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烧香对棐几,文史资优学。

陈棣宋代〕《题范乌程松桂亭

谁云宰邑难,宰邑有真乐。
但知弦歌趣,永谢尘劳缚。
琴堂吏惊散,昼日垂朱箔。
烧香对棐几,文史资优学。
一洗朱墨昏,至味非糟粕。
范公今循良,一同聊笑谑。
回视卓鲁辈,政可束高阁。
苕溪古侯邦,繁庶类京洛。
壮哉万户邑,何异逢盘错。
公来省其俗,治剧操至约。
政成日有余,空庭可罗雀。
西园久弃置,疏町走芒屧。
经营四顾间,得地平如削。
筑堂号松桂,轩槛敞寥廓。
虽无松桂阴,胸中自丘壑。
况逢贤使君,成有新诗落。
异时采歌谣,持用献木铎。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烧香棐几文史优学

烧香(燒香)shāo xiāng
(1).旧俗礼拜神佛的一种仪式。礼拜时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表示诚敬。《汉武帝内传》:“帝迺盛以黄金之箱……安著 柏梁臺 上,数自斋戒,整衣服,亲诣朝拜,烧香盥漱,然后执省之焉。” 唐 寒山 《诗》之六三:“烧香请佛力,礼拜求僧助。”《红楼梦》第五四回:“咱们明儿到阎王庙去烧香。” 老舍 《神拳》第四幕:“当初你可那么虔诚,在自己的花园里设起坛来,天天磕头烧香。”
(2).为取其香气或清雅而燃香。 唐 杜牧 《送容州中丞赴镇》诗:“烧香翠羽帐,看舞鬱金裙。” 宋 陆游 《移花遇小雨喜甚为赋二十字》:“独坐閒无事,烧香赋小诗。” 元 张雨 《玄文馆省郎牛仲庸诸贤雅集筹韵赋诗》:“烧香 鲍靚 室,促席 桓伊 筝。”
(3).比喻为求人办事而请客送礼。《人民文学》1982年第1期:“我父亲一伸腿,我们就成了平民百姓,再也没人上门来烧香了。”  ——《漢語大詞典》
对 ( 對 ) duì
对 [ duì ]
  1. 答,答话,回答:~答如流。无言以~。
  2. 朝着:~酒当歌。
  3. 处于相反方向的:~面。
  4. 跟,和:~他商量一下。
  5. 互相,彼此相向地:~立。~流。~接。~称(chèn)。~峙。
  6. 说明事物的关系:~于。~这事有意见。
  7. 看待,应付:~待。
  8. 照着样检查:核~。校(jiào )~。
  9. 投合,适合,使相合:~应(yìng )。~劲。
  10. 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神色不~。
  11. 双,成双的:配~。~偶。~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
  12. 平分,一半:~开。
  13. 搀和(多指液体):~水。
  14. 量词,双:一~鹦鹉。
棐几 fěi jī
用棐木做的几桌。亦泛指几桌。《晋书·王羲之传》:“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浄,因书之,真草相半。” 宋 陆游 《初夏》诗:“细煅诗联凭棐几,静思棋劫对楸枰。” 元 揭傒斯 《和傅与砺近日》之一:“棐几看云凭,衡门罢月关。”  ——《漢語大詞典》
文史 wén shǐ
(1).文书记事。《汉书·司马迁传》:“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2).指文学、史学的著作或知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其文史则有 袁 殷 之曹, 孙 干 之辈。”《北史·山伟传》:“ 伟 涉猎文史, 孝明 初, 元匡 为御史中尉,以 伟 兼侍御史。” 唐 杜甫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十五富文史,十八足宾客。” 清 孙枝蔚 《送王金铉归里》诗:“ 晋 世擅风流, 汉 贤足文史。”
(3).指诗话、文评之类的书。《新唐书·艺文志四》“丁部集录总集类”有“文史类”一目。凡所以讥评文人之得失者,如《文心雕龙》《诗品》等,均列入该类。  ——《漢語大詞典》
资 ( 資 ) zī
资 [ zī ]
  1. 财物,钱财:~源。物~。~财。~金。~费。~料。工~。川~(路费)。
  2.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本。外~。独~。合~。~方。
  3. 供给,帮助:~助。~送。~敌。可~借鉴。
  4. 智慧能力:~质。天~。
  5. 出身和经历:~格。~历。
  6. 姓。
优学(優學)yōu xué
(1).丰富的学识。《陈书·儒林传·沈不害》:“故能擢秀雄州,扬庭观国,入仕登朝,资优学以自辅;莅官从政,有经业以治身。”
(2).谓学业优异。 宋 欧阳修 《勉刘申》诗:“有司精考覈,中第为公卿。本基在积习,优学登荣名。”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