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白衣 bái yī
(1).白色衣服。《吕氏春秋·孟秋》:“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旧唐书·薛仁贵传》:“ 仁贵 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 宋 苏轼 《和答庞参军》:“一见胜百闻,往鏖 皋兰山 ,白衣挟三矢,趁此征 辽 年。” 胡征 《白衣女》:“我还不知道你的姓名,更记不清你那夜的容颜,只留下一个白衣的身影,在我深沉的忆念里。”
(2).古代平民服。因即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史记·儒林列传序》:“及 竇太后 崩, 武安侯 田蚡 为丞相,絀 黄 、 老 、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 公孙弘 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 平津侯 。”《后汉书·孔融传》:“﹝ 曹操 ﹞遂令丞相军谋祭酒 路粹 枉状奏 融 曰:‘少府 孔融 ……又前与白衣 禰衡 跌荡放言。’”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孟浩然》:“观 浩然 磬折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身白衣,良可悲夫!”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杨士奇 以白衣荐举,而直纶扉。”
(3).古指给官府当差的小吏。《汉书·龚胜传》:“尚书使 胜 ( 龚胜 )问 常 ( 夏侯常 ), 常 连恨 胜 ,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 颜师古 注:“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白衣》:“白衣,但官府之役耳,若侍卫则不然。”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少吏论》:“《隋书·百官志》云:‘凡州郡县,各因大小,置白直供其役。’即白衣也。”
(4).特指送酒的吏人。 唐 高适 《重阳》诗:“岂有白衣来剥喙,亦从乌帽自欹斜。” 宋 司马光 《和同舍对菊无酒》:“尽日柴门外,白衣来不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阁上华玄,尝接白衣之载酒;壚头涤器,未酬彩管之题桥。” 清 沈畯 《九日》诗:“有酒赏重阳,无烦白衣至。”参见“ 白衣人 ”。
(5).旧指受处分官员的身分。《晋书·蔡谟传》:“冬蒸, 謨 领祠部,主者忘设 明帝 位,与太常 张采 俱免,白衣领职。”《陈书·陈拟传》:“ 世祖 嗣位,除 丹阳 尹,常侍如故。坐事,又以白衣知郡,寻復本职。”《新唐书·封常清传》:“败书闻,帝削 常清 官,使白衣隶 仙芝 军效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上大怒,復议兴师,以前副将军 阿桂 首倡罢兵议,因褫其职,以白衣从军。”
(6).特指穿便服的士兵。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诗之九:“白衣摇急桨,青草伏彊弓。”
(7).佛教徒着缁衣,因称俗家为“白衣”。《太平御览》卷三五九引 荀氏 《灵鬼志》:“ 泰元 中,有道人从外国来,自説所受术师白衣,非沙门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 卢文弨 注:“僧衣緇,故谓世人为白衣。” 宋 苏轼 《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 洞庭 之南,有 阿育王 塔,分葬 释迦如来 舍利。尝有作大施会出而浴之者,緇素传捧,涕泣作礼。有比丘窃取其三……以授白衣 方子明 。”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述此既终,则又得一疑事,或举 赫尔图门 之説,以为宗教不可专任僧徒,当普及白衣而后可。” ——《漢語大詞典》
(2).古代平民服。因即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史记·儒林列传序》:“及 竇太后 崩, 武安侯 田蚡 为丞相,絀 黄 、 老 、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 公孙弘 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 平津侯 。”《后汉书·孔融传》:“﹝ 曹操 ﹞遂令丞相军谋祭酒 路粹 枉状奏 融 曰:‘少府 孔融 ……又前与白衣 禰衡 跌荡放言。’”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孟浩然》:“观 浩然 磬折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身白衣,良可悲夫!”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杨士奇 以白衣荐举,而直纶扉。”
(3).古指给官府当差的小吏。《汉书·龚胜传》:“尚书使 胜 ( 龚胜 )问 常 ( 夏侯常 ), 常 连恨 胜 ,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 颜师古 注:“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白衣》:“白衣,但官府之役耳,若侍卫则不然。”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少吏论》:“《隋书·百官志》云:‘凡州郡县,各因大小,置白直供其役。’即白衣也。”
(4).特指送酒的吏人。 唐 高适 《重阳》诗:“岂有白衣来剥喙,亦从乌帽自欹斜。” 宋 司马光 《和同舍对菊无酒》:“尽日柴门外,白衣来不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阁上华玄,尝接白衣之载酒;壚头涤器,未酬彩管之题桥。” 清 沈畯 《九日》诗:“有酒赏重阳,无烦白衣至。”参见“ 白衣人 ”。
