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溪高公拔上庠,劲节凛凛凌秋霜。
嘉定四年日在房,赵侯来守南清漳。
下车百事所未遑,先务化原修泮宫。
发帑市材鸠众工,改偏易陋规模洪。
大门复旧正当阳,直挹名第真仙峰。
泮渠下疏清波溶,时与潮汐相流通。
两廊轩轩如翚飞,朱栏翼之森卫防。
讲堂岩岩峙中央,高明洞豁无暧曚。
东西两舍夹其旁,扉楹新广标祠堂。
诸祠畴昔乱无章,从今一正峣相望。
东祀无极濂溪翁,浑沦再闢如羲皇。
二程从而大发扬,千载绝学始有光。
文公继之撷精刚,发挥大学明中庸。
善集诸儒粲朝纲,金声玉振真玲珑。
此邦况又旧游乡,流风遗泽尤洋洋。
合为四座俨颙颙,卓示师表开群矇。
女令圣门知所从,无徒自弃甘面墙。
西祀唐人相国常,首变蛮俗趋文风。
配以周欧二俊良,破荒桂籍先传芳。
端明蔡公著清忠,始自莲幕起腾骧。
东溪高公拔上庠,劲节凛凛凌秋霜。
力推秦桧锐锋铓,濒死奋不顾厥躬。
列为五像竦昂昂,论世尚友激懦慵。
要令片善有磨砻,无往不切进修功。
越惟明年神祝融,群工告备襡器藏。
侯曰轮奂美而彰,落成合与诸宾同。
释菜之礼久已亡,在泮饮酒仪亦荒。
今其举之始自邛,不宜草略宜周详。
时惟月琯中林钟,旬有三日方曈曨。
阖郡文武诸曹郎,下及生员隶学供。
庙廷叙立严班行,银青错间绯紫裳。
主人升自阼阶东,束茅灌献文宣王。
韭芹蔬笋罗芬芗,配食兖邹二国封。
跪伏拜起仪从容,精神昭格孚冥茫。
恭惟道德万世隆,参天配地相始终。
再诣东祠诸儒宗,荐以时器陈时饔。
粢盛醴齐烹羔羊,尊师一意照无穷。
三诣四祠诸贤踪,馈荐一视东祠丰。
岂应故事诚有将,示人友善何日忘。
祀事既毕登堂堭,峨冠列坐咸肃恭。
广文巍榻歌鲁颂,讲扬经义发童蒙。
卷经群趋跻而跄,旧堂序列环而重。
老少团拜敬而雍,申明孝弟消强梁。
更衣紫袖巾缩缝,旋复故坐举馂觞。
羞桃华瓜仍蕉黄,左肴右胾羹及粱。
五行大白益静庄,威仪秩秩无忀徉。
三劝和乐恩意浓,酬酢指逊交更相。
主人载笑色而康,方今太平无征攘。
幸与诸宾相庆逢,愿均饮醉文字中。
众宾欣谢且惭惶,此会旷典昔未尝。
今幸亲与沾霈滂,报之愧无圭与璋。
文班进请输肺肠,泮仪民则诗言颺。
风教基本今既崇,礼逊兴行道义充。
观听感德还降衷,自达闾巷无奸凶。
异时刺史入三公,又推此道柔万邦。
移风易俗归醇酿,均令天下跻虞唐。
武班进请披心胸,侯饮於泮为道长。
可屈群丑服淮羌,献囚献馘不告訩。
坐格飞鸮食我桑,赂金贡齿皆来降。
异时锡命侯弓彤,又相君德成安强。
樽俎自折万里冲,会同四海来氐羌。
诸生继进吐卑悰,惟申文武无异方。
加之俾尔炽而昌,加之俾尔寿而臧。
降尔遐福如陵冈,嗣续与国同无疆。
北溪野人狷且狂,躬陪盛仪喜莫量。
下车百事所未遑,先务化原修泮宫。
发帑市材鸠众工,改偏易陋规模洪。
大门复旧正当阳,直挹名第真仙峰。
泮渠下疏清波溶,时与潮汐相流通。
两廊轩轩如翚飞,朱栏翼之森卫防。
讲堂岩岩峙中央,高明洞豁无暧曚。
东西两舍夹其旁,扉楹新广标祠堂。
诸祠畴昔乱无章,从今一正峣相望。
东祀无极濂溪翁,浑沦再闢如羲皇。
二程从而大发扬,千载绝学始有光。
文公继之撷精刚,发挥大学明中庸。
善集诸儒粲朝纲,金声玉振真玲珑。
此邦况又旧游乡,流风遗泽尤洋洋。
合为四座俨颙颙,卓示师表开群矇。
女令圣门知所从,无徒自弃甘面墙。
西祀唐人相国常,首变蛮俗趋文风。
配以周欧二俊良,破荒桂籍先传芳。
端明蔡公著清忠,始自莲幕起腾骧。
东溪高公拔上庠,劲节凛凛凌秋霜。
力推秦桧锐锋铓,濒死奋不顾厥躬。
列为五像竦昂昂,论世尚友激懦慵。
要令片善有磨砻,无往不切进修功。
越惟明年神祝融,群工告备襡器藏。
侯曰轮奂美而彰,落成合与诸宾同。
释菜之礼久已亡,在泮饮酒仪亦荒。
今其举之始自邛,不宜草略宜周详。
时惟月琯中林钟,旬有三日方曈曨。
阖郡文武诸曹郎,下及生员隶学供。
庙廷叙立严班行,银青错间绯紫裳。
主人升自阼阶东,束茅灌献文宣王。
韭芹蔬笋罗芬芗,配食兖邹二国封。
跪伏拜起仪从容,精神昭格孚冥茫。
恭惟道德万世隆,参天配地相始终。
再诣东祠诸儒宗,荐以时器陈时饔。
粢盛醴齐烹羔羊,尊师一意照无穷。
三诣四祠诸贤踪,馈荐一视东祠丰。
岂应故事诚有将,示人友善何日忘。
祀事既毕登堂堭,峨冠列坐咸肃恭。
广文巍榻歌鲁颂,讲扬经义发童蒙。
卷经群趋跻而跄,旧堂序列环而重。
老少团拜敬而雍,申明孝弟消强梁。
更衣紫袖巾缩缝,旋复故坐举馂觞。
羞桃华瓜仍蕉黄,左肴右胾羹及粱。
五行大白益静庄,威仪秩秩无忀徉。
三劝和乐恩意浓,酬酢指逊交更相。
主人载笑色而康,方今太平无征攘。
幸与诸宾相庆逢,愿均饮醉文字中。
众宾欣谢且惭惶,此会旷典昔未尝。
今幸亲与沾霈滂,报之愧无圭与璋。
文班进请输肺肠,泮仪民则诗言颺。
风教基本今既崇,礼逊兴行道义充。
观听感德还降衷,自达闾巷无奸凶。
异时刺史入三公,又推此道柔万邦。
移风易俗归醇酿,均令天下跻虞唐。
武班进请披心胸,侯饮於泮为道长。
可屈群丑服淮羌,献囚献馘不告訩。
坐格飞鸮食我桑,赂金贡齿皆来降。
异时锡命侯弓彤,又相君德成安强。
樽俎自折万里冲,会同四海来氐羌。
