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游仙(遊仙)yóu xiān
(1).漫游仙界。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品诗》:“混俗同鱼服,游仙学紫綃。” 清 周亮工 《次清风店咏黄芽菜》:“住寺莫教流败叶,游仙应学煮甜霜。” 清 龚自珍 《木兰花慢》词:“无奈游仙觉后,碧云垂到而今。”
(2).指 晋 郭璞 所作《游仙诗》。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翰林》以为诗首,但《游仙》之作,词多慷慨,乖远玄宗。” 章炳麟 《辨诗》:“ 汉 《郊祀歌》有《日出入》一章,其声熙熙,悲而不伤,词若《游仙》,乃足以作将帅之气,虽《云门》《大卷》弗过也。”
(3).泛指游仙诗。 唐 杨炯 《群官寻杨隐居诗序》:“《游仙》可致,无劳 郭璞 之言;《招隐》成文,敢嗣 刘安 之作。”
古人谓游心仙境,脱离尘俗。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洗精服食,慕道游仙。” 唐 广宣 《安国寺随驾幸兴唐观应制》诗:“万乘游仙宗有道,三车引路本无尘。” 宋 沈遘 《七言斋居寄杨祖二阁老》:“萧洒城南尺五天,尽凉高枕梦游仙。” 清 周亮工 《同人柏台茅屋成》诗:“游仙未必此中閒,百念难删竟自删。” ——《漢語大詞典》
(2).指 晋 郭璞 所作《游仙诗》。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翰林》以为诗首,但《游仙》之作,词多慷慨,乖远玄宗。” 章炳麟 《辨诗》:“ 汉 《郊祀歌》有《日出入》一章,其声熙熙,悲而不伤,词若《游仙》,乃足以作将帅之气,虽《云门》《大卷》弗过也。”
(3).泛指游仙诗。 唐 杨炯 《群官寻杨隐居诗序》:“《游仙》可致,无劳 郭璞 之言;《招隐》成文,敢嗣 刘安 之作。”
古人谓游心仙境,脱离尘俗。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洗精服食,慕道游仙。” 唐 广宣 《安国寺随驾幸兴唐观应制》诗:“万乘游仙宗有道,三车引路本无尘。” 宋 沈遘 《七言斋居寄杨祖二阁老》:“萧洒城南尺五天,尽凉高枕梦游仙。” 清 周亮工 《同人柏台茅屋成》诗:“游仙未必此中閒,百念难删竟自删。” ——《漢語大詞典》
岂 ( 豈 ) qǐ/kǎi
岂 [ qǐ ]
-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 古同“恺”,快乐。
- 古同“凯”,胜利的。
神交 shén jiāo
(1).谓心意投合,深相结托而成忘形之交。《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 子瑜 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 子瑜 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孤与 子瑜 ,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閒也。” 唐 骆宾王 《秋日送尹大赴京》诗序:“虽道术相望,协神交於灵府,而风烟悬隔,贵申心於翰林。” 明 徐复祚 《投梭记·哭友》:“神交忆昔许相同,死别生离一梦中。”
(2).指彼此慕名而未谋面的交谊。 元 刘南金 《和黄溍卿客杭见寄》:“十载神交未相识,卧淹幽谷恨羈穷。” 成仿吾 《〈张闻天早年译剧选〉序》:“我与 闻天同志 是神交在先,谋面在后。”
(3).梦魂相交会。形容思慕的深切。《文选·沈约〈和谢宣城诗〉》:“神交疲梦寐,路远隔思存。” 吕向 注:“梦有六候,皆魂神所交也。与 谢朓 相去既远,但神交而已,故疲於梦寐而思虑所存也。”
(4).谓通过神灵而相交。《文选·班固〈答宾戏〉》:“ 殷 説 梦发於 傅巖 , 周 望 兆动於 渭 滨。 齐 宁 激声於康衢, 汉 良 受书於 邳 垠,皆俟命而神交。” 说 、 望 、 宁 、 良 ,分别指 傅说 、 太公望 、 宁戚 、 张良 四贤人。 刘良 注:“言上四人皆待天命,是神灵之交。” ——《漢語大詞典》
(2).指彼此慕名而未谋面的交谊。 元 刘南金 《和黄溍卿客杭见寄》:“十载神交未相识,卧淹幽谷恨羈穷。” 成仿吾 《〈张闻天早年译剧选〉序》:“我与 闻天同志 是神交在先,谋面在后。”
(3).梦魂相交会。形容思慕的深切。《文选·沈约〈和谢宣城诗〉》:“神交疲梦寐,路远隔思存。” 吕向 注:“梦有六候,皆魂神所交也。与 谢朓 相去既远,但神交而已,故疲於梦寐而思虑所存也。”
(4).谓通过神灵而相交。《文选·班固〈答宾戏〉》:“ 殷 説 梦发於 傅巖 , 周 望 兆动於 渭 滨。 齐 宁 激声於康衢, 汉 良 受书於 邳 垠,皆俟命而神交。” 说 、 望 、 宁 、 良 ,分别指 傅说 、 太公望 、 宁戚 、 张良 四贤人。 刘良 注:“言上四人皆待天命,是神灵之交。” ——《漢語大詞典》
因 yīn《國語辭典》
因 [ yīn ]
动- 凭借、依据、利用。如:「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金史·卷七七·宗弼传》:「宗弼乃因老鹳河故道开三十里通秦淮,一日一夜而成。」
