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我谓虎至岂水乡,况少簜翳与林樾。

沈周明代〕《虎来

成化十一年九月,讹言虎至争慌惚。
我谓虎至岂水乡,况少簜翳与林樾。
前村渐报咥老翁,西村少年扑见骨。
未昏家家栅猪犬,四邻缓急莫相越。
昨闻邻子说果见,夜闻噭哮哮竦毛发。
起从壁孔稍窥觇,恰有微月映屋缺。
翻乌骇雀不安树,偃草落叶悲风发。
阔行卓尾自破来,意搏不得怒气勃。
耸躯哆吻首闯地,瞋目耽眈两杯凸。
侵朝出门迹宛在,湿泥载途五爪没。
口中且言尚惊怕,转首四顾疑冲突。
呜呼猛兽猛不知,平郊独行无乃忽。
人稠地局势无比,众眼不甘留突兀。
其中岂无冯妇者,攘臂敢前何不蹶。
弯弧倘有裴将军,老命须臾应弦殁。
不如徙恶南山深,安我民心汝安窟。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虎至水乡林樾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谓 ( 謂 ) wèi
谓 [ wèi ]
  1. 告诉:人~予曰。
  2. 称呼,叫作:称~。何~人工呼吸?
  3. 〔~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4. 说:所~。无~。可~神速。
虎至
沈周虎来诗成化十一年九月伪言虎至争慌惚  ——《骈字类编》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1.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岂 [ kǎi ]
  1. 古同“恺”,快乐。
  2. 古同“凯”,胜利的。
水乡(水鄉)shuǐ xiāng
河流、湖泊多的地区。 晋 陆机 《答张士然》诗:“余固水乡士,总轡临清渊。”《新唐书·车服志》:“夫芒屩出於水乡,非京华所有。”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山地种蔬,水乡捕鱼,採莲踏藕,生计不穷。” 孙犁 《白洋淀纪事·采蒲台》:“越过平原,越过一条大堤,就是 白洋淀 水乡了。”  ——《漢語大詞典》
况 ( 況 ) kuàng《國語辭典》
  1. 「况 」的异体字。
少 shǎo/shào《國語辭典》

少 [ shǎo ]

  1. 不多。如:「稀少」、「和平日相比,她今天的话好像少了一点。」
  1. 短缺、不够。如:「米面是一天不可少的。」、「少了一个人,不知有没有候补的?」
  2. 二数相较的差。如:「五比八少三。」
  3. 丢失、遗失。如:「我屋里少了几件东西,你们知不知道?」
  4. 轻视、不满。《史记·卷六九·苏秦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1. 不久、短时间。《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2. 不经常的。如:「这是少有的事。」
  3. 略微、稍微。《庄子·徐无鬼》:「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史记·卷 一一○·匈奴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少 [ shào ]

  1. 年幼的、年轻的。如:「少男」、「少女」、「少爷」。
  1. 幼年或年轻的时候。《墨子·兼爱中》:「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
  2. 年轻的人。《晋书·卷八○·列传·王羲之》:「王氏诸少并佳。」《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些好事的恶少,都一传两,两传三的来物色,非止一日。」
  3. 姓。如汉代有少年唯。
簜 dàng《國語辭典》

簜 [ dàng ]

  1. 大竹子。《说文解字·竹部》:「簜,大竹也。」《书经·禹贡》:「筿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汉·孔安国·传:「筿,竹箭。簜,大竹。」
  2. 笙箫一类的乐器。《说文解字·竹部》「簜」字·清·段玉裁·注:「以竹成器亦曰簜。笙箫皆用小竹,而云簜者,大之也。」
翳 yì《國語辭典》

翳 [ yì ]

  1. 用羽毛制成的车盖。《说文解字·羽部》:「翳,华盖也。」《晋书·卷二五·舆服志》:「戎车,驾四马,天子亲戎所乘者也。载金鼓、羽旗、幢翳。」
  2. 供作蔽覆的东西。《管子·小匡》:「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甲不解垒,兵不解翳。」唐·曹松〈碧角簟〉诗:「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绝纤尘。」
  3. 一种瞳孔为白膜所蒙蔽,以致无法看清东西的眼疾。宋·苏轼〈赠眼医王生彦若〉诗:「运针如运斤,去翳如拆屋。」
  1. 隐藏、隐居。《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七》:「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三国志·卷一一·魏书·管宁传》:「宁抱道怀贞,潜翳海隅。」
  2. 遮蔽。《楚辞·刘向·九叹·远逝》:「阜隘狭而幽险兮,石㟥嵯以翳日。」唐·刘禹锡〈磨镜篇〉:「流尘翳明镜,岁久看如漆。」
  3. 摒弃。《国语·周语下》:「而又夺之资,以益其灾,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新唐书·卷一五六·李元谅传》:「元谅培高浚渊,身执苦与士卒均,菑翳榛莽,辟美田数十里。」

翳 [ ​yī ]

  1. (一)​之又音。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林樾 lín yuè
林木;林间隙地。 唐 皮日休 《桃花坞》诗:“夤缘度南岭,尽日寄林樾。” 宋 朱熹 《西寮》诗:“畬田种胡麻,结草寄林樾。” 清 杜岕 《游嘉善寺》诗:“旭日穿林樾,嵐光宕屋檩。” 清 魏源 《重游百泉》诗:“遥山白于晓,林樾失翠黛。” 许地山 《缀网劳蛛》:“她看见一个人携着她底女儿从海边上来,穿过林樾,一直走到跟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