诸生继进吐卑悰,惟申文武无异方。
加之俾尔炽而昌,加之俾尔寿而臧。
降尔遐福如陵冈,嗣续与国同无疆。
北溪野人狷且狂,躬陪盛仪喜莫量。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东溪(东溪)
唐 钱起 宿远上人兰若 更说东溪好,明朝乘兴寻。
唐 白居易 山枇杷 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
唐 李建勋 白雁 东溪一白雁,毛羽何皎洁。
宋 梅尧臣 东溪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骈字类编》
唐 白居易 山枇杷 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
唐 李建勋 白雁 东溪一白雁,毛羽何皎洁。
宋 梅尧臣 东溪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骈字类编》
高 gāo《國語辭典》
高 [ gāo ]
形- 上下距离远的。与「低」相对。如:「山高水深」、「高楼大厦」 。
- 超越一般水准的、等级在上的。如:「高等教育」、「高级」、「高手」。
- 优良。如:「高材生」。
- 价格贵的。如:「高价」。
- 年纪老的。如:「高龄」。
- 声音尖锐激昂的。如:「高歌」。
- 物体直立时上下的长度。如:「身高」。
- 高的地方。如:「居高临下」、「登高望远」。
- 姓。如唐代有高适。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尊崇、敬重。《韩非子·五蠹》:「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
公 gōng《國語辭典》
公 [ gōng ]
动- 平分。《说文解字·八部》:「公,平分也。」
- 使多数人得知或分享。如:「公诸世人」、「公诸同好」。
- 一种古代的爵位,位居五等之首。《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 称谓:➊ 对祖父的称呼。如:「外公」。➋ 对年长或有地位者的尊称。如:「主公」、「老公公」。➌ 妇人称丈夫的父亲为「公」。如:「公公」、「公婆」。
- 对同辈的敬称。《史记·卷七六·平原君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平正无私。如:「因公忘私」。《书经·周官》:「以公灭私,民其允怀。」《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
- 有关众人的事物。如:「办公」。
- 姓。如汉代有公俭。
- 属于大众的。如:「公费」、「公物」、「公筷」、「公海」。
- 雄性的。如:「公鸡」。
- 不掩饰、不隐藏的。如:「公然」。《隋书·卷七○·杨玄感传》:「朋党相扇,货贿公行。」
- 国家负责的。如:「公营」、「公告地价」。
拔 bá《國語辭典》
拔 [ bá ]
动- 拉出、抽出。如:「拔草」、「拔旗」、「拔剑」。《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吸取。如:「拔毒」、「拔出脓来」。
- 除去。如:「拔祸根」、「拔去眼中钉,肉中刺」。
- 选出。如:「提拔」、「选拔」。《汉书·卷七五·李寻传》:「闭绝私路,拔进英隽。」
- 特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夫以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
- 拉高。如:「拔起嗓门尖叫。」
- 动摇、改变。如:「坚忍不拔」、「牢不可拔」。《易经·乾卦·文言》:「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
- 攻取、占领。如:「连拔五城」。《孙子·谋攻》:「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 矫治。如:「用药膏将扭伤的脖子拔直。」
- 括,箭的尾端。《诗经·秦风·驷驖》:「公曰:『左之。』舍拔则获。」汉·毛亨·传:「拔,矢末也。」
- 急速。《礼记·少礼》:「毋拔来,毋报往。」汉·郑玄·注:「拔、赴皆疾也。」
上庠 shàng xiáng
古代的大学。《礼记·王制》:“ 有虞氏 养国老於上庠,养庶老於下庠。” 郑玄 注:“上庠,右学,大学也。”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趋竞,未復本源。至使公卿子孙,耻游太学,工商凡冗,或处上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此人若回来寻时,可叫他来京师上庠 贯道斋 寻问 林上舍 名 积 字 善甫 ,千万!千万!不可误事。” ——《漢語大詞典》
