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诗人(詩人)shī rén
(1).指《诗经》的作者。《楚辞·九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託志乎素餐。”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七:“ 范鲁公 戒子孙诗,其略曰:‘……《相鼠》尚有礼,宜鉴诗人刺。’”
(2).写诗的作家。 汉 扬雄 《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唐 白居易 《马上作》诗:“ 吴中 多诗人,亦不少酒酤。” 明 黄淳耀 《马巽甫〈游横山记〉序》:“昔 陶徵士 作《桃花源记》,后世诗人如 摩詰 、 昌黎 、 梦得 、 圣俞 诸公,皆形之咏歌,以为神仙。” 孙犁 《秀露集·关于诗》:“这包括诗人的‘志’,即思想或见解。” ——《漢語大詞典》
(2).写诗的作家。 汉 扬雄 《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唐 白居易 《马上作》诗:“ 吴中 多诗人,亦不少酒酤。” 明 黄淳耀 《马巽甫〈游横山记〉序》:“昔 陶徵士 作《桃花源记》,后世诗人如 摩詰 、 昌黎 、 梦得 、 圣俞 诸公,皆形之咏歌,以为神仙。” 孙犁 《秀露集·关于诗》:“这包括诗人的‘志’,即思想或见解。” ——《漢語大詞典》
少 shǎo/shào《國語辭典》
少 [ shǎo ]
形- 不多。如:「稀少」、「和平日相比,她今天的话好像少了一点。」
- 短缺、不够。如:「米面是一天不可少的。」、「少了一个人,不知有没有候补的?」
- 二数相较的差。如:「五比八少三。」
- 丢失、遗失。如:「我屋里少了几件东西,你们知不知道?」
- 轻视、不满。《史记·卷六九·苏秦传》:「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 不久、短时间。《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 不经常的。如:「这是少有的事。」
- 略微、稍微。《庄子·徐无鬼》:「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史记·卷 一一○·匈奴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
少 [ shào ]
形- 年幼的、年轻的。如:「少男」、「少女」、「少爷」。
- 幼年或年轻的时候。《墨子·兼爱中》:「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
- 年轻的人。《晋书·卷八○·列传·王羲之》:「王氏诸少并佳。」《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些好事的恶少,都一传两,两传三的来物色,非止一日。」
- 姓。如汉代有少年唯。
题咏(題詠)tí yǒng
亦作“ 题咏 ”。
(1).歌吟某一景物、书画或某一事件而题写诗词以志纪念。 元 宋旡 《甘露寺放舶至瓜洲风作》诗:“愁烦復消释,题咏纪曾经。”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 晋 唐 名蹟,品题甚少;即有品题,不过观欵题名而已。至 宋 元 人始尚题咏。题得好益增名贵;题得不好,益增厌恶。”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邹广文效忠图》:“嗣復分绘十图装册,乞名流题咏,一时作者九十餘人。”
(2).指为歌咏某一景物、书画或某一事件而题写的诗词。 宋 陆游 《上辛给事书》:“甚至於邮传之题咏,亲戚之书牘,军旅官府仓卒之间,符檄书判,类皆可以洞见其人之心术才能与夫平生穷达寿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褚生》:“已而泊舟,过长廊,见壁上题咏甚多,即命笔记词其上。”《红楼梦》第二三回:“话説 贾元春 自那日幸 大观园 回宫去后,便命将那日所有的题咏,命 探春 依次钞録妥协,自己编次,敍其优劣。” 端木蕻良 《遥远的风沙》:“都尉,巡阅史,边将……的题咏很多,看不过来了也看不清了。” ——《漢語大詞典》
(1).歌吟某一景物、书画或某一事件而题写诗词以志纪念。 元 宋旡 《甘露寺放舶至瓜洲风作》诗:“愁烦復消释,题咏纪曾经。”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 晋 唐 名蹟,品题甚少;即有品题,不过观欵题名而已。至 宋 元 人始尚题咏。题得好益增名贵;题得不好,益增厌恶。”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邹广文效忠图》:“嗣復分绘十图装册,乞名流题咏,一时作者九十餘人。”
(2).指为歌咏某一景物、书画或某一事件而题写的诗词。 宋 陆游 《上辛给事书》:“甚至於邮传之题咏,亲戚之书牘,军旅官府仓卒之间,符檄书判,类皆可以洞见其人之心术才能与夫平生穷达寿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褚生》:“已而泊舟,过长廊,见壁上题咏甚多,即命笔记词其上。”《红楼梦》第二三回:“话説 贾元春 自那日幸 大观园 回宫去后,便命将那日所有的题咏,命 探春 依次钞録妥协,自己编次,敍其优劣。” 端木蕻良 《遥远的风沙》:“都尉,巡阅史,边将……的题咏很多,看不过来了也看不清了。” ——《漢語大詞典》
物色 wù sè
(1).牲畜的毛色。《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 陈澔 集说:“物色或騂或黝。” 明 张宁 《方洲杂言》:“ 文帝 初耕藉田时,借牛于田家。既终亩,二耕叟互错认牛,喧閧不已。帝召问之曰:‘父老何自错?牛物色奈何?’”