(5).旧指受处分官员的身分。《晋书·蔡谟传》:“冬蒸, 謨 领祠部,主者忘设 明帝 位,与太常 张采 俱免,白衣领职。”《陈书·陈拟传》:“ 世祖 嗣位,除 丹阳 尹,常侍如故。坐事,又以白衣知郡,寻復本职。”《新唐书·封常清传》:“败书闻,帝削 常清 官,使白衣隶 仙芝 军效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上大怒,復议兴师,以前副将军 阿桂 首倡罢兵议,因褫其职,以白衣从军。”
(6).特指穿便服的士兵。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诗之九:“白衣摇急桨,青草伏彊弓。”
(7).佛教徒着缁衣,因称俗家为“白衣”。《太平御览》卷三五九引 荀氏 《灵鬼志》:“ 泰元 中,有道人从外国来,自説所受术师白衣,非沙门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 卢文弨 注:“僧衣緇,故谓世人为白衣。” 宋 苏轼 《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 洞庭 之南,有 阿育王 塔,分葬 释迦如来 舍利。尝有作大施会出而浴之者,緇素传捧,涕泣作礼。有比丘窃取其三……以授白衣 方子明 。”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述此既终,则又得一疑事,或举 赫尔图门 之説,以为宗教不可专任僧徒,当普及白衣而后可。” ——《漢語大詞典》
居士 jū shì
(1).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礼记·玉藻》:“居士锦带。” 郑玄 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齐 东海上有居士曰 狂矞 、 华士 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於人也。’”《魏书·儒林传·卢景裕》:“其叔父 同 职居显要,而 景裕 止於园舍,情均郊野,谦恭守道,贞素自得,由是世号居士。”《北史·韦夐传》:“ 夐 对翫琴书,萧然自逸,时人号为居士焉。”
(2).梵语意译。原指古 印度 吠舍种姓工商业中的富人,因信佛教者颇多,故佛教用以称呼在家佛教徒之受过“三归”、“五戒”者。《维摩诘经》称, 维摩诘 居家学道,号称 维摩居士 。 慧远 义记:“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南史·虞寄传》:“ 寄 因 宝应 不可諫,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絶之。常居 东山寺 ,伪称脚疾,不復起。” 唐 元稹 《度门寺》诗:“舍利开层塔,香炉占小峯。道场居士置,经藏大师封。”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自我观之,居士、沙门,二者不可废一。”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饮酒食肉的阔人富翁,只要吃一餐素,便可以称为居士,算作信徒。”
(3).称道教中人。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四:“ 政和 以后,道家者流始盛,羽士因援 江 南故事, 林灵素 等多赐号金门羽客、道士、居士者,必锡以涂金银牌,上有天篆,咸使佩之。”
(4).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人的泛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道士》:“ 徐 嘲之曰:‘道长日为客,寧不一作主?’道士笑曰:‘道士与居士等,惟双肩承一喙耳。’”《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老和尚﹞説道:‘居士,你但放心,説凶得吉;你若果有些山高水低,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花月痕》第五回:“老尼便向 痴珠 合掌道:‘居士何来?’”
(5).文人雅士的自称。如 李白 自称 青莲居士 ; 欧阳修 自称 六一居士 ; 苏轼 自称 东坡居士 。 ——《漢語大詞典》
(2).梵语意译。原指古 印度 吠舍种姓工商业中的富人,因信佛教者颇多,故佛教用以称呼在家佛教徒之受过“三归”、“五戒”者。《维摩诘经》称, 维摩诘 居家学道,号称 维摩居士 。 慧远 义记:“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南史·虞寄传》:“ 寄 因 宝应 不可諫,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絶之。常居 东山寺 ,伪称脚疾,不復起。” 唐 元稹 《度门寺》诗:“舍利开层塔,香炉占小峯。道场居士置,经藏大师封。”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自我观之,居士、沙门,二者不可废一。”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饮酒食肉的阔人富翁,只要吃一餐素,便可以称为居士,算作信徒。”
(3).称道教中人。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四:“ 政和 以后,道家者流始盛,羽士因援 江 南故事, 林灵素 等多赐号金门羽客、道士、居士者,必锡以涂金银牌,上有天篆,咸使佩之。”
(4).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人的泛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道士》:“ 徐 嘲之曰:‘道长日为客,寧不一作主?’道士笑曰:‘道士与居士等,惟双肩承一喙耳。’”《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老和尚﹞説道:‘居士,你但放心,説凶得吉;你若果有些山高水低,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花月痕》第五回:“老尼便向 痴珠 合掌道:‘居士何来?’”
