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恨无韩滉丹青手,更作丰年几幅图。

蔡肇宋代〕《大港即事次韵

村落家家有酒沽,黄童白叟醉相扶。
恨无韩滉丹青手,更作丰年几幅图。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丹青手丰年

恨 hèn《國語辭典》

恨 [ hèn ]

  1. 遗憾、悔恨的事。如:「记恨」、「饮恨而终」。《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1. 怨、仇视。如:「怨恨」、「憎恨」。《荀子·尧问》:「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唐·李白〈怨情〉诗:「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1.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韩 ( 韓 ) hán
韩 [ hán ]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中部、山西省东南部。
  2. 指“韩国”(位于亚洲朝鲜半岛南部)。
  3. 姓。
滉 huàng《國語辭典》

滉 [ huǎng ]

  1. 参见「滉瀁 」条。
丹青手 dān qīng shǒu
画工。 唐 高蟾 《金陵晚眺》诗:“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宋 王安石 《明妃曲》:“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清 孙枝蔚 《晚秋陪丘曙戒泛舟城西》诗:“欲写云水姿,安得丹青手。”  ——《漢語大詞典》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作 zuò《國語辭典》

作 [ zuò ]

  1. 興起、振起。如:「興風作浪」。《說文解字·人部》:「作,起也。」《易經·乾卦·九五》:「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 造就、培育。如:「天作之合」。《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3. 創作。如:「寫作」、「作畫」、「作詩」。《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 進行、舉行。如:「作戰」、「作簡報」。
  5. 為、當。如:「認賊作父」。
  6. 假裝。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7. 進行某事。如:「作媒」、「作證」、「作事」。同「做 」。
  8. 成為。如:「作人」、「作官」。同「做 」。
  9. 製造。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1. 事業。如:「工作」。《禮記·緇衣》:「毋以小謀敗大作,毋以嬖御人疾莊后。」
  2. 詩文書畫與藝術品稱為「作」。如:「傑作」、「佳作」、「名作」。

作 [ zuó ]

  1. 參見「作摩」、「作料」等條。

作 [ zuō ]

  1. 工人、工匠。如:「木作」、「石作」、「瓦作」。
  2. 製作某些工藝作品的場所。如:「作坊」。《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孫禮傳》:「禮徑至作所。不復重奏,稱詔罷民,帝奇其意而不責也。」
  1. 招惹、自找。如:「自作自受」。
丰年(豐年)fēng nián
丰收之年。《诗·小雅·无羊》:“众维鱼矣,实维丰年。” 唐 张说 《登歌》:“喜黍稷,屡丰年。” 元 赵孟俯 《题〈耕织图〉》诗之十一:“农家值丰年,乐事日熙熙。” 清 张惠言 《书左仲甫事》:“天降吾民丰年,乐与父老食之。”  ——《漢語大詞典》
几 ( 幾 ) jī/jǐ《國語辭典》

几 [ ​jǐ ]

讀音
  1. 小桌子。如:「茶几」、「几案」、「憑几」、「窗明几淨」。→「幾」的異體字(05411)​

几 [ ​jī ]

語音
  1. 二一四部首之一。→「幾」的異體字(05320)​
幅 fú《國語辭典》

幅 [ fú ]

  1. 布帛或纸张的宽度。《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
  2. 泛指宽度。如:「振幅」、「幅员广阔」。
  3. 文章或书画的分量。如:「篇幅」。
  4. 布帛、衣服的边缘。如:「边幅」。《仪礼·丧服》:「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唐·贾公彦·疏:「云衰外削幅者,谓缝之边幅向外,裳内削幅者,亦谓缝之边幅向内。」
  5. 量词。计算图画、布帛等平面物的单位。如:「一幅画」、「三幅挂图」、「她用两幅布做了条床单。」

幅 [ bī ]

  1. 行縢。即绑腿。《广韵·入声·职韵》:「幅,行縢名。」《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
图 ( 圖 ) tú
图 [ tú ]
  1. 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画。~案。~谱。~鉴。
  2. 指地图:《亚洲略~》。~穷匕见。
  3. 画:画影~形。
  4. 计谋,计划:宏~(亦作“弘图”、“鸿图”)。良~。
  5. 谋取,希望得到:~谋。~利。企~。妄~。励精~治。唯利是~。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