劲节(勁節)jìn jié
(1).谓坚贞的节操。 南朝 梁 范云 《咏寒松》:“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宋 王安石 《景福殿前柏》诗:“知君劲节无荣慕,宠辱纷纷一等看。” 朱光潜 《艺文杂谈·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陶渊明 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
(2).竹木枝干分杈处称节。以其质地坚实,故称劲节。 唐 柳宗元 《植灵寿木》诗:“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 ——《漢語大詞典》
(2).竹木枝干分杈处称节。以其质地坚实,故称劲节。 唐 柳宗元 《植灵寿木》诗:“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 ——《漢語大詞典》
凛凛 lǐn lǐn
(1).寒冷。《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凛凛岁云暮,螻蛄夕鸣悲。”《文选·潘岳〈寡妇赋〉》:“夜漫漫以悠悠兮,寒凄凄以凛凛。” 李善 注引《说文》曰:“凛凛,寒也。” 唐 岑参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冰片高堆金错盘,满堂凛凛五月寒。”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一折:“疏剌剌风乱鼓,寒凛凛望长天一色粉粧铺。”《西游记》第四八回:“彤云密布,朔风凛凛号空;惨雾重浸,大雪纷纷盖地。”
(2).借指年老。 宋 苏轼 《李杞寺丞见和复用元韵答之》:“吾年凛凛今几餘,知非不去惭 卫 蘧 。”按,此用前引“岁云暮”之意。
(3).威严而使人敬畏的样子。 唐 王勃 《慈竹赋》:“气凛凛而犹在,色苍苍而未离。”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九:“予观 颜平原 书,凛凛正色,如在廊庙,直言鯁论,天威不能屈。”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三折:“灯火直下,见了你兄弟身材凛凛,相貌堂堂,教那姐姐可是怕也不怕。”《明史·齐泰黄子澄等传赞》:“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再生缘》第二二回:“皇都掛榜纳英才, 熊浩 、 芝田 上马来。壮志堂堂行色远,英风凛凛战谋偕。” 茅盾 《右第二章》:“站在这两个威风凛凛的人面前, 李先生 自己也好象变做另一个人了。”
(4).惊恐畏惧貌。《三国志·蜀志·法正传》:“初, 孙权 以妹妻 先主 ,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餘人,皆亲执刀侍立, 先主 每入,衷心常凛凛。” 宋 苏轼 《陈公弼传》:“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 元 无名氏 《连环记》第一折:“方今 汉朝 献帝 在位,被那 董卓 专权,擅作威福,生杀由己。文武百官,皆凛凛不敢正目而视。” 明 张居正 《〈张太岳集〉序》:“严大辟之刑,俾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 清 戴名世 《左忠毅公传》:“二臺省者即 光斗 、 涟 也,两人公忠一体,有所举劾,必諮而后行,权贵人皆凛凛畏之。”
(5).犹犀利。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吴氏寄夫歌》:“昔君初奏三千牘,凛凛文锋谁敢触?” ——《漢語大詞典》
(2).借指年老。 宋 苏轼 《李杞寺丞见和复用元韵答之》:“吾年凛凛今几餘,知非不去惭 卫 蘧 。”按,此用前引“岁云暮”之意。
(3).威严而使人敬畏的样子。 唐 王勃 《慈竹赋》:“气凛凛而犹在,色苍苍而未离。”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九:“予观 颜平原 书,凛凛正色,如在廊庙,直言鯁论,天威不能屈。”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三折:“灯火直下,见了你兄弟身材凛凛,相貌堂堂,教那姐姐可是怕也不怕。”《明史·齐泰黄子澄等传赞》:“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再生缘》第二二回:“皇都掛榜纳英才, 熊浩 、 芝田 上马来。壮志堂堂行色远,英风凛凛战谋偕。” 茅盾 《右第二章》:“站在这两个威风凛凛的人面前, 李先生 自己也好象变做另一个人了。”