(5).文人雅士的自称。如 李白 自称 青莲居士 ; 欧阳修 自称 六一居士 ; 苏轼 自称 东坡居士 。 ——《漢語大詞典》
演 yǎn《國語辭典》
演 [ yǎn ]
动- 当众公开表现技艺。如:「表演」、「扮演」。《红楼梦·第五四回》:「当下天未二鼓,戏演的是八义中『观灯』八出。」
- 练习。如:「演练」。元·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不强似你教幼女演裁缝,劝佳人学绣刺。」《水浒传·第七回》:「每日将酒肉来请智深,看他演武使拳。」
- 扩展、阐扬。《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金匮之计,又不知推演圣德,述先帝之志。」《后汉书·卷六二·荀淑传》:「 先王光演大业,肆于时夏。」
- 运算、推算。如:「演算」。《宋史·卷八二·律历志十五》:「必使气之与朔无毫发之差,始可演造新历。」
真谛(真諦)zhēn dì
原为佛教语。与俗谛合称为“二谛”。亦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南朝 齐 周颙 《重答张长史书》:“若谓探道家之跡,见其来一于佛者,则是真諦实义,沿文可见矣。” 唐 元稹 《大云寺》诗:“真諦成知别,迷心尚有云。”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昼锦》:“想浮生矇昧,谁辨雄雌,问前生难解红莲真諦。”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五讲:“从真谛来看是空,从俗谛来看是有。” 鲁迅 《华盖集续编·小引》:“这里面所讲的仍然并没有宇宙的奥义和人生的真谛。” ——《漢語大詞典》
江汉(江漢)jiāng hàn
(1). 长江 和 汉水 。《书·禹贡》:“ 江 汉 朝宗於海。”《诗·小雅·四月》:“滔滔 江 汉 ,南国之纪。” 朱熹 集传:“ 江 汉 ,二水名。”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 江 汉 之间,不惊鸡犬; 樊 襄 之下,更多冠盖。” 清 黄景仁 《黄鹤楼用崔韵》:“欲把登临倚长笛,滔滔 江 汉 不胜愁。”
(2).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 荆楚 之地,在今 湖北省 境内。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十:“ 江 汉 之君,悲其坠屨, 少原 之妇,哭其亡簪。”《后汉书·荀彧传》:“ 绍 既新败,众惧人扰,今不因而定之,而欲远兵 江 汉 ,若 绍 收离纠散,乘虚以出,则公之事去矣。”《文选·江淹〈望荆山〉诗》:“奉义至 江 汉 ,始知 楚 塞长。” 李善 注:“ 江 汉 , 荆 楚 之境也。”
(3).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 巴 蜀 之地。今 四川省 的东部地区。 唐 杜甫 《枯棕》诗:“嗟我 江 汉 人,生成復何有?” 仇兆鳌 注:“ 江 汉 ,指 巴 蜀 。”
(4).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今 湖北省 及其附近地区。 陈毅 《吟反攻形势》:“ 江 汉 飞传 刘 邓捷,中原重见 李 郑 回。” ——《漢語大詞典》
(2).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 荆楚 之地,在今 湖北省 境内。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十:“ 江 汉 之君,悲其坠屨, 少原 之妇,哭其亡簪。”《后汉书·荀彧传》:“ 绍 既新败,众惧人扰,今不因而定之,而欲远兵 江 汉 ,若 绍 收离纠散,乘虚以出,则公之事去矣。”《文选·江淹〈望荆山〉诗》:“奉义至 江 汉 ,始知 楚 塞长。” 李善 注:“ 江 汉 , 荆 楚 之境也。”
(3).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 巴 蜀 之地。今 四川省 的东部地区。 唐 杜甫 《枯棕》诗:“嗟我 江 汉 人,生成復何有?” 仇兆鳌 注:“ 江 汉 ,指 巴 蜀 。”
(4).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今 湖北省 及其附近地区。 陈毅 《吟反攻形势》:“ 江 汉 飞传 刘 邓捷,中原重见 李 郑 回。” ——《漢語大詞典》
滔滔 tāo tāo
(1).大水奔流貌。《诗·齐风·载驱》:“ 汶水 滔滔,行人儦儦。” 毛 传:“滔滔,流貌。”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瞻彼 黑水 ,滔滔其流。” 毛泽东 《沁园春·雪》词:“ 大河 上下,顿失滔滔。”
(2).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连续不断。《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 王逸 注:“滔滔,行貌。”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刘原甫见寄》:“语道滔滔是,论情往往牵。” 元 萨都剌 《灯蛾来》诗:“尔为微物不自觉,往来就死何滔滔。” 周立波 《悼田守尧同志》:“这使他们骄傲了,一路滔滔开向 平型关 ,并且指日要到达 太原 ,去喝那里的葡萄酒。” 茅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二:“他滔滔地辩论着,脸上兴奋得通红。”
(3).盛大;普遍。《诗·大雅·江汉》:“ 江 汉 浮浮,武夫滔滔。” 孔颖达 疏:“滔滔然多而广大者,令之顺此东流以行征伐。”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刘判官》诗:“ 刘侯 奉使光推择,滔滔才略沧溟窄。”《新唐书·刘迅传》:“天下滔滔,知我者希。”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然世间惟下下人最多,所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茅盾 《路》八:“况且 老荆 那样的人,滔滔者皆是,换一个来,何尝会比他好?”
