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心谓是现化,称名略不顾。

沈周明代〕《书周节妇孝感之异

黄氏十九时,归周文璧氏。二年文璧丧,弱惟一女恃。

有姑患痿痹,其状莫比儗。有肢如无筋,有骨如无髓。

在床如空中,有身如蜕委。日夜但冥冥,仅有息存尔。

闻听与触动,稍及即厥死。荐地方儗步,通问必附耳。

艰难食溲次,不敢托诸婢。百药无一效,百累丛一已。

黄氏心烦恼,惛惛不知处。东家优婆夷,怜悯为黄语。

"汝姑溺苦海,汝知故何以。愆业如丘山,宿世所积累。

须皈大势力,南海有大士。解难说真言,功德莫思议。

但要深心持,日日要如是。一言一拜叩,亿又八千数。

在佛虽有程,敬爱无庸纪。功深果报近,何患患不起。

"黄氏闻是言,烦恼生欢喜。归室便置像,恭敬为作礼。

沐浴体投地,心观口娓娓。亦不知其终,亦不知其始。

亦不知其寒,亦不知其暑。阅日千八百,历年数得五。

俄梦见一姥,前黄行迤逦。心谓是现化,称名略不顾。

极力欲追即,步步悬尺只。径入一区庐,阖户若相拒。

款叩发号泣,其户豁然启。菩萨示妙相,金光烁瞻睹。

头上珠璎珞,晃晃复蕊蕊。莲目垂慈光,宣言启玉齿。

黄氏前谛听,合掌作长跪。云汝依吾道,悉知悉见已。

慈悲为我愿,岂无嘱付汝。循功加精进,九日一扶倚。

七九扶以行,前及我处所。觉来汗淋淋,其言尚在耳。

悟佛为众生,方便指门户。信心愈坚牢,额破吻俱腐。

临日试小掖,筋骨觉可举。屡试屡无难,还能步移跬。

彳亍诣像前,奠香致情旨。其炷从空跃,踰梁而直下。

乃著于本人,正中顶𩕄里。其声若惊霆,其势若击杵。

身心发震竦,百苦悉皆去。如风捲天云,不复剩渣滓。

如春活枯草,如冰化为水。亲党尽来观,赞叹世无此。

姑谢新妇力,脱我出死簿。新妇答何功,菩萨威力故。

此事闻其甥,王纶能覼缕。韦虚气治痿,若或有仙技。

黄氏孝治痿,专以诚为主。格物与布气,非诚莫相与。

孝有致久旱,孝有致冰鲤。事本出非常,未可论常理。

我特书其孝,勃蹊用为砥。至今昆山人,大书播邑史。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现化称名不顾

心 xīn《國語辭典》

心 [ xīn ]

  1. 內臟之一。參見「心臟 」條。
  2. 我國古代認為心主管思維,故相沿以為腦的代稱。如:「用心」、「勞心勞力」。《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
  3. 思想、意念、感情。如:「傷心」、「心中不安」、「心情煩悶」。《文選·曹丕·與吳質書》:「東望於邑,裁書敘心。」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心凝形釋。」
  4. 思慮、謀畫。如:「有心人」、「有口無心」。《呂氏春秋·審應覽·精諭》:「紂雖 多心,弗能知矣。」
  5. 性情。如:「心性」。《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
  6. 平面或物體的中央或內部。如:「江心」、「掌心」、「圓心」。唐·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頃如鎔金。」
  7. 植物的花蕊或苗尖。如:「花心」。南朝梁·簡文帝〈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詩〉:「林花初墮蔕,池荷欲吐心。」
  8.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詩經·唐風·綢繆》:「三星在天。」漢·鄭玄·箋:「三星,謂心星也。」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谓 ( 謂 ) wèi
谓 [ wèi ]
  1. 告诉:人~予曰。
  2. 称呼,叫作:称~。何~人工呼吸?
  3. 〔~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4. 说:所~。无~。可~神速。
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1.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2. 事情。如:「国是」。
  3. 姓。如唐代有是光。
  1.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2.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3.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4.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1.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1.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1.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1.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现化(現化)xiàn huà
佛教所称佛或菩萨在人间显现的化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布商》:“﹝将军﹞又械问女子所在,实则乌有,盖神佛现化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及病起往访,则寺中无是二僧。或曰古佛现化,或曰十方常住,来往如云,萍水偶逢,已飞锡他往云。”《三侠五义》第八回:“大家方明白,红衣女子乃是菩萨现化。”  ——《漢語大詞典》
称名(稱名)chēng míng
(1).列举的物名。《易·繫辞下》:“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 孔颖达 疏:“‘其称名也小’者,言《易》辞所称物名多细小,若见豕负涂噬腊肉之属,是其辞碎小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2).称呼名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穀,自兹以降,虽 孔子 圣师与门人言皆称名也。”《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四年》:“ 魏 主称名为书告哀於 高肇 ,且召之还。”
(3).称号。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乃雅俗称名,新故杂用,是寧有厉禁耶?”  ——《漢語大詞典》
略 lüè《國語辭典》

略 [ lüè ]

  1. 计谋、计划。如:「谋略」、「方略」、「战略」、「策略」。
  2. 概要、重点。如:「要略」、「史略」。《孟子·滕文公上》:「此其大略也。」
  3. 姓。如三国时吴国有略统。
  1. 经营、治理。《左传·昭公七年》:「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
  2. 夺取、攻占。《淮南子·兵略》:「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3. 省去、简化。如:「省略」、「忽略」。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今之所撰,又以略诸。」
  1. 简要的。如:「略表」、「略图」。《荀子·非相》:「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
  1. 大致、稍微。如:「约略估计」、「略有所闻」、「略知一二」。《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不顾(不顧)bù gù
(1).不回头看。《史记·刺客列传》:“於是 荆軻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 林宗 异而问之:‘甑破可惜,何以不顾?’ 叔达 曰:‘甑已破,视之无益。’”
(2).不顾念;不照顾。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务在独乐,不顾众庶。”《楚辞·刘向〈九叹·离世〉》:“不顾身之卑贱兮,惜皇舆之不兴。” 王逸 注:“不敢顾念身之贫贱。”
(3).不理会。《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珞,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马周 初入京,至 灞上 逆旅,数公子饮酒,不顾 周 , 周 市斗酒濯足,众异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 朱暮堂 不顾 汤富海 的意见,不满地说:‘非筛不行! 苏账房 !’”
(4).不考虑;不顾忌。《韩非子·十过》:“耽於女乐,不顾国政,则亡之祸也。”《后汉书·列女传·太原王霸妻》:“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二·帝王淫乱》:“人有恣其淫性而不顾五伦,真禽兽也。”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章:“战士们不顾一切地在钢架上爬行。”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