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颇闻黄鹤山,樵斧隔林响。

程敏政明代〕《黄鹤山樵为沈兰坡作小景兰坡孙启南求题

在昔兰坡翁,结屋断尘鞅。
俯听溪阁邃,仰眺岩扉敞。
天机久已熟,真趣可谁赏。
颇闻黄鹤山,樵斧隔林响。
居然驾小彴,来趁夜潮长。
相对喜忘言,欲去愁孤往。
挥毫意不极,缣素大于掌。
高松发天籁,哀壑生夏爽。
抚景尚如昨,斯人已黄壤。
逆旅开画奁,斜阳落书幌。
高风邈难扳,题诗寄遐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黄鹤樵斧

颇 ( 頗 ) pō
颇 [ pō ]
  1. 偏,不正:偏~。~覆。~僻。
  2. 很,相当地;~为(wéi)。~佳。~久。~以为然。
  3. 姓。
闻 ( 聞 ) wén
闻 [ wén ]
  1. 听见:~诊。~听。~讯。博~强记。~过则喜。~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2.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
  3. 出名,有名望:~人。~达。
  4. 名声:令~(好名声)。丑~。
  5. 用鼻子嗅气味:你~~这是什么味儿?
  6. 姓。
黄鹤(黄鶴)huáng hè
(1).鸟名。即鹤。 南朝 宋 汤惠休 《杨花曲》之二:“ 江 南相思引,多叹不成音。黄鹤西北去,衔我千里心。” 北周 庾信 《小园赋》:“黄鹤戒露,非有意於轮轩;爰居避风,本无情於鐘鼓。” 倪璠 注引 周处 《风土记》:“鸣鹤戒露。”
(2).鸟名。即黄鹄。 唐玄宗 《春台望》诗:“ 太液池 中下黄鹤, 昆明水 上映牵牛。” 唐 崔湜 《大漠行》:“近见行人畏白龙,遥闻公主愁黄鹤。”参见“ 黄鵠 ”。
(3).喻贤才,大才。 唐 沈佺期 《黄鹤》诗:“黄鹤佐丹凤,不能羣白鷴。”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五:“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 唐 岑参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潜虬且深蟠,黄鹤飞未晚。” 陈铁民 等校注:“古人常把‘黄鹤’与‘黄鵠’混而为一,相传黄鵠是一种极善于高飞的大鸟……这里以‘潜虬’‘黄鹤’喻 王昌龄 ,谓其有大才,姑且隐伏待时,日后飞腾,亦不为晚。”
(4). 唐 崔颢 《黄鹤楼》诗:“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餘 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后以“黄鹤”比喻一去不返的事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四回:“本来当日定亲的地方不好,跑到那‘黄鹤一去不復返’的去处定个亲,此刻闹得新娘变了黄鹤了,为之奈何!” 清 讴歌变俗人 《醒世缘弹词》第九回:“到他房内去搜寻,黄鹤无踪不见形。”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七:“ 刘先生 去了,但从此以后便渺如黄鹤。”  ——《漢語大詞典》
山 shān《國語辭典》

山 [ shān ]

  1. 陆地上高起的部分。如:「崇山峻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吴师奔,登山以 望,见楚师不继复逐之。」
  2. 坟墓。唐·李华〈含元殿赋〉:「靡迤秦山,陂陀汉陵。」
  3. 姓。如晋代有山涛。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山中的。如:「山村」、「山寨」。
樵斧 qiáo fǔ
柴斧。 宋 陈与义 《出山》诗之二:“山空樵斧响,隔岭有人家。” 清 黄景仁 《由烟霞岭至紫云洞精舍》诗:“已有樵斧声,丁丁出深樾。”  ——《漢語大詞典》
隔 gé《國語辭典》

隔 [ gé ]

  1. 遮断、阻塞。如:「阻隔」、「分隔」。《说文解字·阜部》:「隔,塞也。」《后汉书·卷三三·郑弘传》:「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闲。」
  2. 距离、间隔。如:「相隔千里」、「隔两天再说吧!」。《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唐·李商隐〈无题〉诗:「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3. 改变、变异。《续汉书志·第二三·郡国志五》赞曰:「称号迁隔,封割纠纷。」
林 lín《國語辭典》

林 [ lín ]

  1. 树木或竹子丛生一处。如:「竹林」、「山林」、「松林」、「防风林」。
  2. 泛指同类的人或事物荟聚之所。如:「碑林」、「儒林」、「艺林」。《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3. 姓。如清代有林则徐。
  1. 众多。如:「工厂林立」。
响 ( 響 ) xiǎng
响 [ xiǎng ]
  1. 声音:~声。~箭。~马(旧称在路上抢劫财物的强盗,因抢劫时先放响箭而得名)。音~(a.声音,多就声音所产生的效果说;b.泛称收音、录音、扩音等设备)。
  2. 发出声音:钟~了。
  3. 声音高,声音大:~亮。~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4. 回声:~应(yìng )。如~斯应(喻反应迅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