- 承袭、沿袭。如:「因袭」。《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 增添、积累。《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史记·卷三○·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 原由、缘故。如:「起因」、「诱因」、「原因」、「成因」、「事出有因」、「前因后果」。
- 经由、透过。《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 由于。如:「因公出差」、「因事请假」。唐·李白〈崔秋浦柳少府〉诗:「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
- 乘、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此天之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
- 于是、从而。《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镜花缘·第四八回》:「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
- 就、乃。《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想 xiǎng《國語辭典》
想 [ xiǎng ]
动- 思索、思考。如:「想办法」、「想不出所以然」。元·马致远〈夜行船·酒病花愁何日彻套·离亭宴煞〉:「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
- 欲、要、打算、希望。如:「想结婚」、「想出国」。《文选·刘琨·劝进表》:「四海想中兴之美,群生怀来苏之望。」
- 推测、猜度。如:「料想」、「推想」、「猜想」。《后汉书·卷七○·孔融传》:「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 认为、觉得。如:「你想这样对不对?」、「我想你应该回家一趟。」
- 思念、怀念。如:「想念」。《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望风怀想,能不依依?」唐·杜甫〈客居〉诗:「览物想故国,十年别荒村。」
- 似、像。唐·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杜甫〈东屯月夜〉诗:「数惊闻雀噪,暂睡想猿蹲。」
- 念头、意念。如:「梦想」、「理想」、「不作此想」。《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萧洒出尘之想。」
理 lǐ《國語辭典》
理 [ lǐ ]
动- 雕琢玉石。《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 修整、整治、使整齐。如:「整理」、「治理」、「理家」、「管理」。
- 办事、处置。如:「办理」、「处理」、「代理」。
- 对别人的言行有所反应。如:「答理」、「理会」、「不理不睬」。
- 温习、熟习。如:「书不理不熟。」明·无名氏《闹铜台·楔子》:「英雄贯满东京府,曾理兵书习六韬。」
- 条纹、纹路。如:「肌理」、「纹理」。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物异》:「建城县出燃石,色黄理疏,以水灌之则热,安鼎其上,可以炊也。」
- 事物的规律、意旨。如:「天理」、「公理」、「真理」、「义理」、「定理」。
- 顺序、层次。如:「有条有理」。《荀子·儒效》:「井井兮有理也。」
- 物理学科或自然学科。如:「理化」、「理工」。
- 姓。如殷商时代有理征。
或 huò《國語辭典》
或 [ huò ]
副- 也许。如:「或许」。《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
- 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乐」、「去或不去?」《新唐书·卷九七·魏征传》:「今之刑赏,或由喜怒,或出好恶。」《三国演义·第三七回》:「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
- 泛指人或事物。相当于「有人」、「有的」。《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群山丛突,小石峰或朝或拱,参立前坞中。」
- 谁。表示疑问的语气。《诗经·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文选·潘岳·藉田赋》:「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其或继之者,鲜哉希矣。」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副-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名-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助-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