洞庭 莽翠微, 九疑 鑱天荒是非。” 宋 吴文英 《玉京谣》词:“蕙帐移、烟雨孤山,待对影、落梅清泚。终不似。江上翠微流水。”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