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心烦恼,惛惛不知处。
黄氏十九时,归周文璧氏。二年文璧丧,弱惟一女恃。
有姑患痿痹,其状莫比儗。有肢如无筋,有骨如无髓。
在床如空中,有身如蜕委。日夜但冥冥,仅有息存尔。
闻听与触动,稍及即厥死。荐地方儗步,通问必附耳。
艰难食溲次,不敢托诸婢。百药无一效,百累丛一已。
黄氏心烦恼,惛惛不知处。东家优婆夷,怜悯为黄语。
"汝姑溺苦海,汝知故何以。愆业如丘山,宿世所积累。
须皈大势力,南海有大士。解难说真言,功德莫思议。
但要深心持,日日要如是。一言一拜叩,亿又八千数。
在佛虽有程,敬爱无庸纪。功深果报近,何患患不起。
"黄氏闻是言,烦恼生欢喜。归室便置像,恭敬为作礼。
沐浴体投地,心观口娓娓。亦不知其终,亦不知其始。
亦不知其寒,亦不知其暑。阅日千八百,历年数得五。
俄梦见一姥,前黄行迤逦。心谓是现化,称名略不顾。
极力欲追即,步步悬尺只。径入一区庐,阖户若相拒。
款叩发号泣,其户豁然启。菩萨示妙相,金光烁瞻睹。
头上珠璎珞,晃晃复蕊蕊。莲目垂慈光,宣言启玉齿。
黄氏前谛听,合掌作长跪。云汝依吾道,悉知悉见已。
慈悲为我愿,岂无嘱付汝。循功加精进,九日一扶倚。
七九扶以行,前及我处所。觉来汗淋淋,其言尚在耳。
悟佛为众生,方便指门户。信心愈坚牢,额破吻俱腐。
临日试小掖,筋骨觉可举。屡试屡无难,还能步移跬。
彳亍诣像前,奠香致情旨。其炷从空跃,踰梁而直下。
乃著于本人,正中顶𩕄里。其声若惊霆,其势若击杵。
身心发震竦,百苦悉皆去。如风捲天云,不复剩渣滓。
如春活枯草,如冰化为水。亲党尽来观,赞叹世无此。
姑谢新妇力,脱我出死簿。新妇答何功,菩萨威力故。
此事闻其甥,王纶能覼缕。韦虚气治痿,若或有仙技。
黄氏孝治痿,专以诚为主。格物与布气,非诚莫相与。
孝有致久旱,孝有致冰鲤。事本出非常,未可论常理。
我特书其孝,勃蹊用为砥。至今昆山人,大书播邑史。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黄 」的异体字。
氏 [ shì ]
名- 古代巴蜀一帶稱突出而將要崩頹的山崖。《說文解字·氏部》:「氏,巴蜀山名岸脅之旁箸欲落墮者曰氏。」
- 姓的支系。古代姓和氏分用,姓表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分別子孫的支派,漢以後姓氏則互用不分。
- 古代傳說的人物或國名、朝代等,均繫以氏。如:「伏羲氏」、「神農氏」、「葛天氏」、「有扈氏」。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 古代少數民族支系的稱號。如鮮卑族有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
- 稱學有專長或有聲望的人。如:「春秋左氏傳」、「段氏說文解字注」。
- 古代稱呼已婚婦女,常於父姓或夫姓與父姓之後繫氏。如:「張氏」、「王氏」、「陳林氏」、「孫李氏」。
- 古代於官爵名後繫氏以稱呼。如:「師氏」、「太史氏」。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 對親屬的尊稱。於親屬稱謂後繫氏。如:「母氏」、「舅氏」、「仲氏」。
- 學術派別。如:「老氏」、「釋氏」。《文選·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妙思六經,逍遙百氏。」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氏 [ zhī ]
- 參見「月氏 」條。
(2).厌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张生 闻语,转转心劳攘,使作得似风魔,説了依前又问当;颠来倒去,全不害心烦。” 碧野 《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六章:“她最心烦的就是她家的那个长工,她不嫌他能干活,一个顶两个用,只烦他食量大,一顿要花消家里一升粮。” ——《漢語大詞典》
- 发怒,怨恨:~恨。~火。
- 烦闷,苦闷:烦~。苦~。懊~。~丧(sàng )。
(1).精神昏暗;神志不清。《庄子·至乐》:“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一本作“惽惽”。《汉书·酷吏传·王温舒》:“为人少文,居它惛惛不辩,至於中尉则心开。” 颜师古 注:“言为餘官则心意蒙蔽,职事不举。”《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原来 功父 身子眠在床上,惛惛不知人事,叫问不应,饮食不进,不死不活,已经七昼夜了。”
(2).指晦昧不明。《管子·四时》:“五漫漫,六惛惛,孰知之哉?”一本作“惽惽”。 尹知章 注:“惛惛,微暗貌……六,谓阴阳四时,其理微暗。”
(3).专一;专心致志。《荀子·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清 朱仕琇 《赠黄君序》:“ 黄君 昇玉 ,技於画者也。其急於其技之工也,其用心也,恒惛惛焉,孑孑焉。”
亦作“惽惽”。 沉闷。《楚辞·九辩》:“邅翼翼而无终兮,忳惛惛而愁约。” 王逸 注:“忧心闷瞀自约束也。” ——《漢語大詞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 居住:穴居野~。
-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 决定,决断:~理。
-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 止,隐退:~暑。
- 地方:~~。~所。
- 点,部分:长(cháng )~。好~。
-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