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邑人安土风,特不宜北客。

晁公溯宋代〕《病中一首简陈行之

冈陵虽坡陀,其下水所积。
山通巫硖雨,地类长沙湿。
太阳岂不照,浸渍本膏脉。
气蒸柱础润,暗起窗户黑。
老屋生菌衣,阴墙上苔色。
不知今何时,寒暑昼夜易。
邑人安土风,特不宜北客。
我初忽不戒,诗酒颇自适。
艰难出一语,不博万户邑。
竟坐伤天和,两卧漳滨疾。
急求三年艾,几堕众鬼域。
自惟形羸甚,固易中肤革。
昔年见君至,豪气非我敌。
谓将独免此,不受瘴疠厄。
胡为亦效我,倾倒弄翰墨。
吟哦雕肝肾,辛苦出钩棘。
迩来亦抱病,发作乃并日。
涤胃无全功,徒薪有上策。
意其水帝子,欲君更奇出。
手掉芙蓉旗,聊尔一戏剧。
庶闻谴瘧篇,相将还白石。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邑人安土北客

邑人 yì rén
(1).封地上的人。《易·比》:“邑人不诫,上使中也。”《左传·哀公十六年》:“ 子木 暴虐於其私邑,邑人诉之。”
(2).同邑的人;同乡的人。《左传·定公九年》:“尽借邑人之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得意 曰:‘臣邑人 司马相如 自言为此赋。’” 宋 王安石 《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自 宋 元 至今,邑人义而祀之。”  ——《漢語大詞典》
安土 ān tǔ
(1).安居本土。《礼记·哀公问》:“不能安土,不能乐天。” 郑玄 注:“不能安土,动移失业也。”《汉书·食货志上》:“百姓安土,岁数丰穰。” 晋 潘岳 《西征赋》:“矧匹夫之安土,邈投身於 镐京 。犹犬马之恋主,窃託慕於闕庭。”
(2).使地方安定。《史记·秦始皇本纪》:“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於海内。”
(3).安乐的地方。 南朝 梁 沈约 《郊居赋》:“违危邦而窘惊,访安土而移即。” 明 李寅 《恒雨叹》诗:“横索官符岁岁来,东南未可称安土。”  ——《漢語大詞典》
风 ( 風 ) fēng/fěng
风 [ fēng ]
  1.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2. 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3. 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4. 消息,传闻:~传(chuán )(传闻)。闻~而动。
  5. 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6. 指民歌、歌谣:国~(《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
  7. 中医学指某些疾病:~瘫。~湿。
  8. 姓。
风 [ fěng ]
◎ 古同“”,讽刺。
    特 tè《國語辭典》

    特 [ tè ]

    1. 與眾不同的、超出一般的。如:「獨特」、「特等」、「奇特」。
    2. 雄性的。如:「特牛」、「特牲」。
    1. 特別。如:「特地」、「特意」。《文選·李密·陳情表》:「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2. 只、但。如:「不特」、「非特」。
    1. 配偶。《詩經·鄘風·柏舟》:「髧彼兩髦,實維我特。」
    2. 特務。如:「匪特」、「敵特」。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宜 yí《國語辭典》

    宜 [ yí ]

    1. 相安、和顺。《礼记·大学》:「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2. 适当。《吕氏春秋·不苟论·当赏》:「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3. 共享。《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1. 合适、相称。如:「动静皆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二首之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 应该、应当。如:「不宜喧闹」、「不宜妄自菲薄」。
    2. 大概、似乎。《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
    1. 事宜。《礼记·月令》:「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
    2. 姓。如元代有宜桂可。
    北客
    唐 薛能 行次灵龛驿寄西蜀尚书 北客推车指蜀门,乾阳知已近临坤。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