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野人相指示,旁有若堂封。

晁公溯宋代〕《题先生庙

天地收霸气,丘原余閟宫。
野人相指示,旁有若堂封。
当时大耳儿,甚似隆准公。
夫岂忘故都,崎岖巴蜀中。
划然成三分,正尔阨两雄。
武侯抱遗恨,秦陇竟莫通。
独怜晋昌明,千载时始逢。
坐看五胡乱,萧条河洛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野人指示旁有堂封

野人 yě rén
(1).上古谓居国城之郊野的人。与“国人”相对。《左传·定公十四年》:“大子 蒯聵 献 盂 于 齐 ,过 宋 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仪礼·丧服》:“禽兽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筭焉!’都邑之士则知尊禰矣。” 贾公彦 疏引《论语》 郑玄 注:“野人粗略,与都邑之士相对。亦谓国外为野人。”
(2).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百喻经·比种田喻》:“昔有野人,来至田里,见好麦苗,生长鬱茂。”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牛次原》:“几树垂杨官道斜,不成村落野人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五节:“农夫住在田野小邑,称为野人。”
(3).庶人;平民。《论语·先进》:“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 刘宝楠 正义:“野人者,凡民未有爵禄之称也。” 唐 白居易 《访陈二》诗:“出去为朝客,归来是野人。” 明 方孝孺 《绿畴轩记》:“君子修德,以教野人。”
(4).士人自谦之称。 唐 杜甫 《赠李白》诗:“野人对羶腥,蔬食常不饱。” 仇兆鳌 注:“野人,公自谓也。” 明 刘基 《樵渔子对》:“夫高屋大厦,百鬼所闞;妖服贾祸,先哲时鉴:是岂野人之所愿欲哉!”
(5).借指隐逸者。 唐 元稹 《晨起送使病不行因过王十一馆居》诗之二:“野人爱静仍耽寝,自向黄昏肯去无?” 宋 王禹偁 《题张处士溪居》诗:“云里寒溪竹里桥,野人居处絶尘嚣。”
(6).粗野之人。指缺乏教养,没有礼貌,蛮不讲理的人。《荀子·大略》:“ 管仲 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以为天子大夫。” 杨倞 注:“类郊野之人,未浸渍於仁义,故不可为王者佐。”《红楼梦》第五二回:“比如方才説话,虽背地里,姑娘就直叫他名字;在姑娘们就使得,在我们就成了野人了。” 洪深 《五奎桥》:“ 周乡绅 :放屁!这是什么野人,敢说这种野话!”
(7).旧指未开化的民族。《吕氏春秋·恃君》:“ 氐羌 呼唐离水 之西, 僰人 、 野人 篇笮 之川, 舟人 、 送龙 突人 之乡,多无君。” 高诱 注:“西方之戎无君者。”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云南七·车里等各羁縻土司》:“野人者,在二长官司( 茶山 、 麻里 )界外,赤髮黄睛,树皮为衣,夜宿树上,丑恶兇悍,逢人即杀,无酋长约束。” 梁启超 《〈西学书目表〉序例》:“野人所知亦简,故 苗 、 黎 、 番 、 回 虽悍,人能制之。”
(8).指传说的猩猩之类。《尔雅翼·释兽二》“猩猩”:“ 荀卿 曰:‘今天猩猩形相,亦二足无毛也。’既言二足而又言无毛,则去人不远矣,今人谓之野人。”参见“ 野婆 ”。  ——《漢語大詞典》
相 xiāng/xiàng《國語辭典》

相 [ xiāng ]

  1. 彼此、交互,两方面都进行的。如:「互相」、「守望相助」、「两地相思」。《庄子·大宗师》:「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2. 比较一下,合并著说两方面比较的结果。如:「相异」、「相像」、「相得益彰」、「旗鼓相当」。
  1. 由交互的意义演变为单方面的意义,表示动作是由一方对另一方进行。如:「有事相烦」、「实不相瞒」。《三国志·卷五四·吴书·鲁肃传》:「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
  1. 姓。如明代有相世芳。

相 [ xiàng ]

  1. 审视、察看。《说文解字·目部》:「相,省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又见沈炼一表非俗,立住了脚,相了一回。」
  2. 占视、辨察,以断吉凶祸福。如:「相字」。《周礼·地官·大司徒》:「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3. 辅佐、帮助。如:「相夫教子」。《易经·泰卦·象曰》:「辅相天地之宜。」《书经·大诰》:「周公相成王。」
  4. 掌管、治理。《左传·昭公九年》:「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唐·柳宗元〈梓人传〉:「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5. 挑选、选择。《三国演义·第六五回》:「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1. 容貌、外形、模样。如:「长相」、「福相」、「吃相」、「窘相」、「穷酸相」。《西游记·第三五回》:「(孙行者)​现了本相。」
  2. 职官名:➊ ​ 百官之长,辅佐国君治理国政的人。如:「宰相」、「丞相」、「相国」。➋ ​ 古代典礼中,辅导行礼的人。如:「傧相」。《论语·先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 搀扶瞎子的人。《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
  4. 乐器名。似鼓,敲击以控制音乐节拍。《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汉·郑玄·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拊者以韦为表,装之以糠。糠,一 名相,因以名焉。」
指示 zhǐ shì
(1).以手指点表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见 秦王 无意偿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煇 出疆日,往返经寺门,遥望浮屠峻峙,有指示曰:‘此旧 景德院 也。’” 清 周亮工 《书戚三郎事》:“ 戚 指示木所在,匠遽为操作。”
(2).犹指点,指引。 唐 李涉 《题清溪鬼谷先生旧居》诗:“常闻先生教,指示 秦仪 路。”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三折:“臣等托圣主洪福,马到处成功,仰听神策庙算,指示一二。” 丁玲 《母亲》一:“在丫头们、幺妈们的指示之下,她懂得了她是应该取悦于妈的。”
(3).上级机关或领导对下级发布的指令性意见或文件。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我们这里,本来有个社,今年春上坚决收缩了。‘收缩’,是上头的指示。” 叶君健 《火花》四:“但是 何雨卿 既然有这个指示,他也不能不应付一下。”  ——《漢語大詞典》
旁有
水经注九渡水北径仙人楼下旁有石形极方峭世名之为仙楼  ——《骈字类编》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堂封 táng fēng
(1).宰相的封邑。《新唐书·源乾曜传》:“时议者言:‘国执政所以同休戚,不崇异无以责功。’帝乃詔中书门下共食实户三百,堂封自此始。” 宋 王溥 《五代会要·中书门下》:“ 梁 开平 五年二月敕:‘食人之食者忧人之事,况丞相尊位,参决大政,而堂封未给,且无餐钱,朕甚愧之。’”
(2).坟墓。语出《礼记·檀弓上》:“吾见封之若堂者矣。” 郑玄 注:“封,筑土为垄。堂,形四方而高。”此 子夏 述 孔子 论墓葬之言。故后以“堂封”指称坟墓。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诗:“三亩空留悬磬室, 九原 犹寄若堂封。” 明 章懋 《陕西副使静虚潘公墓志铭》:“查山鬱鬱,堂封纍纍。公归於此,百世是思。” 明 李东阳 《息庵》诗:“扫开苍翠凿孱颜,自作堂封更堵环。颇似 王樵 为茧室,不劳 齐景 泣 牛山 。”参见“ 堂斧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