(4).惊恐畏惧貌。《三国志·蜀志·法正传》:“初, 孙权 以妹妻 先主 ,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餘人,皆亲执刀侍立, 先主 每入,衷心常凛凛。” 宋 苏轼 《陈公弼传》:“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 元 无名氏 《连环记》第一折:“方今 汉朝 献帝 在位,被那 董卓 专权,擅作威福,生杀由己。文武百官,皆凛凛不敢正目而视。” 明 张居正 《〈张太岳集〉序》:“严大辟之刑,俾九围之人,兢兢辑志,慢肆之吏,凛凛奉法。” 清 戴名世 《左忠毅公传》:“二臺省者即 光斗 、 涟 也,两人公忠一体,有所举劾,必諮而后行,权贵人皆凛凛畏之。”
(5).犹犀利。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吴氏寄夫歌》:“昔君初奏三千牘,凛凛文锋谁敢触?” ——《漢語大詞典》
凌 líng《國語辭典》
凌 [ líng ]
名- 積冰。《文選·張衡·思玄賦》:「魚矜鱗而并凌兮,鳥登木而失條。」唐·李善·注:「凌,冰也。」
- 姓。如唐代有凌準。
- 登、升。唐·李白〈書情題蔡舍人雄〉詩:「凌山採芳蓀,愧無橫草功。」
- 駕、乘。《文選·張衡·思玄賦》:「凌驚雷之砊礚兮,弄狂電之淫裔。」唐·李善·注:「凌,乘也。」宋·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 踰越、超過。《呂氏春秋·仲秋紀·論威》:「雖有江河之險則凌之,雖有大山之塞則陷之。」北齊·顏之推〈古意〉詩二首之一:「作賦凌屈原,讀書誇左史。」通「陵」。
- 逼近、壓倒。《文選·曹植·白馬篇》:「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
- 欺侮、侵犯。《楚辭·屈原·九歌·國殤》:「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漢·王逸·注:「凌,犯也。」唐·柳宗元〈駁復仇議〉:「讎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而凌上也。」
秋霜 qiū shuāng
(1).秋日的霜。《史记·李斯列传》:“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此必然之效也。” 唐 卢纶 《冬夜赠别友人》诗:“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2).常用以比喻威势盛大、品质高洁、言辞严厉、心志壮烈。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喜如春阳,怒如秋霜。”《后汉书·孔融传论》:“懍懍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晋书·儒林传·范弘之》:“志厉秋霜,诚贯一时。”
(3).喻白发。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宋 苏轼 《老人行》:“或安贫,或安富,或爵通侯封万户。一任秋霜换鬢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4).喻剑。 三国 魏 曹丕 《大墙上蒿行》:“白如积雪,利若秋霜。”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四折:“犯着咱三尺秋霜,管教你登时落叶黄。” ——《漢語大詞典》
(2).常用以比喻威势盛大、品质高洁、言辞严厉、心志壮烈。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喜如春阳,怒如秋霜。”《后汉书·孔融传论》:“懍懍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晋书·儒林传·范弘之》:“志厉秋霜,诚贯一时。”
(3).喻白发。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宋 苏轼 《老人行》:“或安贫,或安富,或爵通侯封万户。一任秋霜换鬢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4).喻剑。 三国 魏 曹丕 《大墙上蒿行》:“白如积雪,利若秋霜。”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四折:“犯着咱三尺秋霜,管教你登时落叶黄。”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