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非关绝地脉,乃是伤人和。

方孝孺明代〕《勉学诗 其十八

饮马长城窟,窟中水无多。秋风动百草,水面亦生波。

长城备外侮,室内起干戈。非关绝地脉,乃是伤人和。

不见丰水上,灵台郁嵯峨。前有《大雅》诗,后有秦民歌。

锸涂得苦水,流毒如江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非关绝地乃是伤人

非关(非關)fēi guān
不是因为;无关。 唐 宋之问 《燕巢军幕》诗:“非关怜翠幕,不是厌朱楼。” 明 刘基 《张子英闲止斋》诗之三:“筑室在城市,而无闤闠声。非关远人世,虑涤境自清。” 清 李渔 《奈何天·伙醋》:“非关今日面皮娇,祇为当年舌太饶。”  ——《漢語大詞典》
绝地(絶地)jué dì
(1).指极险恶而无出路的境地。《孙子·九地》:“去国越境而师者,絶地也。”《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吾今虽处絶地,视死如归。”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李傅相入曾文正公幕府》:“傅相谓 祁门 地形,如在釜底,殆兵家之所谓絶地,不如及早移军。”
(2).极远的地方。《汉书·韩安国传》:“且自 三代 之盛,夷狄不与正朔服色……以为远方絶地不牧之民,不足烦中国也。”
(3).旧时堪舆家所谓的禁忌之地,如果用作宅基或墓地将会招致祸殃。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 姚麟 勑葬乃絶地,故其家遂衰。”《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今日有了老生儿,不致絶后,早则不在絶地上安坟了。”
(4).传说中骏马名。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穆王》:“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絶地,足不践土。”  ——《漢語大詞典》
脉 ( 脈 ) mài/mò《國語辭典》
  1. 「脈 」的異體字。
乃是 nǎi shì
(1).却是。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六:“ 树 ( 秦树 )低头急去数十步,顾其宿处,乃是冢墓。”《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朱氏 正要问个备细,一阵冷风,遍体颯然惊觉,乃是南柯一梦。”
(2).是;就是。《百喻经·山羌偷官库衣喻》:“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平山冷燕》第三回:“小女此扇,乃是草书,故此飞快。”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关于“舒愤懑”》:“大家早忘却了血史,反以为全留乃是长毛,全剃好象和尚。”  ——《漢語大詞典》
伤人 shāng rén
使人受到伤害。例如:批评性的意见时常伤人很重。  ——《漢語大詞典》
和 hé/hè/huó/huò/hú《國語辭典》

和 [ hé ]

  1. 各數相加的總數。如:「總和」、「二加三的和是五。」
  2. 適中、恰到好處、剛柔並濟的常道。《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3. 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4. 日本的別名。如:「大和民族」。
  5. 姓。如漢代有和武、晉代有和嶠。
  1. 敦睦、調諧。如:「和好如初」。《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
  2. 連同。如:「和衣而眠」。
  1. 溫順的、安詳的。如:「和藹」、「心平氣和」、「和顏悅色」。南朝陳·徐陵〈晉陵太守王勵德政碑〉:「風神雅淡,識量寬和。」唐·張說〈岳陽早霽南樓〉詩:「心阻意徒馳,神和生自足。」
  2. 溫暖的。如:「和煦」、「風和日麗」。唐·白居易〈首夏病間〉詩:「清和好時節,微風吹裌衣。」
  1. 對、向。如:「你和尊長講話的態度要恭敬。」《紅樓夢·第八回》:「好幾處都有,都稱贊得了不得,還和我們尋呢!」
  1. 與、跟。如:「我和他是好朋友。」宋·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和 [ hè ]

  1. 聲音相應。如:「附和」、「唱和」。《資治通鑑·卷二三六·唐紀五十二·順宗永貞元年》:「絪等從而和之,議始定。」宋·蘇軾〈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2. 依原詩格律或內容作詩以酬答他人。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序〉:「微之又以近作四十三首寄來,命僕繼和。」

和 [ huo ]

  1. 溫暖的。如:「暖和」。

和 [ hàn ]

  1. 之語音。

和 [ hú ]

  1. 牌戲中牌張已湊齊成副而獲勝稱為「和」。如:「和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秦鳳梧自己買這樣,買那樣,應酬朋友,吃酒碰和,毛毛的也有一萬了。」

和 [ huò ]

  1. 攪拌、混合。如:「攪和」、「和麵」。《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詫異道:『與他們甚麼相干?怎麼也和在裡頭。』」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