(2).物体的颜色。《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緑沉也。”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3).形状;形貌。《西京杂记》卷二:“ 高帝 既作 新丰 ,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於通涂,亦竟识其家。”《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李贤 注:“以其形貌求之。”《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於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4).景色;景象。 南朝 宋 鲍照 《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宋 苏舜钦 《寄王几道同年》诗:“ 新安 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明 高启 《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 宣和殿 ,物色凄凉与画同。”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乃戍 高加索 ,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5).用品,物品。《南史·刘孝绰传》:“ 溉 少孤,宅近僧寺, 孝绰 往 溉 许,适见黄卧具, 孝绰 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须道是好。”《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6).访求,寻找;挑选。 汉 刘向 《列仙传·关令尹喜》:“ 老子 西游, 喜 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 老子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明史·韩林儿传》:“ 福通 物色 林儿 ,得诸 碭山 夹河 ,迎至 亳 ,僭称皇帝。” 张重光 《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 章湘 ,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7).引申指搜捕。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餘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然隆準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8).端详;辨认。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帝於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 金 ,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9).犹物性。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浦起龙 心解:“犹 庄子 言使得全其天年。” 唐 孟郊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10).标志。 明 王济 《君子堂日询手镜》:“由 贵 陆行往 宾州 ,必经 大龙山 ,非 冯氏 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漢語大詞典》
(2).物体的颜色。《金史·仆散忠义传》:“时昏雾四塞,跬步莫睹物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一·绿沉》:“盖有物色之深者为緑沉也。”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白色照在屋面,有些光被吸收而有些光被反射时,所反射的‘色光’就是‘物色’。”
(3).形状;形貌。《西京杂记》卷二:“ 高帝 既作 新丰 ,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於通涂,亦竟识其家。”《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李贤 注:“以其形貌求之。”《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春卿》:“尝送徒於州,亡其籍,至廷,口记物色,凡千人,无所差。”
(4).景色;景象。 南朝 宋 鲍照 《秋日示休上人》诗:“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 宋 苏舜钦 《寄王几道同年》诗:“ 新安 道中物色佳,山昏云澹晚雨斜。” 明 高启 《宣和所题画》诗:“那知回首 宣和殿 ,物色凄凉与画同。”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乃戍 高加索 ,见其地之物色,诗益雄美。”
(5).用品,物品。《南史·刘孝绰传》:“ 溉 少孤,宅近僧寺, 孝绰 往 溉 许,适见黄卧具, 孝绰 谓僧物色也,抚手笑。”《朱子语类》卷十六:“如一箇好物色到面前,真箇是好,也须道是好。”《宣和遗事》后集:“所贡物色,尽取之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房里多是要紧文书物色,你敢乱动么!”
(6).访求,寻找;挑选。 汉 刘向 《列仙传·关令尹喜》:“ 老子 西游, 喜 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 老子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令臣搜访诗人,臣已物色得数人。”《明史·韩林儿传》:“ 福通 物色 林儿 ,得诸 碭山 夹河 ,迎至 亳 ,僭称皇帝。” 张重光 《坐写字间的人》一:“他叫 章湘 ,和我一样是半年前从基层物色到局宣传处的。”
(7).引申指搜捕。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经北舰十餘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清 钱谦益 《读杜小笺》上:“然隆準之子孙,千人亦见,其能免于逆胡之物色乎?”
(8).端详;辨认。 宋 无名氏 《李师师外传》:“帝於灯下凝睇物色之,幽姿逸韵,闪烁惊眸。”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东邻墓》:“捕惊醒……驾轻舠,破浪南下,适遇 金 ,见其两足尖搭舵后,屹如山峙,详加物色,宛与梦符。”
(9).犹物性。 唐 杜甫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会希全物色,时放倚梧桐。” 浦起龙 心解:“犹 庄子 言使得全其天年。” 唐 孟郊 《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诗:“物色岂知异,人心故将违。”
(10).标志。 明 王济 《君子堂日询手镜》:“由 贵 陆行往 宾州 ,必经 大龙山 ,非 冯氏 之车则不敢行,车上有小旗为物色。” ——《漢語大詞典》
尽分
尽量 ——《整理自网络》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动-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