(4).和暖;和乐。《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王逸 注:“滔滔,盛阳貌也。《史记》作‘陶陶’。” 南朝 宋 谢灵运 《善哉行》:“鄙哉愚人,戚戚怀瘼;善哉达士,滔滔处乐。” 明 王錂 《寻亲记·相逢》:“他那里安然寝睡,高枕无忧,其乐滔滔。” ——《漢語大詞典》
(2).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连续不断。《楚辞·东方朔〈七谏·谬谏〉》:“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 王逸 注:“滔滔,行貌。”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刘原甫见寄》:“语道滔滔是,论情往往牵。” 元 萨都剌 《灯蛾来》诗:“尔为微物不自觉,往来就死何滔滔。” 周立波 《悼田守尧同志》:“这使他们骄傲了,一路滔滔开向 平型关 ,并且指日要到达 太原 ,去喝那里的葡萄酒。” 茅盾 《第一阶段的故事》二:“他滔滔地辩论着,脸上兴奋得通红。”
(3).盛大;普遍。《诗·大雅·江汉》:“ 江 汉 浮浮,武夫滔滔。” 孔颖达 疏:“滔滔然多而广大者,令之顺此东流以行征伐。”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刘判官》诗:“ 刘侯 奉使光推择,滔滔才略沧溟窄。”《新唐书·刘迅传》:“天下滔滔,知我者希。”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然世间惟下下人最多,所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茅盾 《路》八:“况且 老荆 那样的人,滔滔者皆是,换一个来,何尝会比他好?”
(4).和暖;和乐。《楚辞·九章·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王逸 注:“滔滔,盛阳貌也。《史记》作‘陶陶’。” 南朝 宋 谢灵运 《善哉行》:“鄙哉愚人,戚戚怀瘼;善哉达士,滔滔处乐。” 明 王錂 《寻亲记·相逢》:“他那里安然寝睡,高枕无忧,其乐滔滔。” ——《漢語大詞典》
流 liú《國語辭典》
流 [ liú ]
名- 水的通稱。《史記·卷四·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唐·李白〈望廬山瀑布水〉詩二首之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像水流的東西。如:「氣流」、「暖流」、「電流」、「車流」。
- 派別。如:「九流十家」。《漢書·卷一○○·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 品類、等級。如:「上流」、「名流」、「第一流」。
- 移動。如:「人口外流」。《易經·乾卦·九五》:「水流溼,火就燥。」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留傳、散布。如:「流芳萬世」。《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 趨向。如:「流於形式」。《文選·曹丕·典論論文》:「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 放逐。《國語·周語上》:「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宜流之海外,以正風教。」
- 放縱。《國語·晉語一》:「肆侈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
- 往來不定的。如:「流雲」、「流民」。
- 快速通過的、運轉不停的。如:「流星」、「流年」。宋·蔣捷〈一翦梅·一片春愁待酒澆〉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 意外的、不明來處的。如:「流矢」、「流彈」。
- 沒有根據的。如:「流言」、「流譽」。
去乳
曹文晦诗昔君弃妾时二雏方去乳 ——《韵府拾遗 麌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